最近連續發生幼兒從高樓墜下死亡的事件,起因都是大人不在家,孩子睡醒後,驚慌找人,不小心掉下去的。
被拋棄的恐懼勝過危險警告
很多人看到孩子熟睡,不忍心叫醒帶著一起出門,心想:反正送老大去上學,一會兒就回來了,或是反正去巷口買個早餐,就把孩子留在家中,以為把大門反鎖,他跑不出門,不會有事,結果孩子醒來,大聲呼喚而沒有人回答時,在一剎那之間,他是極端恐懼的,他以為被大人拋棄了(這不是杜撰,研究發現,「被拋棄」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大的恐懼,我們常看到孩子被罰以後第一件事便是要確定父母還愛他,所以常看到哭得一臉鼻涕的孩子急著要親吻剛剛懲罰他的人,因為他要確定父母沒有不要他),因此他會全家搜尋,找不到人時,他一定會不管父母過去的警告,跑出陽台、開窗探頭??,悲劇就發生了。所以父母不管有多快會回來,都不可把孩子單獨一個人留在家,因為他心中被拋棄的恐懼比父母所告誡危險行為的恐懼還更大。人不可低估機率,墨菲定律是屢試不爽的,「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對父母來說,這「萬一」的代價太大了,絕對不可以賭一下。
父母及時回應孩子才有安全感
很多人抱怨說他不知該怎麼帶孩子,每個長輩給的建議都不同。其實每個孩子個性不同,只要把握住教養的原則,依情境變通,就不必擔心。例如:有位媽媽說,她剛會走路的孩子去試著爬樓梯,才爬三階便嗚嗚地叫了起來,因為他發現自己爬高了,心中害怕,又不知該如何倒退回來,便很自然地叫媽媽來幫忙。她剛要走過去,家中的長輩一致撻伐她,不許她過去,說她會寵壞孩子,告誡她:「要讓孩子學獨立,讓他自己走下來。」「要讓他怕一次,以後才有自知之明,不會去做自己能力做不到的事。」這位媽媽衡量了一下情況,便走過去,想去抱他下來。想不到,孩子一見母親來了,便放膽繼續往上爬,一直爬到了二樓頂,站起來,高興的手舞足蹈,好像攻下了百岳,這位媽媽說很高興她作了對的選擇。孩子需要安全感,常看到孩子全神貫注地在玩一個新玩具,但是嘴裡會三不五時的叫一聲:「媽!」只要母親應一聲:「幹什麼?」他甚至連頭都沒有抬,就繼續玩;但是叫了沒有回應時,再好玩的玩具這時都不要了,他會立刻爬起來,先大哭再尋母親。有時大人會又好氣又好笑,心想:你拚命叫,我懶得應;我就在廚房,你哭什麼!
放手之前要確定孩子有能力向前
訓練孩子獨立,不是把他丟進社會看他能不能生存,沒有準備好就逼孩子上陣。要訓練孩子獨立先要看孩子多大,他瞭解你說話的意思,能聽得懂教誨嗎?要放手讓孩子單飛之前,父母先要確定孩子能飛,不然豈不摔死孩子?這位媽媽說,如果那天對孩子的求助相應不理,任他害怕地哭喊,以後孩子可能再也不敢爬樓梯,而且對父母會不信任。這一點其實是最大的代價。最近網路有個新名詞「BJ4」—不解釋,為什麼孩子會叫不應、不回答、不解釋呢?因為反正我講你也不懂,你只會批評、潑冷水,我就省點力氣,不講了。孩子對父母的不信任是青春期叛逆的開始。
對父母信任孩子才會勇於挑戰
馬友友的母親說,她從來不曾因為馬友友大提琴拉得不好而打他。她說,打了他,他就對大提琴恐懼,就不喜歡碰琴,不喜歡練琴又怎麼可能成為大提琴家呢?同理推之,我們希望孩子學習,卻常常使他對學習恐懼(例如:少一分,打一下),這豈不是與我們的目標背道而馳嗎?多年前,有位媽媽要訓練孩子獨立,讓她念小學三年級的孩子獨自搭公車去上學,結果孩子個子小,看不見公車窗外的景色,錯過了學校,他坐到了終點站,舉目無親,害怕地坐在街上放聲大哭,後來連續一個月晚上睡覺作惡夢。像這樣的獨立訓練,只會使孩子不敢去試新的東西,每天緊緊地黏在母親旁邊,反而更糟。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父母給的東西孩子會毫不猶疑地吃下去,這種信任是宇宙最美好的感覺,千萬不要因為別人似是而非的話破壞了孩子對你的信任。
本文摘錄自《學前教育數位雜誌》專家顧問站「科學教養」洪蘭專欄。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生兒或是喝母奶的寶寶,由於體內尚有得自母體的營養與抗體,一般而言,只要照顧得宜,通常都不太容易感染疾病;但是到了五、六個月大時,免疫抗體逐漸消失之後,大大小小的各種疾病就很容易接踵而來。
對新手父母而言,除了要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以外,一旦孩子有生病的徵兆時,心焦之餘,還要處理孩子生病的問題,對父母真是重大考驗。其實,當孩子生病時,父母最重要的就是沈著應付,依據孩子實際的狀況作初步的判斷,再決定最適當的處置,如此,不但能夠舒緩孩子因生病的不適,也能減少自己的焦慮感。
以下針對0-3歲幼兒較常出現的生病症狀,如:發燒、鼻塞、咳嗽、嘔吐、便秘、痙攣、長痱子等,提出重要的判斷依據與處理原則,幫助父母成為孩子最佳的家庭醫師。
◎ 發 燒 ------是生病的徵兆,父母若發現孩子的體溫比平時高,就應開始留意。
如果孩子有下列幾種症狀,最好及早送醫診療。
1. 突然發燒,神情倦怠,沒有精神。
2. 發燒不退,呼吸急促,臉色蒼白。
3. 發高燒,且有痙攣的現象。
當孩子發燒時,除及早請醫生診察外,應多喝開水,多休息,並且少讓他外出;必要時可讓孩子在床上玩。
◎ 鼻 塞-----不是什麼麻煩的疾病,但是會令孩子很不舒服,甚至影響食慾及睡眠。處理時可使用吸鼻器吸取鼻涕,或用棉花棒沾點橄欖油,可清除鼻孔裏不易挑除的鼻涕和鼻屎。如果家中使用暖氣設備或室內太乾燥時,可經常灑水或煮些開水,使空氣中含水蒸氣,可幫助預防鼻塞。
◎ 咳 嗽------容易引起併發症,下列幾種咳嗽是必須留意的:
1. 咳嗽且連帶噴嚏和鼻水流不停,這可能是傷風感冒。
2. 咳嗽日漸加劇、呼吸急促,且發出咻咻的聲音。
3. 吐氣比吸氣困難,且發出咻咻的聲音。
4. 像狗遠吠似的咳嗽。
當孩子的咳嗽十分厲害時,可將孩子的上半身墊起。咳嗽時容易引起嘔吐,飲食不宜過多。此外,玩得太激烈也容易引起咳嗽,最好要留意孩子的活動量。
◎ 嘔 吐 -----出生三個月內的嬰兒容易出現「溢奶」現象,這是因為喝奶過量時,奶水倒流的現象,並非疾病。但是如果孩子吐得很厲害,且囟門(頭頂柔軟的部分)浮脹起來,不斷嘔吐,肚子絞痛,大便有血跡,發高燒,腹部腫脹,發出嘔聲,想要吐的樣子,若有這幾種症狀,必須馬上請醫生診治。
嬰兒有嘔吐現象時,應避免仰臥,以防被嘔出物噎住而窒息。嘔吐時最好扶著孩子,並上下撫摩背部,讓他吐乾淨。吐完後,大都會有脫水現象,必須給孩子多喝水。
◎ 便 祕 -----嬰幼兒便祕的主要原因有幾種:腸胃的功能遲鈍、偏食(不吃青菜)、運動不足、喝水不足等。
便祕時可用下列方式處理:
‧以順時鐘方向輕輕按摩孩子腹部,刺激胃腸蠕動。
‧讓孩子多喝開水或蜂蜜糖水(但一歲以內嬰兒避免進食蜂蜜)。
‧以棉棒沾點橄欖油塗擦肛門,刺激肛門催便出來。
‧還在喝奶的嬰兒,應配合餵食足夠的果汁;已可吃副食品的孩子,食物中應增加菜泥。
◎ 痙 攣 -----發高燒的嬰兒,很容易突然昏迷不醒或身體有收縮、發抖的現象,這就是「熱性痙攣」。另外,如有羊癲瘋或腦性小兒麻痺症,也會有痙攣現象。痙攣時,最怕的是孩子咬到舌頭,所以處理方式如下:
1. 保持安靜,不可慌張地搖孩子。
2. 為了避免咬到舌頭,可用紗布或脫脂棉包住筷子,塞入患者齒縫間,讓他咬住。
3. 鬆解孩子衣帶;如有發熱現象,應用冰袋冷敷,腳部則以溫水浸暖。
◎ 痱 子 -----痱子多生在額頭、頸、腰、背部,會有癢感,出汗後會刺激皮膚,有輕微疼痛感,如果抓破皮膚被細菌感染,就會變為痱毒。
預防方法如下:
‧保持皮膚清潔,經常洗澡洗頭。
‧保持皮膚乾燥,穿著寬大清潔、通風通氣、吸汗質料的衣物。
‧避免中午太陽強烈時帶孩子外出或玩耍。
‧室內空氣流通,保持涼爽。
‧避免吃太燙或刺激性的食物。
§ 本文摘錄自《保母媽媽》,蔡延治著,信誼基金出版。 奇蜜親子網編輯整理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種疫苗,究竟為了誰
每次講到疫苗,腦海中一定會出現一種聲音:「我很健康,就算生病也可以藉由自己的抵抗力恢復,這樣抗體反而更強,所以不需要打疫苗。」事實上,這樣的說法只對了一半。我是一位正值壯年的男性,不抽菸、不喝酒、沒有慢性疾病。如果我得了流感,只要多喝水、多休息,大概也不會怎樣。但因為我的職業是醫師,且家中有一個尚未滿週歲的嬰兒,我必須注射流感疫苗,來保護我的病人(早產兒、重症患者、氣喘病童),以及我的小孩。來看看今年(100年)流感疫苗第一批接種的族群: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安養機構的住民及照護人員、罕見疾病患者、滿六個月以上至國小四年級幼童、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禽畜業及動物防疫相關人員、重大傷病患者。(102年流感疫苗將於10月1日開打,第一波的接種對象包括:65歲以上老人、6個月以上及國小6年級幼兒及學童、安養養護機構之住民、或具重大傷病證明或從事醫事及衛生防疫工作及禽畜養殖相關工作者;另今年也新增納入60-64歲具有高風險慢性病患,為第一波的接種對象。)這些人當中,最大宗的莫過於老人和學童。應該很多人質疑,為什麼每年流感疫苗都不放過學童呢?小學四年級已經十歲,抵抗力並不差,罹患重症機率也極低,何必打疫苗呢?這個問題就是我要回答的重點。接種疫苗,利己又利人
首先,學校和幼稚園,絕對是流感病毒的培養皿,這句話應該不會有人反對。集體生活的兒童,是所有年齡層中,社交行為最頻繁的一群。不管正確洗手的宣導多麼落實、隔離措施多麼完備,只要班上有人得到某種病毒,藉由互相摸來摸去,以及公共設施的媒介(水龍頭、門把、課桌椅),病毒的傳播根本如入無人之境。歷史上所有的流感大流行,都是從兒童開始;只要家中的孩童開始感冒,兩週之後成人的流行波就出現了。
其次,年紀小的幼童家中,可能有兩歲以下的弟弟妹妹,或六十五歲以上的阿公阿嬤,也許臥床,也許有慢性病纏身。這些幼童從「病毒培養皿」放學後,將病毒帶回家,自己康復了,卻讓嬰兒與老人這兩個重症危險族群受到感染,甚至死亡。
第三,就算是獨生子女的小家庭,孩子如果得了流感,至少得居家休養一週不能上學。這時候平常得上班的父母只好請假,在家照顧病童,不僅家長手忙腳亂,老闆臉色難看,對國家生產力也不是一件好事。所以這筆錢是一定要花的。讓學童接種疫苗,對於國民整體的健康而言,肯定是利多。
作者:黃瑽寧 摘錄自 親子天下雜誌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雖然四季如春,但依舊有換季與早晚溫差,爸媽在為寶寶穿搭衣著時,可要特別注意,別以自己的體溫和感受做為寶寶穿衣多寡的標準,要知道如果穿得少,寶寶會著涼;但穿太多,寶寶也是會中暑的。
尤其每當季節交替時,日夜溫差可以驟降、驟升10度以上,別說是抵抗力較差的寶寶,連大人也容易感冒生病,加上寶寶的新陳代謝比較快,對冷熱的感受會更為敏感,所以請爸媽多加注意、觀察寶寶的需求與體溫變化,好好照顧小寶寶。
多一件、少一件都要計較
換季時大人們流行穿「洋蔥式穿法」,隨著氣溫變化,一層又一層的加或減;爸媽也可以隨這個原則替寶寶調整衣物。記得包包裡放一件小外套和小帽子,在天冷時能保暖、有太陽時能防曬,但在進入室內後,外套、帽子或其它衣物要暫時脫下,待到室外後再穿上。千萬別忽視室內外溫差,會讓寶寶不知不覺中感冒。
若是6個月以下的嬰兒,更加不會表達,請爸媽挑選容易穿脫的開襟式連身衣,衣物的鬆緊度爸媽也要用手測量看看,太緊會讓寶寶不舒服、太鬆也可能讓寶寶著涼;此外,增添衣物要讓寶寶可以有活動能力,別包成「木乃伊」。
寶寶的衣物以比大人多一件為主,注意「背暖」、腰暖」、「腳暖」,健康地度過變化無常的換季時節。
衣物的材質才是關鍵
最後提醒爸媽在為寶寶挑選衣物時,除了款式、圖案、價格等外在因素考量;內在因素:衣物的材質、剪裁、吸汗、透氣和舒適度,更應該做衣物挑選的優先考量。寶寶身體的調節能力和表達能力都在發展中,衣物若有不良添加物或染劑,甚至是不透氣,都可能會寶寶的皮膚或身體造成傷害,所以建議寶寶的衣物,與其買得多,不如買得好。
*如何知道寶寶冷或熱?
1.握握寶寶的手
「你那好冷的小手,讓我溫暖它……」用手摸摸寶寶的小手,如果覺得有點涼涼的,寶寶身體其他部位又沒有出汗時,就可以替寶寶增添衣物了。因為人的四肢末端微血管豐富,散熱與產熱都快,又是暴露在環境中最多的部位,摸摸寶寶的小手和小腳,就是辨別是否要多添衣物最快的方法。
2.看看寶寶的臉
除了寶寶的小手、小腳外,寶寶的臉也是很重要的觀察依據。如果寶寶穿太少,臉色會有點蒼白;相反地,如果看到寶寶的臉變成「紅蘋果」了,就可能是你給寶寶穿太多了。
(資料來源:BabyHome 編輯 提供)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