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學會禮貌 入門3守則
先了解孩子如何學習禮貌,才能用對的、有效的方式來教會孩子。

教戰守則1:家庭氣氛存夠禮貌骨本
「家和為貴」不僅是持家圭臬,更是成功教養孩子的第一步,因為孩子只要醒著,無時無刻都張著耳朵、眼睛、鼻子,還有全身的神經接收器,從四面八方「主動」吸收呈現在周遭的訊息,然後把吸收到的資訊快速送到大腦去解讀、儲存。
他看到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姑姑叔叔,大家講話時都是面對面輕聲細語、和顏悅色的。
他看到媽媽對爸爸說:「請把杯子遞給我。」爸爸拿了杯子,送到媽媽手中,媽媽笑瞇瞇的說:「謝謝!」
學習需要有好環境,當「浸泡」在和樂有禮的家中,孩子主動吸收到的,就是這種應對進退的方式,他的骨子裡頭就存進了許多有禮貌的骨本。

 

教戰守則2:把孩子當大人以禮相待
要孩子有禮貌,父母對孩子就要先以禮相待,以身作則。許多父母也許從小就被無「禮」對待,以致他們現在雖然和成人相處時看來彬彬有禮,但轉頭面對孩子,卻瞬間把「禮」拋到九霄雲外;有些則認為對孩子只有權威、命令、訓誡、責罰,根本就不覺得需要對孩子有禮貌。」    
接孩子回家的路上,孩子正興高采烈的述說著一天得意的事,爸爸的手機此時響起,二話不說,爸爸就接起電話一路聊回家,完全忘了一旁的孩子。
想想看,請同事遞東西給你時,你會怎麼說?想借用同事的物品,你會怎麼做?當你正跟人對話時,手機響起,你會先道個歉再接電話,並快速結束通話吧?和孩子相處,一個原則是,只要把孩子當成大人那樣的以禮相待,就對了。

教戰守則3:行為舉止適時重複教導
隨著孩子年紀的增長,就要從單純的教孩子說「請、謝謝、對不起」(謝天謝地!這幾個語詞都很簡單,孩子很小就可以學會),漸漸擴大到表現在行為上,絕不以孩子年紀小不好教,或大一點再教,來規避這項責無旁貸的任務。

學禮貌特別守則:陪孩子看電視
電視,是現代孩子從事最多的休閒活動。但學前孩子判斷力有限,有時候還分不清楚電視裡頭演的是真實還是假想,對電視所傳達出來的訊息,會照單全收。
糟糕的是,電視節目充斥著粗魯、自大、傲慢,連號稱適合孩童觀賞的卡通影片,也滿是不當的言語與行為,更別談在全家觀賞的新聞、八點檔戲劇、綜藝節目中,不時出現的讓人不能苟同的畫面。爸媽在用心做了禮貌入門3守則之後,可別忽略了吸引力無窮的電視。在孩子6歲以前,最好都能陪著他看電視,遇到螢幕裡不當的言語或行為出現時,一定要適時提醒,以免所有的教導功虧一簣。
/呂素美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保系兼任講師

文章標籤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兩歲兒經常是你說東,他偏往西,叛逆性十足。每天早上,幾乎都是媽媽最傷腦筋的時間,每次要孩子做什麼,他不是拖拉很久,就是大哭大鬧地不願去做,常搞得親子關係十分緊張。就如維維媽媽來說吧!早上準備到保母家去,維維就是堅持要穿著睡衣去,眼看著上班時間快遲到了,讓人又急又氣!我們要兩歲兒合作,真有這麼難嗎?
孩子「不聽話」大解讀! 
對於二、三歲的孩子而言,「不聽話表現」常常是可以被理解的行為。這是因為,幼兒逐漸具有獨立感,開始表現出一些自我肯定的行為;相對地,「反抗性」的跡象也會產生,他可能拒絕做父母所求的事,或甚至反其道而行,因為他已瞭解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控制環境。在歡喜自我有這樣的能力之餘,幼兒更會去測試大人的規範極限在哪裡,學習什麼是他們能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
讓孩子合作的方法
只要父母不要對孩子有不合實際的期望,就可以很容易地要孩子與你合作。首先,父母要瞭解,當孩子在餓、累、生病及不熟悉的環境狀況時,我們要求他合作會有許多的困難。因此,期望孩子合作、聽話,一定要避開這些時候。
善用轉移注意力的技巧
在處理幼兒反抗性行為時,你可以試著引導孩子做正面性的活動,也就是只注重他應該做的,而不是他不應該做的。就如上述的例子,可以用較吸引維維的話題邊說邊幫他穿上外出服就好,不需要與孩子「戰鬥」到他明白他必須穿上外出服。但要注意的是,在健康及安全方面,你絕對要設定規則。

●「我們一起做!」有效引導
教幼兒如何做,最好的方式是做給他看,讓他瞭解如何做,再跟他一起做,讓他有機會學習什麼是你所期望的。比如︰看到幼兒正在拍弄小Baby時,你可以趁機誘導他︰「你在摸小弟弟啊?他好像很喜歡你摸他呢﹗你要不要像我一樣摸摸他的背?像這樣,輕輕的,不要太用力。你看,小弟弟好舒服喔﹗」
●建立穩定的生活節奏
二歲的兒童喜歡事情有順序,不要常常變化,這使他有安全感;就如睡前必須刷牙,然後念故事書、關燈、睡覺,只要他能控制所有的過程,他會樂於依循這個過程,你也會覺得他很合作。
●放手讓孩子自己嘗試
正值獨立期的孩子,努力地想獨立,我們也常常鼓勵他獨立自主,但是,當孩子想要嘗試時,我們卻又說不可以。當孩子不明白為什麼,也沒有足夠的詞彙去表達他的鬱卒時,就只能用不合作的態度來表達他嚴重的挫折感。
所以,請爸媽多用心去體諒這位無法完全用言語表達的二歲兒吧﹗

本文摘錄自《1-3歲發展與教養對策

文章標籤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艾力克托嬰中心親子分享地圖

不是問題,還需要學習~談友伴關係的衝突

當孩子們一起玩的時候,孩子對待友伴的方式與態度,常常令爸爸媽媽有些傷腦筋,想不出平時很乖的孩子,為什麼就是沒辦法好好的一起玩?
由於孩子處理友伴關係的能力還不夠,也缺乏與人相處、溝通、合作等經驗,所以這階段的孩子很難和其他孩子們一起和諧的遊戲
有時候,爸爸媽媽不瞭解這是孩子能力發展上的限制,誤以為孩子不聽話,而造成親子之間的緊張關係。所以我們特別舉出幾個例子,讓爸爸媽媽更瞭解這個階段孩子的友伴關係與遊戲發展特質。
小氣又自私,是問題嗎?

媽媽常會覺得自己兩、三歲的孩子佔有慾很強,只要是他的東西,就不願意分給其他小朋友或弟弟妹妹玩。如果偷偷拿給別人玩,被他發現後,他會生氣地怪別人為什麼拿他的東西。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比較自我中心,最喜歡說「這是我的」,他不是自私也不是小氣,他只是不瞭解為什麼需要分享玩具,自然不喜歡有人去動他的東西
不要急著要求孩子跟別人分享或是輪流,你可以轉個彎試著用「交換」的方式和孩子說明,至少他會覺得不用等待那麼久;如果孩子願意交換,記得給他鼓勵,他會瞭解分享是好的行為,是令人快樂的;當然你的身教也很重要,平時你對孩子就可以表現出分享的行為,他漸漸地就會瞭解,分享並不是失去,反而可以獲得更多。
搶奪玩具,是問題嗎?

有些孩子平時很聽話,但和年紀相仿的孩子一起玩時,總是會很粗魯,甚至出現抓人、咬人、推人的行為,媽媽不瞭解為什麼孩子會一反常態,常覺得很傷腦筋。
一到三歲的孩子開始產生自我意識和所有權概念,當他發現其他人在侵犯自己的「利益」時,由於他的口語表達尚未成熟,就很可能採取攻擊的行為,用「行動」來表示自己不開心的感受。
因此,小小孩在一起玩時,爸爸媽媽最好在附近陪伴,當孩子出現粗魯或打人動作時,爸爸媽媽就要立即介入,把孩子拉開,並且馬上轉移他的注意力。當然你還是要不厭其煩的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也要幫助他瞭解對方的意圖,教導他怎麼解決搶玩具難題。有適當的引導,加上孩子不斷累積和友伴相處的經驗,動手打人的問題自然會越來越少。
喜歡和大孩子玩,是問題嗎?
雖然有時孩子不喜歡同年齡的玩伴,但是對於比他大的小哥哥、小姊姊,會很感興趣,很想和他們一起玩,而這也讓爸爸媽媽覺得疑惑。
其實,小小孩喜歡小哥哥或小姐姐,會想要模仿他們,是很正常的。因為他覺得大孩子好棒,什麼都會做,就會很崇拜他們。這並不是什麼問題,只是你要注意的是,有時大孩子會因為不喜歡小小孩當跟屁蟲,而出現惡言相向的情況,這時候你就要適時當起兩者的橋樑,傳達彼此的感覺(例如:跟大孩子說,妹妹覺得你好棒,所以才想跟你一起玩),以免兩個孩子都覺得受傷了。

注:本文選自《小太陽Family2006年八月號

 

文章標籤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能堅持的教養,是一種隱形的溺愛

在幾次與全國幼兒園教師的座談會中,我都聽到老師們一個共同的心聲,那就是爸爸媽媽們在剛把孩子放在幼兒園時,總不能好好的放手,讓老師調整孩子的一些規矩、生活能力及分離焦慮。

其實,我覺得基於父母關愛子女的天性,以及從小孩子就是自己一手拉拔長大,父母一開始會擔心、會干涉,這在所難免,只是現在的程度似乎有越來越嚴重,快讓這群基礎教育的老師們束手無策了!

我們從三個角度,來談現代教養的問題:

【面對幼兒飲食規矩】

常聽到一些學齡前孩子在家的飲食習慣很差,對食物挑三揀四,吃飯一定要配電視,到吃飯時自己的主見特別多,跑來跑去沒定性。但這些孩子,卻也經常到了學校後飲食習慣就變得很好,絕不是因為已經長大了這麼簡單的理由,而是在團體中,老師堅持大家把玩具收好才能吃飯;堅持每個人的分量可以稍做選擇,但是要負責吃完;堅持時間到了,大家一起洗手吃飯這件事情,沒有例外;堅持你不想吃,就得承擔餓一頓的後果。

相較於有些爸媽的做法,「不想吃正餐就不要吃,牛奶點心就多給點!」、「挑食的食物,我就少煮一點,以免麻煩!」、「不坐在餐桌前吃飯就算了,至少肯吃就好!」、「跑來跑去,邊罵但是又邊餵!」,這些充滿妥協的教養,容易造成日後的壞習慣,是一種隱形的溺愛。

【面對幼兒團體適應】

孩子到中班的年齡後,應該進展到團體生活了,因為加入團體會刺激模仿與社交能力的發展。可是,在剛進幼兒園時,每個孩子的狀況卻大不同,有些兩三天就玩得開開心心,有些需要很長時間適應,而有些在一星期後發現苗頭不對,就不配合了!

有經驗的老師,會適度的引導爸媽堅持「可以陪伴,但每天都要讓孩子來!」,會堅持「跟爸媽要有適度的分離練習,並學會說掰掰,會堅持「適當讓孩子加入團體的遊戲,而不是完全照自己方式玩」。

我們最擔心爸媽的教養是:當孩子排斥上學時,「沒關係,我們換一間!」、「今天不想去,那就請假幾天不要去!」、「不喜歡在學校睡睡袋,那念半天回家睡!」,這些充滿讓步的教養,容易讓孩子變成予取予求,也是一種隱形的溺愛。

【幼兒情緒的制約】

假日到一些親子場所時,不難發現有一些孩子,透過生氣、大哭、尖叫等情緒來逼爸爸媽媽就範,我常聽到一句帶有情緒的話:「我再也不帶你出來了!」,從抓狂的爸爸媽媽口中蹦出來,可是,你下次會不會帶他出來呢?如果會的話,那不就自己壞了教養原則?

聰明的EQ教育應該是,如果孩子亂用情緒來制約爸爸媽媽,應該堅持「依照自己與孩子訂過的家規做懲罰!」,堅持「沒有商量的餘地,不是哭鬧就有!」,堅持「孩子可以有情緒,但也要講理」。

有些家長的做法很容易讓孩子混淆,如「你不要哭,我就給你買玩具!」、「這次不處罰,但下次不可以了!」,但總有許多最後一次。「你今天不哭,我就給你平常不能吃的糖!」,怕孩子的情緒行為而先行賄賂。這些充滿沒有一定規則的教養,容易讓孩子變成小霸王,也是一種隱形的溺愛。

本文出自康軒學習雜誌-親子教養«教養類»

/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 王宏哲

文章標籤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艾力克托嬰中心親子分享地圖

掌握語言發展歷程,當孩子的最佳啟蒙者

家庭是最早、最重要的語言學習場所,爸媽則是深具影響力的啟蒙老師,提供孩子一個豐富的語言學習環境,是發展過程很重要的任務。

 

奠定語言力基礎!給家長的3個重要提醒

幼兒語言能力發展因人而異,每個爸媽都應該對孩子的發展歷程有初步的了解,才能提供有助發展的語言環境,及適齡適性的引導。綜合此次信誼問卷分析結果及幼兒發展相關歷程,給爸媽3個提醒:

提醒1/理解先於表達:還沒開口說話的階段,更需要語言輸入
很多家長會說:孩子什麼都聽得懂,就是不說話,其實,孩子的理解能力可能並不如家長所描述的那麼好。這是因為在家裡和孩子說話的內容多有情境或手勢的提示,例如,大人指著鞋子說「去穿鞋」、桌上擺好飯菜跟孩子說「來吃飯」等,孩子自然可 以做出正確反應。 再者,家長在對孩子下達指令時,往往使用「語彙或片語」而不是「句子」。所以觀察語言理解能力時,要避免過多提示或過於簡單,評估結果才能更為客觀。另外,請不要因為孩子不說話,家長就不跟孩子說話。因為還不會開口說話的幼兒,更需要語言輸入來提升語言理解及模仿能力,以為日後開口說話奠定基礎。

提醒2/語言表達與「語用情境」「幼兒氣質」息息相關
孩子學說話,不是透過看圖片命名就足夠的,必須跟語言使用結合。孩子有需求、要大人幫忙、要告知事情等,都是重要的語用情境,大人要多利用機會,創造孩子溝通的動機,增加主動表達的機會。
此外,要了解孩子的「先天氣質」,有些不喜歡開口說話的孩子,可能是因為先天氣質內向退縮,父母應該要透過多鼓勵讓孩子有安全感和信心,在大人陪同下練習與人互動,而不是威逼利誘要他開口。

提醒3/孩子發音不清晰,趁「早」矯正反而揠苗助長?
就發展角度而言,4歲之後(語言精熟階段)發音清晰度才會比較好。此次調查結果也發現,即使到了6歲,仍只有一半的孩子「可以覺察出自己在發音或用詞上的錯誤」,這是因為不論是發音清晰度、語詞複雜度,都是屬於比較高階複雜的能力。
所以當孩子語言能力還不到精熟的階段,家長也無須過度要求,只需在當下把發音說一遍給孩子聽,讓孩子聽到清楚正確的語音即可,不要刻意矯正,否則只會徒增孩子說話的挫折感,讓他更不願意開口。
當最好的語言啟蒙者!先練習做個多話但不囉嗦的家長
從出生直到3 歲左右,正是奠定語言發展基礎的關鍵期,這段時間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時光最多,請練習做個多話但不囉嗦的父母,和孩子說話,但不要和孩子說太難的話:當孩子還不會說話時,請對孩子說「語彙」,當孩子已經會用語彙表達時,請用「片語、簡單句」和孩子說話,到了孩子會用簡單句時,在句子裡加入形容詞或兩個指令的複雜句來拓展孩子的語言。把握每一個和孩子互動的機會,在生活中、自然情境中,透過親子互動提供豐富的語言環境,就能適時引導並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參與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重要時刻。

 文/林麗英 (幼兒語言專家)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幫助孩子增強專注力的7個策略

策略1.了解孩子的專注力限度
兒童的注意力持續時間比成人短得多。孩子的最大注意力持續時間約為其年齡的兩到三倍,因此五歲的孩子最多能專注十五分鐘。父母應確保孩子得到足夠的休息且不感到飢餓,以便能維持專注學習,並了解一天中哪些時間是他們專注於某項任務(如練習彈琴)的最佳時段。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一個「專注時間」,讓這項活動成為孩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如:每天有固定的閱讀繪本、繪畫時間。
策略2.減少干擾
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減少干擾是非常重要的。科技產品常常會讓人分心,因此父母可以關掉或少用手機、電視、電話、筆電等設備,或減少環境中噪音的干擾。

策略3.做喜歡的事
孩子喜歡關注自己最親近的人和事物。如果父母想幫助孩子提高專注力,給他們讀故事是一種簡單且有效的方法。玩樂高積木等遊戲也能以有趣的方式幫助孩子增強注意力。父母需要了解「希望孩子做什麼」和「孩子喜歡做什麼」之間的差異。如果想讓孩子專注於閱讀,可以找到符合他們興趣的書籍、雜誌或漫畫,從而激發他們的興趣和專注力。

策略4.一次只做一件事
在成人世界裡,多任務處理能力被視為一種優點,但研究指出,同時進行多項任務會降低個人的專注力和表現。對孩子來說,最好的方式是一次只做一件事。例如,父母可以一邊讀圖畫書(如《小雨滴》),一邊唱書中的兒歌,讓孩子專注於該項活動。
策略5.讓孩子容易記住
父母可以將任務分成幾個簡單的步驟,並向孩子說明。任務結束時,讓孩子自己重述一遍,這有助於提升專注力並培養解決問題的技能。例如「洗碗」這個任務可以分為:將髒盤子、碗、杯子堆放在水槽中,依次洗乾淨,然後放在架上晾乾,最後用毛巾擦乾每一個餐具。
策略6.引導管理時間
使用計時器來幫助孩子管理時間,例如:將計時器設為10分鐘,可以在這段時間玩樂高積木或想做的事,完成後再做其他活動。

策略7.練習觀察當下的事物
孩子可能會被「內在刺激」分心,例如身體的感覺或有趣的回憶。儘管想像力是孩子的優點,但培養專注力和排除干擾的能力同樣重要。父母可以和孩子玩「我用我的小眼睛看到了……」的遊戲,輪流觀察房間中的物體並說出來,或者一起仔細聽歌詞,或者進行一些伸展運動,專注於當下的感覺。

文/林欣慧 美國休士頓大學維多利亞人類發展與教育學院 教授 

文章標籤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