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獨立,要先想想孩子多大年紀、能不能聽得懂你的教誨、具備了哪些基本能力。放手讓孩子單飛之前,爸媽必須先確定孩子能飛。 文╱洪蘭 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最近連續發生幼兒從高樓墜下死亡的事件,起因都是大人不在家,孩子睡醒後,驚慌找人,不小心掉下去的。
被拋棄的恐懼,勝過危險警告
很多人看到孩子熟睡,不忍心叫醒帶著一起出門,心想:反正一會兒就回來了,就把孩子留在家中,以為把大門反鎖,他跑不出門,不會有事,結果孩子醒來,大聲呼喚而沒有人回答時,在一剎那之間,他是極端恐懼的,他以為被大人拋棄了,因此他會全家搜尋,找不到人時,他一定會不管父母過去的警告,跑出陽台、開窗探頭……,悲劇就發生了。所以父母不管有多快會回來,都不可把孩子單獨一個人留在家裡,因為他心中被拋棄的恐懼比父母所告誡危險行為的恐懼還更大。人不可低估機率,墨菲定律(Munpheys' law: 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是屢試不爽的,「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對父母來說,這「萬一」的代價太大了,絕對不可以賭一下。
父母及時回應,孩子才有安全感
很多人抱怨說他不知該怎麼帶孩子,每個長輩給的建議都不同。每個孩子個性不同,只要把握住教養的原則,依情境變通,就不必擔心。例如:有位媽媽說,她剛會走路的孩子去試著爬樓梯,才爬三階便嗚嗚地叫了起來,因為他發現自己爬高了,心中害怕,又不知該如何倒退回來,便很自然地叫媽媽來幫忙。這位媽媽衡量了一下情況,便走過去,想去抱他下來。想不到,孩子一見母親來了,就在身後,便放膽繼續往上爬,一直爬到了二樓頂,站起來,高興的手舞足蹈,好像攻下了百岳,這位媽媽說很高興她作了對的選擇。
孩子需要安全感,常看到孩子全神貫注地在玩一個新玩具,但是嘴裡會三不五時的叫一聲:「媽!」只要母親應一聲:「幹什麼?」他甚至連頭都沒有抬,就繼續玩。 放手之前,要確定孩子有能力向前 訓練孩子獨立,不是把他丟進社會看他能不能生存,沒有準備好就逼孩子上陣,是孔子說的「不教而殺謂之虐」。要訓練孩子獨立先要看孩子多大,他瞭解你說話的意思,能聽得懂教誨嗎?要放手讓孩子單飛之前,父母先要確定孩子能飛,不然豈不摔死孩子?
這位媽媽說,如果那天對孩子的求助相應不理,任他害怕地哭喊,以後孩子可能再也不敢爬樓梯,而且對父母會不信任。這一點其實是最大的代價。最近網路有個新名詞「BJ4」——不解釋,為什麼孩子會叫不應、不回答、不解釋呢?因為反正我講你也不懂,你只會批評、潑冷水,我就省點力氣,不講了。孩子對父母的不信任是青春期叛逆的開始。
對父母信任,孩子才會勇於挑戰 我們希望孩子學習,卻常常使他對學習恐懼(例如:少一分,打一下),這豈不是與我們的目標背道而馳嗎?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父母給的東西孩子會毫不猶疑地吃下去,這種信任是宇宙最美好的感覺,千萬不要因為別人似是而非的話破壞了孩子對你的信任。
本文出自《情緒和品格》(信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