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件事:身體律動的發展
在家中,父母可以這麼做:利用地板與孩子來一場跑、跳、爬的體能遊戲。運用家具的安全擺設,讓孩子進行一趟爬上爬下的攀爬遊戲。播放律動影片,帶著孩子跟著影像一起唱唱跳跳。
第2件事:操作技巧的練習
認知的學習主要來自於操作經驗的獲得,可以透過不同玩具的操作來獲取大量的學習訊息,讓孩子動手玩,越玩越聰明。
在家中,父母可以這麼做:按壓玩具,讓孩子手按個鈕就會有聲音或是視覺的回饋。簡易的積木玩具,讓孩子的雙手可以進行敲打、組裝、拆解。投擲玩具,讓孩子學習運用不同的抓握方式將操作物投擲入容器內。
第3件事:環境探索的鼓勵
隨著孩子的動作、認知能力日益成熟後,探索的展現就會更為明顯,這時大人應該積極的鼓勵孩子參與環境的探索,認識自己所處的環境,進而促進想像力的發展。
在家中,父母可以這麼做:與孩子來一場躲貓貓的遊戲。帶著孩子進行房間的尋寶活動。運用紙箱製造驚奇的隧道遊戲。
第4件事:自我獨立的養成
這個階段是孩子自主性與自信心養成很重要的時間點,鼓勵孩子主動參與,獲取學習所需要的計畫組織、邏輯思考、判斷分析等思維能力非常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是有價值,是受肯定,是擁有成就感的。
在家中,父母可以這麼做:讓孩子有獨處的機會。讓孩子嘗試自己想做的事,例如穿襪子、穿鞋子。鼓勵孩子勇於發表自己的意見。
第5件事:溝通習慣的建立
有效溝通的養成來自於日常生活的習慣,不要不理會孩子,即使是一個小小的眼神回應也可以。
在家中,父母可以這麼做:多跟孩子說話,話別說太長,也別說太深奧,只要簡單辭彙、短句就足夠。善用肢體語言,培養親子互動的默契。運用繪本,透過書中的故事分享共同的生活經驗。
第6件事:良好情緒的管理
孩子在18~24個月後,就會慢慢理解一個人的情緒與自己想要什麼,孩子開始懂得用自己的情緒來操控環境、控制大人,當習慣養成就會明顯影響往後的學習狀態、人格發展。
在家中,父母可以這麼做:適時的「Say no」,父母可在軟性堅持下,讓孩子知道規範的界線。多聽孩子說話、了解孩子之外,也讓孩子有情緒發洩的管道。運用情緒繪本演練,讓孩子認識情緒,也學習可以怎麼做。
第7件事:社會規範的灌輸
在社會行為的養成中,等待是孩子必須學會的事,透過等待的練習,學習控制衝動,當衝動控制之後,孩子才有機會學會觀察、判斷、理解環境的脈絡,認識社會規範的界線,進而發展出正向的社會行為。
在家中,父母可以這麼做:火車「嘟嘟嘟」的排隊遊戲。與孩子進行不同玩具的交換遊戲。制定玩玩具的規則,如:一次只玩一項玩具。孩子在3歲前有很多事要學習,學習的過程更需要家長的陪伴,透過陪伴,除了增進親子關係外,更可以促進孩子多元能力的發展。
文/陽光種子職能治療所所長蘇文清 整理/游資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