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孩子的父母或許都操心過,在這樣一個是非觀念混淆的時代裏,到底要給孩子一套怎樣的道德規範,才能讓他們明是非、知善惡,且能適應這個社會。
一生的道德觀在學齡前就已奠基
一套倫理道德觀的建立,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是建立道德觀念的一些重要基礎,卻在學前階段就已奠定。
有些專家認為,人與人之間所以能夠彼此付出關愛,並且能在情感上有所感應與交流,都是「第一個人際係」所衍生出來的。而這個「親密關係」的品質,也將影響幼兒日後對別人及這個世界的一些基本態度。
道德觀經過時間的冶鍊而更加成熟 然而,雖然嬰幼兒就具有情緒感染和人際發展的能力,但是他們必須在具有相當程度的認知能力之後,才能在思想和行為上,把社會公認的倫理道德觀「內化」成他自己的道德觀。這個「內化」的過程,究竟是在什麼時候發生,目前還未有肯定的說法。可以確定的是,這個「內化」的過程至少藉助了兩個動力。第一個動力是來自於當孩子實踐某些道德標準時,如果帶給他滿足和喜悅,會讓他願意繼續遵守這樣的是非標準。另一個動力則是來自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體會出的「施與愛」的觀念。他們不再一味的要求別人「給」,自己也會練習著「給」別人,就像學齡前的孩子,在每天的遊戲和其他的社交經驗中,會慢慢培養出「輪流」的觀念,逐漸學著遵守一些規矩。也許他的本意並不想和別人輪流,但是他慢慢能夠站在一個平等互惠的立場替別人想,同時也期待四周的人平等對他。
孩子的是非觀念來自於大人的教導
兩、三歲時,孩子的觀念可以說就是來自大人所定下的規矩。對孩子來說,所謂「好」的行為就是可以得到讚賞、鼓勵或是可以取悅他所喜歡的人的行為;而任何會受到責罰的行為,就是不好的,但是,父母要特別注意:任何型式的懲罰(尤其是肉體上的責打),都可能造成孩子的僥倖心理。他們會認為只要不被抓到,「壞」事就可以做;而會招致處罰的「壞」行為,才是不能做的。
培養孩子的道德觀
從某個角度來看,光是知道規則並不能保證孩子就能堅定地抵抗各種誘惑,好好地控制住自己的行為(事實上,對我們大人來說,不也很難嗎?)。父母必須明確地告訴孩子各種規則與限制,當他們犯規就給予適度的懲罰(不要給太重的懲罰,最好不要體罰)。這樣孩子通常都會慢慢地了解並接受父母所灌輸的道德價值觀。
明確的解說、適度的懲罰再加上源源不斷的愛,是處理孩子問題的法寶。雖然如果犯了一點小過錯就加以責罵或教訓,可能不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大傷害,但也不會有什麼特別好的效果。父母最好把重點放在:如何幫助孩子抵擋下一次的誘惑、照「規矩」行事。千萬不要只會罵,卻沒有提出任何建設性的幫助。所以做父母的應該在處罰孩子前,跟孩子說清楚他為什麼受罰,下次該怎麼做才不會受罰。同時處罰時要特別注意,不可過於嚴厲,以免產生不良影響。另外,當你的孩子不為某些迷人的誘惑所動時,你要給予獎勵,不吝表達出你的欣賞與讚美;讓他知道你真是替他高興,因為他不但能知道是非對錯,並且還能確實以行動表現出來。
當然,在你的孩子培養出一套成熟的是非觀念之前,需要你無數次的提醒與幫助。不過這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因為這關係到孩子的一生。當你下次毫無罪惡感地抱著你的幼兒闖紅燈,或是不經意地在孩子面前隨地丟紙屑時,請記住:孩子的道德發展可是從出生的那一刻就開始囉!
本文原載於《學前教育雜誌》
作者:孫蕙芳譯述
作者:奇蜜親子網專業編輯 奇蜜親子網編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