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最常發生事故的地點!
在1~4歲的成長暴風期,孩子會對這個世界產生強烈的探索慾望,可能會在探索過程遭受各式各樣的傷害,而「家」正是孩子最常發生事故的地點。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表示,很多父母都以為家是最安全的地方,但在孩子1~4歲這個階段,居家環境的風險其實比戶外來得高。因為幼兒待在家中的時間較長,照顧者只要稍不留神,孩子就可能會受傷。
居家溺水4大危險地點
1、2歲的孩子非常愛玩水,魚缸、澡盆、馬桶、洗衣機等「會出現水的地方」都是可能發生危險的地點。平常一定要將浴室的門關緊、洗衣機和馬桶的蓋子蓋好,才能降低孩子溺斃的風險。
此外,幼兒很容易因為重心不穩而跌倒。孩子進入學步期以後,最好在地板鋪設軟墊、家具邊角貼上防撞條、樓梯口加裝防護柵欄、避免讓孩子靠近樓梯或單獨進入電梯。
2歲開始,建立安全觀念
在孩子1~2歲的階段,身為家長的我們要負起保護責任,隨時陪在孩子身邊讓孩子能夠安全探索周遭環境。2歲以後孩子開始發展口語表達能力,慢慢理解什麼是「規矩」,到了這個階段,就可以開始灌輸孩子安全觀念。
林月琴表示,教孩子安全規範和教洗臉、刷牙等生活常規一樣,要先示範再帶著孩子練習。教的時候要有耐心不斷重複提醒,孩子才記得住。幼兒對故事的理解力與接受度最高,一開始可以先從繪本著手,讓孩子模仿故事中的主人翁,接下來再設定情境讓孩子學習正確做法。例如:「如果有人拿糖果給你吃,應該怎麼做?」
說清楚規則,讓孩子知道為什麼「不能做」
進行安全教育時要說清楚規則及不遵守規則的後果,例如:「在人行道上可以自己走,但走到路口就要停下來牽大人的手。如果在外面亂跑,以後出門就不能自己走。」讓孩子選擇要「自我約束」還是「被大人約束」。
許雅荏提醒,一昧說「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碰」會讓孩子疑惑「為什麼不能這樣做?」一定要具體說明因果關係,例如抓著孩子的手輕觸剪刀說:「這個硬硬尖尖的東西碰到身體會流血喔!」如此孩子才能將「危險行為」與「可能發生的後果」連結。
1~2歲必須學會的安全常識
在固定時間起床、吃飯、玩耍、睡覺
生活作息不規律的孩子容易頻繁哭鬧,很可能會在鬧脾氣時不小心受傷。平常一定要讓孩子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在固定時間起床、吃飯、玩耍、洗澡、睡覺。此時也可以開始教孩子養成吃飯不玩玩具、不亂丟玩具、不撿食地上物品的好習慣。
by 戴筠(嬰兒與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