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兒科醫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嬰幼兒最常見的皮膚疾患之一,最早有可能在 2 ~6 個月大時發生,約占小兒人口總數10%左右,屬於一種遺傳有關的過敏性體質,可從其家族史發現,通常會與氣喘、過敏性鼻炎、花粉症或過敏性皮疹等過敏症狀有關。

頻繁搔癢是明顯症狀,長期下來恐會造成皮膚失能

如何判斷孩子是異位性皮膚炎?兒科醫師提到,其中「搔癢難耐」是異位性皮膚炎最明顯的症狀,幼童的皮膚較脆弱且敏感,常因水泡抓破、磨破後產生糜爛、滲液結痂之情況,長期下來易引發皮膚損傷、脫皮及苔蘚化等病灶,嚴重的話,將導致皮膚功能的失常、局部免疫功能失調,或常見續發性病毒、細菌、黴菌的皮膚感染。

日常照護注重肌膚保濕,必要時使用藥物減緩症狀

兒科醫師建議,當孩子症狀發作時,可先從降溫、通風開始,並利用其他事物轉移注意力以免抓傷,平常在照護上,盡量避免悶熱、流汗,保持乾燥、通風與涼爽的環境對抑制發作有相當幫助,但皮膚也得注意保濕,過於乾燥的皮膚在接觸過敏原或病菌後,發炎情況將更惡化。

在使用藥物的部分,目前大多以類固醇藥膏及抗組織胺為主要治療對策,但家長們會關心長期用藥對幼童造成的後遺症,像是過多的類固醇暴露,對肝、腎等器官的負擔,或是影響生長發育,變胖、長不高、皮膚萎縮變薄等。不過,只要是專業醫師開立的藥物,醫師會控制安全的劑量,家長不用過度擔心,如有疑慮也可以主動詢問醫師。

輕微異位性皮膚炎則可由以下三大治療產品來改善

一、皮膚保溼劑

皮膚保溼是對抗異位性皮膚炎的基本要素,含水量較少的油性軟膏通常有較好的保濕效果,含尿素成分的亦可提升保濕效果。保濕產品應該一天至少使用兩次,或是在感覺到皮膚粗糙乾燥時就使用,特別是在皮膚清潔(例如洗澡或洗手)之後。

二、皮膚止癢劑(抗組織胺)

異位性皮膚炎會伴隨皮膚癢的症狀,因此病人經常使用抗組織胺外用藥膏來抑制患部的發炎反應及搔癢感。市面上許多止癢藥膏也會添加薄荷醇、冬青油或樟腦等清涼劑,透過清涼感來分散對癢感的注意力,但要注意的是患部皮膚若過於脆弱敏感,也可能因為清涼劑的刺激而誘發紅腫等反應,此外,2歲以下兒童應避免使用添加薄荷醇、冬青油或樟腦等清涼劑之藥膏。

三、外用類固醇

外用類固醇可說是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主力,但長期使用外用類固醇會造成皮膚變薄、變色等問題,且類固醇的強度與劑型不同,適用的皮膚部位也不一樣,民眾使用時應遵照醫療專業人員的指示,切勿自行用藥,亦勿自行增減頻率及塗藥範圍。

減少攝入致敏食物,可緩解異位性皮膚炎之發作

食藥署提醒,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在食物限制方面,要避開會致敏的食物,如下:

1.本身會過敏的食物:花生、堅果、巧克力、帶殼海鮮、魚、牛奶、蛋。

2.避開富含組織胺或會誘發組織胺釋放的食物:肉類、香腸、火腿、起司、優格、醃製物、罐頭食物、酒精類食物、茄子、南瓜、香蕉、鳳梨、柑橘類水果。

作者: Fan(嬰兒母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ricbaby777 的頭像
    ericbaby777

    艾力克托嬰中心ericbaby的部落格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