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路上,看著熙來攘往的車輛底下那忙碌轉動的車輪、從多角形的傘葉上滑下來的雨水,還有擦身而過的小姐耳朵上各式美麗的耳環,突然覺得十分有趣,「形狀」竟是這麼生活化。 
   玩具圖書館裏,一歲的小娃兒在玩「形狀箱」,媽媽只在一旁欣賞孩子將形狀塊裝進桶子裏再倒出來,並不去教他分辨各種形狀,不一會兒,他巧妙地將三角形疊在四方形上面,然後只拿起圓球在地上滾來滾去,媽媽看了,開心地為他拍手。寶寶已發現了形狀的特性,不是嗎? 
八週大就對形狀有興趣 
   
根據范茨(R.L.FANTZ, 1971)對嬰兒形狀知覺與視覺偏愛方面所作的研究發現:出生八週的嬰兒就對靶心圖和線條圖很有反應,尤其是靶心圖。此外,嬰兒對物體的形狀(patten)也感興趣,特別是臉形和同心圓的形狀,不過,此時他們比較注意物體的邊緣部分,因相較之下,邊緣部分對比較為明顯。所以,在新生兒的小床上吊掛靶心圖或線條圖的懸吊物,有助於他的視覺發展。另外,剛出生的嬰兒喜歡望著母親臉部的邊緣,像前額、下巴等,幾週之後才會與母親的眼睛直接接觸,媽媽倒不必心急,這是他們學習圖形、形狀的入門呢。 
   一歲以後,孩好的形狀(shape)概念發展更讓大人興奮不已,此時他已能作基本的形狀如圓形、方形、三角形的配對。不過,他們更喜歡將形狀塊放進桶子中再倒出來,不斷重複這種玩法,且樂此不疲。 
   對一歲多的幼兒來說,辨別形狀是種挑戰,不妨一次只給一種形狀,讓他從不斷嘗試中去熟悉操作的方法,然後再給他另一種形狀塊,如此循序漸進,孩子不但有新鮮感,也增加孩子的成就感。此外,不要強迫孩子學會各種形狀的名稱,這對孩子來說沒有多大的意義,重要的是,多讓他們接觸各種球、蘋果、積木、盒子、輪子......等常見的實物,豐富孩子的感官經驗,他才能從中體會到「圓形」、「方形」......等的意義。 
兩歲孩子喜歡形狀分類 
二歲的孩子已懂得辨別簡單的形狀,或從探索中發現形狀的特性,尤其喜歡做形狀分類。此時可選擇會發出聲音、可按壓撥轉操作、能放進、倒出、能填形作形狀配對,或有鈕形鑲嵌板的玩具。 爸爸、媽媽也可利用空鞋盒、奶粉罐,在蓋子上畫出各式形狀並挖洞,為孩子做個形狀箱。 二~三歲的孩子,活動量更高,且已來去自如。此時,加入以形狀概念設計的推、拖拉玩具,不僅滿足孩子活動的需求,且讓孩子享受到分辨形狀塊的樂趣。同時,這時期的孩子也具備了簡單組合物品的能力,可以開始嘗試較為複雜的動作,如將鑰匙插入鎖孔等。在反覆的遊玩中,更奠定孩子的形狀概念,了解形狀的特性。適合此時期的玩具包括:有形狀配對的拖拉玩具、手提扮演屋、形狀活動鑰匙等。 
三歲以上的孩子富想像力 
三歲以上的幼兒在形狀知覺(form perception)上的發展很快。一般在小班時(約三歲)已能辨別圓形、方形和三角形,並能說出形狀的名稱;中班時(約四歲)能把兩個三角形拼成一個大三角形,把兩個半圓拼成一個圓形;到大班時(約五歲)已能認識橢圓形、菱形、六角形,和圓柱形,並能把長方形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折成三角形。有人認為四歲是圖形知覺的敏感期,而文字也是一種特殊而有規則的圖形,因此,應把握此關鍵期讓幼兒學習職字。

和孩子同享有形世界 
「形狀」的辨識是幼兒視覺能力中的一種,更是閱讀與認字的先決條件。在學前的階段,我們希望透過各種有趣的遊戲與玩具,讓孩子在快樂的氣氛中,學會區分各種形像間的異與同,並藉此培養幼兒對造形藝術的欣賞力與創作力。 
   本文除了希望幫助您瞭解孩子在形狀認知上的發展外,也期盼您能根據孩子的發展給予適當的刺激,並且激起動手做玩具時的一點靈感,然後和孩子一同享受這「有形有情」的世界。

作者:李小鈴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說,現在要你用幾句話來描述你的孩子,你想到的是什麼?是孩子的貼心、可愛,還是頑皮、不聽話?相信每位爸媽對於孩子的成長,必然都有一番甘苦參半的深刻體會。 
現代父母在教養方式上,已漸從權威式命令,轉而注意到溝通的重要。然而,或許是成長背景的影響,許多爸媽仍不擅於常常讚美孩子,或許是很少注意到孩子的小優點,也可能是知道卻覺得沒必要說出來。但是另一方面,爸媽卻又相信愛之深責之切,故常用責罵的方式來讓孩子聽話。其實,無論是讚美還是責備,都會有其效果,只是怎麼用、何時用最恰當的問題,而這個分寸如何拿捏,對爸媽的確是個很大的考驗。 
你也可以是讚美高手 
東方父母大多比較含蓄,即使孩子有好的表現,也只是輕描淡寫帶過,頂多說句「好乖」而已。如果你也是這樣的父母,那麼真的應該試著體驗一下讚美的強大功效。孩子年紀小,對許多行為的好壞、可行不可行還無法自行判斷,必須靠外在力量來作為衡量標準,爸媽的反應就是他們最主要的依據。孩子十分在意自己在爸媽心目中的地位,如果爸媽能夠常常給孩子一些讚美,不但能夠提昇孩子的自信心,同時也會讓孩子樂意保持那樣的行為。或許爸媽會想,孩子有哪些好行為是值得大加稱讚的呢?其實,小小的讚美也有很大的效果喔!重點在於爸媽有沒有用心。只要爸媽時時提醒自己多看孩子的優點,相信一定會覺得孩子愈看愈可愛,而在看到優點時,別吝於表達出來,大優點大稱讚,小優點小稱讚,試幾次以後,就會愈說愈自然了。常常讚美孩子,真的不是那麼困難的。提醒爸媽,讚美時別只是說「好棒」「好乖」,要加上具體事例,才能讓孩子感覺到你的真心,而不是隨便說說而已喔! 
讓責備有效卻無害 
人都會有情緒,尤其是當孩子闖禍、惹麻煩的時候,要爸媽壓下脾氣,確實需要一些修養才能辦得到。不過,適時的責罵雖是必需,爸媽在責罵之前,仍要提醒自己保持理智。別忘了,責備的目的在於讓孩子了解那樣的行為是不對的,而不是在於讓爸媽發洩心理的怒氣。如果爸媽被孩子惹火了,在失去理智的情況下斥責孩子,很可能會說出許多傷害性大卻無正面意義的言語。這樣的責罵,很可能在孩子心中造成陰影,不僅影響親子關係,也會傷了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所以,責備必須審慎運用,最重要的是讓孩子了解那樣做是不對的,以及為什麼不對。還有,小心措辭,對事不對人,別讓孩子以為爸媽不喜歡他了。 
讚美與責備,是教養孩子的兩項法寶,如果運用得當,可以讓教養工作輕鬆而有效;只是,如何讚美、如何責備、讚美與責備使用的比例等等,都會因爸媽與孩子的個性、互動方式,以及當時的情境而有所不同,這就得由爸媽自己從經驗中去體會與學習了。

作者:奇蜜親子網專業編輯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要跑!你給過來做好吃飯!聽到沒有!」
「吃完才可以看電視!過來!把飯吃完!」………

  您家的吃飯時間,也是這麼沒情調嗎?難道每吃一次飯,就要這麼動肝火嗎?尤其在外面用餐,孩子跑來跑去、大人喊來喊去,真是難堪極了!究竟,該不該教小小孩關於用餐的禮儀呢?他們還這麼小,要怎麼教才會呢?

先知道孩子想不想吃飯
  每個大人有吃多吃少的不同,也有胃口好與胃口不好的時候,孩子當然也有。所以別期望孩子每一餐吃的份量都一樣,這樣只會讓自己多了一份操心!有時,孩子會因為身體不舒服、或前一餐吃太晚、吃太多、或運動太激烈而不想吃飯。甚至在小朋友進入托兒所或幼幼班後,飲食習慣就會跟著幼稚園跑,反而跟家人的飲食時間不太一樣!

  如果寶寶現在真的不想吃,稍待一會兒又何妨?不然,一邊是極不情願的想趕快逃離餐桌,一邊是極為憤怒的要求乖乖坐好,不但死了好多細胞,孩子也不見得吃的比較多!所以,不妨觀察紀錄孩子的飲食內容,只要他有固定的飲食時間及份量,我們都可以不用太擔心!只是,除了身體不舒服這種無法避免的狀況,在作息及活動安排上,也該做調整,避免類似像運動這類人為因素,而影響進食情況。

慢慢吃,有益身體健康
  常常聽到家長對小朋友說:「吃快一點好不好?」可是請慢下來想一想:快快吃真的比較好嗎?還是其實是大人沒耐心等了呢?而且,小朋友的吃飯速度,本來就比大人慢呀!這樣的催促,只會讓孩子更緊張,更沒有食慾呢!所以,盡可能的為孩子預留足夠的時間,讓他可以安心享受吃飯的樂趣。

  並且,最好每餐為小小孩準備的份量不要太多,也不需像大人吃的那樣花俏!看起來簡單、可以輕易吃完的份量,才是小朋友最鍾情的。因為少少的份量,對孩子及對家長的進食與餵食上,都可以減少不少壓力呢!但仍需是二樣菜色以上,以做好小朋友今天又突然不想吃某到食物時的預備。

用手抓,更有味道
  對小小孩說,自己拿湯匙吃飯飯,的確有點困難。所以,請允許他用手幫忙自己,甚至乾脆用手抓著吃;不但可以看孩子吃得專心,而且還很有成就呢!如果我們因為怕亂七八糟,而禁止他這樣做,反而對寶寶的進食,造成相當大的壓力與挫折;很可能下次,寶寶就對吃飯、尤其自己吃飯這件事,興趣缺缺了!


作者:奇蜜親子網專業編輯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氣變涼了,是不是就比較容易感冒? 
我們知道某些感冒病毒比較容易在冷的季節流行,像是副流性感冒病毒、呼吸道細胞融合性病毒等。這種現象,即使是位處與亞熱帶與熱帶之間的台灣也不例外。但是,冷天氣與感冒之間的關係並不是必然的。在一些流感都是在冬天流行的地區,偶而也會發生夏天的流行。在古老的年代,有人觀察到在交通不便的地區,每次感冒的流行都是由海港附近先發生,而每次在海港所發生的流行,都是在補給貨物的船隻到達的時刻。 
人受到冷的刺激與冷的天氣看起來很近似,但卻是不一樣的事件。我們如果把冷天氣與受到冷的刺激劃上等號,當然會認為冷的刺激與感冒有關。如果要預防感冒的發生,必須由其他方面著手,而不是多穿一件衣服就可以解決的。 
影響感冒的因素 
六個月到一歲時最容易感冒 
大家都有一個印象,就是小孩子的抵抗力比較弱,所以比較容易感冒,而這在科學上也是一個事實。小孩子在出生以後,免疫功能還沒有成熟,所以容易罹患各種傳染病。此外,小孩子在出生以前,母親就會經由胎盤傳給他很多種類的抗體。不同的抗體可以對付不同病毒的感染,所以幾個月以內的嬰兒很少得到感冒。在出生六個月到一歲以後,小孩體內來自母親的抗體就會逐漸消失,所以他們得到感冒的機會也就逐漸增加。 
青春期前的小男生比小女生容易感冒 
青春期前,小男生比小女生容易感冒。在青春期以後,反而是女性稍微比男性容易感冒。很多學者認為後者的相關性,是因為母親大多肩負起直接照顧小孩的責任,所以容易由小孩身上得到感冒病毒。但是青春期以前男女之間的差別就比較難以解釋,有人認為這是因為小男生比較好動,所以比較容易得到感冒病毒的傳染。 
感冒病毒就常常在兒童玩耍嬉戲中傳布擴散 
感冒是人與人之間的傳染,當人與人接觸頻繁時,發生感冒機會大增。大人因為已經具有對抗多種感冒病毒的免疫力,所以雖然他們在一般的工作場所有許多的機會接觸到感冒病毒,但是發病的機會卻不多。小孩子因為免疫系統還沒有接受過各種感冒病毒的試煉,所以感冒的機會就比較多。尤其是上托兒所、幼稚園的小孩,感冒病毒就常常在兒童的玩樂嬉戲之中傳布擴散。 

資料來源:GQ 的兒科小棧


作者:李秉穎醫師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Feb 01 Fri 2019 13:55
  • 孩子

當一個充滿憤怒的孩子,有以下行為時,您是如何處理呢?
咬人 
一個咬人的孩子一定不受歡迎,不但幼兒會排斥,連家長們也不願意接受這個行為。咬人,是幼兒攻擊行為的一種,卻往往都是家長無心之下所造成的。 
孩子一歲左右,正是長牙齒的時候,幼兒會想咬東西,父母也覺得咬是自然的,而幼兒也知道如此的行為是父母能接受的,所以他就「放心」的咬。到了二歲左右,孩子語言發展的技巧有限,「咬」因此就變成溝通的管道之一,他想表達自己的情緒時,就很自然的「咬」下去了! 
您要怎麼辦? 
請您要很認真、很嚴肅的去處理,不要讓它變成一件很好玩、很可愛的事情。更重要的,不要因為孩子「咬」,就可以讓他予取予求。 
確定規則:堅定的告訴他「咬人會痛」、「不可以咬人」,並讓他看看對方痛苦的表情。 說時請您要堅定、有力,而且要看著他的眼睛。這段時間,您可能要費點心思去盯著幼兒。 
教他可行性的行為:告訴他需要任何東西時,可以用指的,或是來找你,而不能從別人手中「咬過來」。如果他因為生氣而咬人,您可以告訴他:「你很生氣時,要說出來。」 
暫時隔離:如果孩子還是不停的咬,請將他暫時隔離,讓他在一個無東西可咬的地方待上幾分鐘。 
不要回咬: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咬人,你很生氣,就回咬他,讓他知道什麼叫「痛」。如此的做法只是在教孩子:只要你比對方大一點,就可以咬人。當然,也沒有必要因此而用肥皂去洗孩子的嘴,因為這只是另一程度的傷害。 
當孩子不咬人時,您要好好擁抱他。

發脾氣 
如果我說要瞭解孩子發脾氣的事情是一件高深的學問,您聽了會有何意見呢?說真的,面對發脾氣的孩子,我們應運用不同的心態與方法去處理: 

當孩子發現自己的能力無法處理某件事而父母又無法瞭解他的困難時,自然就生氣了。大部分的父母往往會大聲的制止:「氣什麼!小孩子脾氣那麼大...。」其實,他最想聽到的話是:「你好像碰到困難了吧?我能幫你嗎?」還有孩子太餓或想睡覺,也會發脾氣;生病時,當然更不在話下了。這些狀況需要的是家長立即的瞭解,而非處罰。 
幼兒最喜歡用「生氣」來得到自己的需要。他的方法大概是:尖叫、飲泣,或大哭。 
您要怎麼辦? 
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理他,只要他在某個地方不會發生危險,或不干擾別人,就讓他去發洩吧!而如果您沒空,不能讓孩子佔據您的時間,就請握著他、抱著他,讓他自己平靜下來。如果您也和孩子一起生氣,那這段時間就會很長、很痛苦。 
以發脾氣來和家長討價還價。這種情形,可能發生在睡覺等方面。這些事,對孩子來講既是重要也是一定要做的,因此,請您很堅定的執行。 

《學前教育雜誌》
作者:陳榮明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倫的媽媽,猶如找到治兒秘笈,從此在為阿倫換尿布時,就勤唸各種兒歌,而阿倫也都乖乖的聽著,還會似懂非懂的跟著兒歌內容嘻笑,似乎十分享受兒歌所帶來的歡愉。 

    小時候,一邊跳繩,一邊口裏唸著:「小皮球,香蕉油,滿地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或者是一邊和同伴在大馬路上走著,一邊就用台語唸著:「點仔膠,黏到腳,叫阿爸,買豬腳,豬腳圈仔滾爛爛,餓鬼囝仔流嘴涎。」唸完以後,還會因為歌詞逗趣,而笑成一團。 
兒歌,是這般輕鬆、有趣,融入每個人的童年裏,可能我們從小就會吟唸,卻不知道作者是誰,也不知道,它是兒童文學裏最普遍及源流久長的一個類型呢! 

  其實,兒歌本身的音樂性極強,極富節奏感,比如:「大頭大頭,下雨不愁,你有雨傘,我有大頭。」是個音節短促(四個字為一音節),卻強弱有致(---)、活潑好唸又易懂的兒歌。由於它的節奏像鼓聲,短促有力,易吸引人注意,又因音節短而易於記誦,所以對於一歲的幼兒,就像鈴鼓一樣有吸引力;若能配上曲子,自然更能吸引孩子去仔細聆聽。 

   這些不同韻腳的趣味,讓正在學字、「實驗」用字的孩子,得到嘗試新字的趣味,因此孩子會樂於經常吟唸。有時,他還會自行借用兒歌句型,創作自己的兒歌,比如將傳統兒歌:「星期一,猴子穿新衣;星期二,猴子肚子餓;星期三,猴子去爬山...」,改成:「星期一,猴子去巴西;星期二,猴子跑第二;星期三,猴子撐雨傘...」。 
最佳的語言入門教材 
  此外,兒歌中慣有的喜感、幽默手法、誇大的情節,再加上常以孩子最感興趣的動、植物及日常事物為描寫對象,都易讓孩子對內容感到親切、有趣,而樂於吟唸。 
  兒歌擴展孩子的想像力 兒歌不只可以吟唸或吟唱,有些更鼓勵孩子「比手畫腳」、「唱作俱佳」。比如:「大拇哥,二拇弟,中三娘,四小弟,小妞妞,來看戲。手心,手背,心肝寶貝。」鼓勵孩子邊唸邊輪流伸出五根指頭。 
另一首「拉大鋸,扯大鋸,姥姥家,唱大戲,接姑娘,請女婿,小外孫兒也要去......」,則是讓大人小孩對坐,雙手握住,一拉一推,前俯後仰,像是在拉鋸子的模樣,讓孩子獲得遊戲的快樂。 
  孩子天生喜歡追求快樂,所以一些專門製造「笑」果,以顛倒是非黑白、打破邏輯關係為手法的「顛倒歌」,常令孩子忍不住一再吟唸,比如:「倒唱歌,順唱歌,河裏的石頭滾上坡。先養我,後生哥;爹討媽,我打鑼;家公抓周我捧盒。我打舅爺門前過,舅爺還在搖家婆。」歌詞裏滿是與事實相反的情節,最易讓孩子感覺到荒謬的趣味。  另一種讓孩子百唸不厭的兒歌,是繞口令。在短短的幾十個字裏,繞口令用發音極為相近且韻腳相同的字,組合成一個有故事、有情節的兒歌,讓孩子(甚至大人)唸得手忙腳亂、狼狽不堪,但又一邊自覺好笑滑稽。 
  兒歌為童年綴滿笑聲 
  兒歌從簡短的「抱著灰雞上飛機,飛機起飛,灰雞要飛。」到前頭所提,可以無限延伸其問題的「什麼尖尖街上賣?」均為不同年齡的兒童,提供了各種不同的快樂與潛移默化的學習。趁早讓孩子接觸兒歌,孩子的語言發展必將受益,孩子也將享受前人流傳下來的智慧結晶,帶給孩子無限歡樂的童年。 
   有心的父母均可給孩子聽,讓孩子也享有同我們一樣快樂的童年,而不是讓孩子在缺乏遊戲空間的都市裏,度過一個以水泥牆為背景的平淡無趣的童年啊! 
 

 作者:鄭榮珍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曾經有家長提出一個疑問:「孩子好喜歡讀書,所以整天都已書本為伍,也確實從書中獲得許多知識。可是,我好想讓他知道,玩,也是很重要的!我好擔心,他把自己封閉起來 
通常,我們都會比較擔心自己的孩子發展緩慢,所以會嘗試各種開發智力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孩子健康聰明長大。可是,居然也有人,會因為孩子太聰明,而感到相當煩惱唷!因為資優的孩子,不只容易對週遭會產生相當多好奇,也會比較容易把自己圍在框框裡。面對這些狀況,家長除了要以更不一樣的教養方式,讓孩子的好不被埋沒;還必須注意孩子的行為,以避免有自閉傾向。所以囉!我們好容易羨慕別人的孩子是天才,卻不一定知道如果孩子太聰明,爸媽也是很辛苦的呢! 

 

如果我的孩子太聰明 
1.
孩子聰明,在學習的歷程與獲得上,或許感覺較其他人輕鬆;可是,請記得,孩子只是個孩子唷!當他有恐懼、難過、傷心的時候,我們仍然要正面積極的態度關心、支持,跟著一起解決問題。就如同在面對挫折時,千萬別對他說:「你是天才耶!怎麼不會?會被人家笑喔!」這樣的壓力,對任何一個天才來說,都實在太重;更何況,他只是個孩子呀! 


2.多與孩子聊聊,讓自己更清楚孩子感興趣的主題有哪些。這樣的了解,是可以幫助我們針對孩子有興趣的部分,給於他更多不同的環境刺激。例如:孩子喜歡昆蟲,那麼除了窩在家裡讀書,更可以帶他到博物館、圖書館查閱更多的資料。甚至遍及山林水邊,以真實的體驗、尋覓,來滿足對於昆蟲知識的滿足。 


3.給孩子找各種機會去開創新挑戰,不但可以讓他學的更多,也可以因此開闊視野與心胸。例如參加音樂會:對你我來說,是休閒;對孩子來說,卻可能對旋律有莫大感動。又像讓喜歡說話的孩子,除了學習其他不同語言,再搭配我們對該語言的歷史、背景的介紹,語言學到了,知識也有了!我們知道,不同的人接受相同的經驗,就會有不同的感觸;因此在我們看來極無聊的遊戲,對孩子來說,可能就是知識的啟蒙點;豈能忽視呀! 
另外,常常與孩子應對「為什麼?」除了訓練孩子勇於嘗試、思考的習慣,您也會發現,在問答間一定會有了不起的激盪出現!而且我們也必須知道,不管是不是聰明孩子,給予創造、想像的刺激,都是相當必要的!

作者:奇蜜親子網專業編輯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1 爸爸媽媽跟孩子一起共讀時,如果講同一個故事,會不會造成孩子有比較的心態?
比較的心態一定會有,因為爸爸跟媽媽、還有阿公阿媽跟孩子念書的時候,孩子他學到的是完全不同的解釋方式、思考方式、解釋世界的方式,這樣其實很好,因為爸媽兩人的專業可能完全不一樣,在與孩子互動、問答時,帶給孩子的語言刺激跟思考刺激就不同,因此當孩子有所比較時不用太在意。

 

Q2 親子共讀的經驗中,發現許多故事情節大多充滿想像或與現實生活差異很大,和女兒共讀時,她所問的問題常讓我難以回答。例如:《討厭黑夜的席奶奶》,女兒會問:「為什麼席奶奶晚上不睡覺?」雖然很喜歡共讀,卻常面臨詞窮的情況,該怎麼辦呢?
爸媽可視不同的情況回答孩子,不同年齡孩子的認知也有差別。若孩子問的是常識、知識類問題,鼓勵媽媽可以跟孩子說:「媽媽查一下再跟你說。」查了之後再轉換成孩子可以理解的語言跟他解釋。

如果是故事性的問題,可以跟孩子說明想像和現實是不同的,比如說,我們可以想像會飛,但現實中人是無法飛的。而年紀很小的孩子,還不太明白故事中文學修辭的譬喻、象徵等意義,所以要挑適齡的書與孩子共讀;也不用太在意一定要跟孩子解釋,等他長大會漸漸能夠分辨故事與現實。

 

Q3 小朋友目前滿1歲,喜歡翻閱的動作,請問媽媽需要在旁說故事、解釋圖案嗎?
孩子喜歡翻書的時候,媽媽可以讓孩子盡情翻,翻到他停下來看其中一頁時,媽媽再簡單加以解釋。因為孩子的小肌肉在發展時,會很喜歡翻書的動作,也享受翻書的過程,而翻書帶來的樂趣跟感覺都和閱讀不同。建議媽媽不用刻意一定要講故事,以孩子的反應為主,過了這個階段就好了。

 

Q4 孩子15個月大,共讀一下下他可能就闔上書本跑去玩玩具或積木,這時我應該要繼續讀下去,期待他再回來與我共讀,還是就闔上書,跟他一起玩他目前正感興趣的東西,明天再試共讀?這樣會不會讓他注意力不集中呢?
注意力的問題其實還好,爸媽可順著孩子的發展進行共讀,例如,孩子讀到書中有小鴨子,他可能會想到別本書也有小鴨子或他有鴨子的玩具,所以就跑去拿別本書了。若他對另外那本書有興趣,可以引導他讀那本書,若是去拿小鴨子的玩具也沒關係。

 

Q5  如何跟年齡差2歲的兩個孩子一起共讀?
首先,爸爸跟媽媽可以分別負責一個孩子,針對孩子個別的閱讀行為和興趣,給予充分的配合和反應;而爸媽在共讀的語調、與孩子的互動模式上常常會有差異,正好能帶給孩子多元的思考模式。另外,同一本書輪流採用兩種不同方式共讀,也是一種可嘗試的方法,大人可以以一頁為單位,先念給小小孩聽、在念給大孩子聽。還有一種方式,可以讓兩個孩子坐在大人的兩邊,各自拿自己想看的書,大人則輪流為每個人念一頁;當一個孩子在聽時,大人可以幫另一個孩子翻頁或指物等。

文章取自《學前教育雜誌》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飲食習慣的關鍵期 
好的飲食習慣,才會讓孩子更專注於吃飯。我們隨著孩子的發展培養成飲食習慣: 
06個月 
無論是餵牛奶或母奶,都儘量在固定的地點進行。餵食時,眼睛儘量凝視孩子,以微笑鼓勵孩子,不必太多言,以免孩子分心。 
612個月 
牛奶(或母奶)和副食品應分開餵食,副食品以湯匙餵,增加孩子吞嚥的學習。當孩子想以手抓食時,不要阻止他,儘量讓他參與進食,可準備軟質的固體食物,如小塊的吐司、馬鈴薯等,讓孩子除了學習咀嚼外,也滿足了他開始追求「自主」的需求。 
12 
滿一歲的孩子可以吃和成人一樣的食物,但調理的方式應略有不同,如較軟、較小塊等。一、二歲的孩子絕對可以自己進食,父母應該克服怕「髒亂」的心理,讓孩子自己來,將吃的自主權交給孩子,但成人必須堅持進食的時間、地點,與食物的內容。 
36 
此時孩子正在快速的成長,更需要適當的運動刺激動作發展和手眼協調能力。此時,食物的品質相當重要,食慾大的孩子吃多了高熱量食品,不但易發胖,也容易成為未來慢性病的肇因;胃口小的孩子吃多了零食,正餐吃不下,必要的營養反而沒有吸收到。 
讓孩子專心吃飯 
飲食習慣的培養從嬰兒做起,進食的規矩更是長大以後也要遵守的。規矩不須多,但必須嚴格執行: 
一、 在桌面上進食: 
幼小的孩子坐不住,父母必須在孩子離座時將他手中的食物拿走,放在桌子上,等孩子回到桌上了才可繼續吃。 
二、 固定進食時間: 
每日三餐加一、二次的點心,除此之外,非進餐時間絕無食物供給。進餐時間也不宜拖得過長,一般來說,最好在四十分鐘後便收拾餐桌。用餐環境也很重要,幼兒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有限,環境過於嘈雜,孩子吃飯不易專注,吃得慢的孩子,尤其不耐久坐。 
三、 不鼓勵挑食: 
如果孩子排斥某種食物,我們應該不要去強調它,也不要特別讓那道菜在餐桌上消失;讓一切如常進行,不必勉強他吃,其他人吃得高興即可,總有一天,他會想試試。 
四、 修正吃飯配電視習慣: 
要破除這種習慣,爸媽只需下定決心、關掉電視就可以,關鍵在於執行的魄力,千萬別因孩子的哭鬧,而答應孩子看電視的要求,一旦破了例,孩子就會更加難管束。 
五、 吃飯的氣氛也是很重要: 
平日可讓孩子參與餐前準備工作,隔段時間換換餐具,食物也要有變化,而全家圍坐進食時,維持愉悅的氣氛等,都可以讓孩子覺得吃飯是件有趣的事。

作者:奇蜜親子網專業編輯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人家常說,千萬不要孩子一哭就去抱他、搖他,那會寵壞孩子,孩子會很難帶很多人也擔心,常抱搖嬰兒,會讓嬰兒養成習慣,無法學會獨處或忍受挫折。但是經驗卻告訴我們,擁抱可以立即安撫孩子,給予需要的安全感,搖擺可以幫助孩子安心入睡。到底應不應該抱、搖孩子呢? 
擁抱帶給嬰兒安全感和足夠的刺激 
    嬰兒初生時,皮膚的觸覺、痛覺,便幾乎和成人相等。所以,新生兒可能看不清楚、聽不清楚,但他可以很敏感的感受到擁抱帶給他的舒適。由於胎兒在子宮內是被緊緊的包裹著,並隨著母體的活動而輕輕搖晃,初生嬰兒若能被緊緊抱著、輕輕搖動著,他會覺得安全。研究顯示,缺乏膚觸的孤兒院孩子,雖然擁有足夠的食物,但仍容易生病,且心智發展也較正常家庭中長大的孩子遲緩,證明了擁抱對嬰兒成長的重要。 
此外,嬰兒需要搖擺不是經由意識控制,而是神經系統需要刺激使然。因為,輕輕的搖擺給予前庭接受器緩慢的刺激,可以穩定人的情緒,使人從紛亂的狀態中,慢慢的放鬆。我們可以看到,疲倦的孩子會不停的搖頭、晃動身體,直到睡著,而抱著嬰兒輕輕搖擺,也就在滿足嬰兒的神經系統需求。 
用哭聲表達被擁抱的需求 
   
由於嬰兒只能感受到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並不懂得「忍耐」,因此,當他以哭表達被擁抱的需要,卻受忽視時,他只會愈哭愈大聲,直到聲嘶力竭才止,但這並不意味著他不再需要被擁抱,而是對整個周遭的世界感到失望與無助。 
反過來說,若一歲內的小嬰兒能經常得到擁抱和膚觸,就能產生足夠的安全感,到了一歲之後,他根本無需忍受孤獨,自然的就獨立了。 
   
此外,當母親擁抱嬰兒時,孩子會有回應,這是孩子人際協調能力最基本的表現,對嬰兒社會性發展相當重要。 
何況,擁抱不只單向的影響嬰兒,同時也影響了母親。當母親擁抱孩子時,孩子的聲音、氣息,會刺激更多母愛行為,滿足母親的母性需求。 
一種溫暖和愛的感受 
    那麼是不是隨時都要抱孩子、搖孩子?並不是如此。只要在孩子需要時抱抱他,搖搖他就可以了。 
其實,一個健康的嬰兒並不是那麼喜歡一直被人抱著,只要他可活動,他都會盡量的去活動,過多的擁抱,反而限制了他的活動需求。 
   
當嬰兒身體不適、排氣不順、想睡,或寂寞需要人陪時...,他會用身體姿勢或聲音,傳達這些訊息。此時母親最好能立即分辨嬰兒的需要,並加以處理。 
和把玩具給嬰兒完全不同,擁抱、搖哄嬰兒是一種人性的感受,讓孩子感受到與父母緊緊的密合,是一種溫暖和被愛的感受,孩子會從被愛的行為中,自主的學習到愛人的方式。幼時經常被擁抱的成人,也會習慣地用擁抱的姿勢去愛撫他的孩子,擁抱成為理所當然的事,親子之間的愛就更穩固了。 
*(
很重要)提醒爸媽,抱搖孩子的時候請注意頭頸部的支撐,且務必輕柔緩慢,切勿過度搖晃,以免造成孩子受傷。 
本文出自0-1歲發展與教養對策》 

作者:信誼基金會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