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認識個人用品與學會歸位
進入團體後,孩子將與數十個孩子一起學習與生活。讓孩子開始學習所有權概念,避免誤拿他人的物品,是爸媽可以在孩子入學前做的準備。平日在家中除了讓他用自己的餐具、請他幫忙拿媽媽專屬的杯子、分辨不同人的物品,開學前帶著他一起選購防滑室內鞋、餐具、背包、水壺、睡袋⋯⋯等上學必備物品,或在物品上貼上姓名貼紙,都是有效的方法。
有了個人用品概念之後, 接著可讓孩子知道東西如何歸位。優質的幼兒園會以孩子的高度作為設計標準,為每位孩子準備一個工作櫃,放孩子的私人用品,鞋櫃也會貼上名字,幫助孩子學習歸位。
家中在可允許的條件下,建議為孩子安排一個固定的、方便他自己取放物品的區域﹙如﹕玩具箱、衣櫃﹚,讓孩子有機會認識屬於自己的東西與練習歸位。

 

2. 學會生活自理,增進團體生活的信心
上學後,如果孩子做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大人協助,或是動作慢吞吞,永遠是全班最後一個完成的,很容易讓孩子產生挫敗感,甚至出現抗拒上學的心理。
以吃飯來說,如果孩子習慣由家人一口一口餵食,或只吃細軟的食物、挑食嚴重,若讀的是全天班,每日兩次點心加上午餐時間就會演變成拉鋸大戰,對孩子或老師而言,都會很辛苦。再以如廁學習來說,很多爸媽常以為上幼兒園後老師就會教,有的孩子因為如廁訓練尚未完成,加上剛進入團體生活,常因緊張而導致尿褲子的羞愧感,也會讓他對上學失去興趣。上學前,除了教孩子如廁、表達想上廁所的意圖、準備易穿脫的衣褲,在過渡期間,爸媽別忘了在書包裡放入備用尿布與乾淨的褲子,以免孩子在幼兒園尿褲子尷尬或造成清理的困擾。
除了吃飯與上廁所,進幼兒園之前若能讓孩子學習自己穿脫鞋襪、放鞋子、掛外套、洗手、喝水、收拾寢具與玩具⋯⋯等基本生活能力,孩子在團體生活中將會更有信心。爸媽千萬不要因為擔心孩子做得太慢、不夠好,或者因為不想給自己增添收拾的麻煩,就幫孩子全部做完,孩子需要透過反覆練習才能使技巧更加純熟。另外,習慣晚睡晚起的小孩,建議趁著上學前的幾個月,漸進式地調整作息時間,才不會上學後天天遲到。

 

3. 提升社交技巧,幫助孩子交朋友
現在的孩子因缺乏與同齡孩子互動的機會,常容易和同儕間產生摩擦;有些孩子還可能因為交不到朋友、感到孤單或與同學吵架,而抗拒上學。
上學前,建議習慣「宅生活」的爸媽多帶著孩子上親子課程或多到公園遊戲場遊玩,讓孩子學習分享、輪流與等待這些社交基礎能力,也幫助孩子減緩接觸陌生人與環境的恐懼;交朋友的技巧可從最簡單的打招呼開始,一句「早安」就可迅速拉近孩子間的距離。記得教孩子練習說「可以和我一起玩嗎?」「這個玩具可以借給我嗎?」,這些邀請語句,將可幫助孩子打開友誼大門。

 

4. 帶孩子參訪學校,熟悉老師與環境

在選定學校後,記得告訴孩子「上學,是因為你長大了!可以到學校認識新朋友,學好玩的事。」而不是「因為爸媽很忙,沒人照顧你,所以你一定要去上學。」給孩子關於上學的正面觀感,將讓孩子對上學有所期待。
小小孩多半不能理解什麼是「學校」與「老師」,爸媽可透過共讀上學主題圖畫書,再告訴孩子﹕「老師就像幼兒園裡照顧小朋友的媽媽,有問題都可以請他幫忙。」建議事先詢問學校適當的時間,安排23次帶孩子到幼兒園參觀,讓他體驗校園裡的遊樂器具、看看教室是哪一間、鞋櫃和廁所的位置在哪哩。拜訪新學校時,別忘了讓孩子與老師見個面,當孩子知道任何事都能找老師幫忙,上學的不安全感自然也會降低。

完整文章請見6月號《學前教育數位雜誌》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艾 力 克 托 嬰 中 心   107年 行 事 曆
月份 日      期 活 動 項 目
七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飲水機水質檢驗
15 16 17 18 19 20 21 7/21保母研習
22 23 24 25 26 27 28 7/28托嬰教室清潔週、行政會議
29 30 31          
八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8/8爸爸節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8/25托嬰教室清潔週、行政會議
26 27 28 29 30 31    
九月  
            1  
2 3 4 5 6 7 8 9/4消防演練
9 10 11 12 13 14 15 9/15保母研習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9/24中秋節、9/29托嬰教室清潔週、行政會議
30              
十月  
  1 2 3 4 5 6 飲水機水質檢驗
7 8 9 10 11 12 13 10/10雙十節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10/27托嬰教室清潔週、行政會議
28 29 30 31        
十一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發展檢核評估週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11/24托嬰教室清潔週、行政會議
25 26 27 28 29 30    
十二月  
            1  
2 3 4 5 6 7 8 學生健檢週
9 10 11 12 13 14 15 12/15托嬰教室清潔週、行政會議
16 17 18 19 20 21 22 12/22上課日(補12/31)
23 24 25 26 27 28 29 12/25(聖誕節)
30 31           12/31彈性放假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寶的神經系統發育成熟,能夠控制括約肌,大約是一歲半到兩歲。這時才算是到了可以嘗試訓練他自己大小便的時候。不過,每個寶寶的成長發育有快有慢,有些孩子或許得等到三、四歲以後才漸漸能夠自己來。

寶寶是否準備好了?
這裡有些線索,提供爸媽觀察寶寶是否可以開始他的如廁訓練:
白天保持尿布乾燥的時間越來越長,至少兩、三個小時沒有問題。早晨醒來尿布還是乾的。
會意識到並表現出他想大小便,像是突然停止手邊的遊戲、找自己的尿盆。
會自己拉起和脫下衣服,而且也喜歡自己嘗試新的動作。
他的自制力增強,像是能安靜聽你說話、自己坐在椅子上一段時間。
可以聽懂你的指示或是步驟說明,並模仿大人的行為。自我表達能力足夠。

學自己大小便的時機
  最好不是換新環境、初到保母家或上學的時候,也不要選在家有新生寶寶的階段。因為孩子在這些情況下,容易有過多的壓力和不安,訓練的時間會拖長,也會使寶寶失去信心。如果能夠選在寶寶心情輕鬆、爸媽也沒有壓力的時候最好。可以挑天氣較好的季節開始,寶寶穿脫衣服方便,也不會因為太冷而放棄。

教寶寶大小便的訣竅
可以在平日做準備,像是當寶寶尿布濕了就馬上更換,也隨時提醒他濕和乾的不同。這樣可以養成寶寶清潔的習慣,並感受身體乾燥清潔的舒適。
讓他明白自己正在做的事。當你觀察寶寶脹紅臉、停止活動,知道他正在尿尿,可以趁機告訴他「你正在尿布裡尿尿喔,濕濕的,對不對?」讓他明白自己正在做的事,也知道這些排泄物是出自自己的身體。
和寶寶玩扮演遊戲,先陪他用洋娃娃練習,介紹上廁所的程序。這樣可以幫助寶寶克服恐懼。讀故事書也是一個方法,增強他對上廁所的正面印象。
為寶寶選個特別的便盆,最好符合寶寶的身材和舒適感。甚至初期寶寶會穿著尿布坐在便盆上,這也是正常的。爸媽可以在下一次發現寶寶快要大小便了,先將尿布脫下,帶他到便盆坐下,告訴他在這裡大小便很安全。
安排固定的坐便盆時間。這可以讓寶寶慢慢熟悉坐便盆的感覺和過程,同時也容易接受這項生活中的新活動。然後才漸漸建立他的如廁時間表。
千萬不要勉強。提醒爸媽的是,幼兒控制大變比小便容易,兩歲左右的寶寶會控制大便,但小便則需要較長的過程。從告訴你尿濕、到告訴你他正在尿,最後才能事先告訴你他想尿尿。有時寶寶會不喜歡爸媽在一邊看,或是經常出錯,把便盆四周弄髒,請爸媽不要指責。這可能是寶寶還不習慣這個過程、也可能是他的肌肉控制能力還不夠好,爸媽不要太急也不要勉強。

  作者:奇蜜親子網專業編輯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夏日炎炎,除了炙熱難熬,有些好發在嬰幼兒身上的皮膚疾病更是層出不窮,不僅讓孩子覺得難受,嚴重時,還會影響到情緒與生活作息,讓爸媽傷透腦筋。

 
1.痱子: 
痱子是「汗疹」的俗稱,同時也稱「粟粒疹」。最常發生的部位是在脖子、前胸及後背;其症狀是患部及四周的皮膚會起疹子、發紅、發癢,而且有灼熱感,也常會因為抓傷、感染而變成膿包。

預防方法:痱子是因為排汗障礙而引起的,所以在溫度、溼度很高的季節裡,如果被子太厚、衣服穿太多、不吸汗等原因,都會引起痱子。因此預防之道,便是保持環境的通風、涼爽,常洗澡,並且穿著輕薄透氣又吸汗的棉質衣服,讓皮膚保持乾爽,就可以減少汗疹的發生。而且如果允許,適度的開放冷氣,不但涼涼的舒服,也能減少長痱子的機會喔!

 
2.膿痂疹: 
也稱做「黃水瘡」。最常出現在頭頸部,尤其是鼻子周圍或耳朵,其次是四肢;其症狀是會有小小透亮的水泡出現,而且如果不小心水泡破裂,流出的黃水會造成四周圍的感染。 

預防方法:膿痂疹是由細菌所引起,最常肇因於蚊蟲叮咬後,因為搔癢抓破所引起續發性細菌感染;而且膿痂疹是屬於直接接觸傳染的疾病,如果受到感染,只須適當的使用口服或外用抗生素治療,大約二、三天就有明顯的改善;但有極少數的孩子在感染膿痂疹後會併發急性腎臟炎,所以最好是持續一星期左右的治療。 


3.蚊蟲叮咬: 
通常最常被叮咬的部位在面部、手部、小腿及足踝處等常被暴露的部位。由於小孩被叮咬的機會比成人高,皮膚所反應出來的也較為強烈,因此常發生因搔癢難耐,而抓破皮感染的現象。 

預防方法:夏天是蚊蟲繁殖的季節,被蚊子、跳蚤、螞蟻、及各種小蟲叮咬的機會必會增加。這時,注意居家環境的清潔便成預防工作的首要:地毯、涼席、寵物,或是陽台、庭院、盆栽、樹木,都可能是滋生蟲蚤的來源;因此這些物品及地點的定期清洗、消毒相當必要。


4.尿布疹、異位性皮膚炎: 
尿布疹與異位性皮膚炎並非夏天專有的皮膚問題,但台灣的氣候特徵,在夏天是又濕又熱。因此,像寶寶的尿布疹、或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都很容易在夏天發生惡化;而各種細菌、黴菌也很容易在這時候繁殖,再加上流汗、搔癢、衣服摩擦等外界刺激,各種溼疹和接觸性皮膚炎因此常見。

預防方法:要避免這些在夏天容易發生的皮膚疾病,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孩子皮膚的乾爽整潔。這樣,您與孩子的夏天,就才是真正的享受啊!


作者:奇蜜親子網專業編輯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鄭秀鑾阿媽 外孫妍妍把土地與生活的智慧,傳遞給孫子 
從小在彰化鄉下長大的秀鑾阿媽熟悉農事,婚後在萬華落腳三十多年,除了在紙上筆耕,紀錄人文地景,只要到山上女兒家,便會帶著孫子一起翻找、辨認路邊的野菜野果,講述各種風土趣事給她聽。 許多旁人眼中看來無用的雜草,眼尖的秀鑾阿媽卻可從中辨識出各種山珍美味,三兩下就變出一盤盤口感滑嫩的豬莧菜、烏籽仔菜和氣味十足的麻油川七,即使颱風天也不愁買不到青菜;季節對了,還能摘到皮薄多汁的野番茄,或滋味甘甜的烏籽果實,給孫子當零嘴吃呢。一談起實用植物,秀鑾阿媽更是如數家珍。「俗稱鹽酸草的幸運草其實是天然牙膏,小時候,只要把它放入口中嚼一嚼,牙齒就會變得亮晶晶;好種易長的蘆薈,半透明的果肉其實是最天然的洗髮劑……」為了生活,秀鑾阿媽的生命和土地一直有著緊密依存的關係,所以信手拈來,無一不是有滋有味的故事,而這些故事也讓小孫子和腳下的土地有了感情的牽繫。

△ 圖書館、植物園,祖孫好去處 

過去,只要時間允許,秀鑾阿媽幾乎每周末都帶著孩子,在票價便宜但「很有料」的美術館、博物館與圖書館中挖寶,尤其植物園、臺灣藝術教育館、臺灣科學教育舊館等,宛如他家後院的親子活動中心。秀鑾阿媽說起當年帶孩子在南海劇場看平劇、賞崑曲、看歌仔戲,露天聽歌劇的日子,彷彿只是昨天。 現在,秀鑾阿媽改帶著孫子去植物園、圖書館或去公園的露天舞台欣賞交響樂與熱情的佛朗明哥舞蹈。第一次看表演,不到兩歲的妍妍,已可專注地在台下欣賞,時而跟著手無足蹈,時而給予表演者熱情的掌聲,讓阿媽對未來祖孫一起牽著手走進戲院看戲,充滿期待! 

△帶孫兒樂此不疲,但仍需要學習 
秀鑾阿媽說,一樣是帶孩子,當了阿媽之後,感覺真的很不同。20歲出頭就當了3個孩子母親的他,平日除了張羅柴米油鹽醬醋茶,還得跟著當水泥工的先生四處做工,像個陀螺般轉個不停。 

相對於現在,秀鑾阿媽和阿公只需要帶妍妍一個小孫子,她覺得自己有更多耐心去等待他做嘗試,有更多時間去欣賞孩子的每句話、每個想法、每個動作……,在阿媽的眼中,小孫子的一切,無一不令她讚嘆,打從心底歡喜! 透過帶孫,秀鑾阿媽發現以前帶孩子時,很多惡言責罵其實是沒必要的;又比如,從前一見孫子跌倒,秀鑾阿媽常因捨不得而大驚小怪,經過女兒春子的提醒,他開始練習放手,用深呼吸把到口的擔心「吞」下去,學習淡定地讓孫子去面對挫折。 秀鑾阿媽還忍不住掩嘴、靦腆地說:「帶孫子很快樂,但我不是專家,真的還需要很多學習啦!」

△秀鑾阿媽給爸媽的話
孩子的童言童語或舉止雖然很可愛,但爸媽對於是非觀念和規矩還是得堅守,可不要因為他是「孩子」,就低估他的理解力、放縱他的行為,而讓他變得無法無天喔。 

 

《文章取自(學前教育雜誌0~6歲)2014年3月號》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中有黏人或怕生的嬰幼兒,的確令一些父母傷腦筋。父母該怎麼辦呢?

  首先,父母要瞭解為什麼孩子會有如此這般的行為反應。在發展心理學學理中,孩子這種行為反應,是和依附關係( attachment )的發展有關。

  什麼是依附關係呢?依附關係是孩子和父母或主要照顧者所形成的一種情感緊密的聯結。而依附關係的形成有下列幾個階段(Schaffer & Emerson, 1964 )(註1):
階段一:無社會性階段(出生~6、7週)
在這個階段,無論社會性或非社會性刺激,均可引起嬰兒的反應。

階段二:無區分性依附關係階段(6、7週~6、7個月)
孩子喜歡和別人親近,對此階段的孩子而言,父母、陌生人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階段三:特殊依附關係階段(6、7個月~18個月)
孩子開始和特定對象(如母親或父親或主要照顧者)建立親密的依附關係。

階段四:多重依附關係階段(18個月以後)
孩子和其他人(如家中其他成員)建立依附關係。但若在壓力的情況下(如第一次上學、上醫院),孩子可能又會依附主要照顧者。不過,一般狀況下,孩子可以和其他人有情感的聯結。

  由上述階段來看,嬰幼兒在6、7個月~18個月左右,會和主要照顧者這個特定對象形成親密的情感聯結,當孩子和主要照顧者分開時,孩子會產生焦慮,這就是所謂的「分離焦慮」。

  處在如此焦慮狀況下的孩子,可能出現哭鬧等抗議行為,這種行為就是我們俗稱的「黏人」。同樣的道理,當孩子看到陌生人時,也會有「陌生人焦慮」,出現「怕生」的哭鬧行為。

奇蜜親子網編輯整理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身為孩子的父母或許都操心過,在這樣一個是非觀念混淆的時代裏,到底要給孩子一套怎樣的道德規範,才能讓他們明是非、知善惡,且能適應這個社會。

 

一生的道德觀在學齡前就已奠基

一套倫理道德觀的建立,需要很長的時間,但是建立道德觀念的一些重要基礎,卻在學前階段就已奠定。

有些專家認為,人與人之間所以能夠彼此付出關愛,並且能在情感上有所感應與交流,都是「第一個人際係」所衍生出來的。而這個「親密關係」的品質,也將影響幼兒日後對別人及這個世界的一些基本態度。

道德觀經過時間的冶鍊而更加成熟 然而,雖然嬰幼兒就具有情緒感染和人際發展的能力,但是他們必須在具有相當程度的認知能力之後,才能在思想和行為上,把社會公認的倫理道德觀「內化」成他自己的道德觀。這個「內化」的過程,究竟是在什麼時候發生,目前還未有肯定的說法。可以確定的是,這個「內化」的過程至少藉助了兩個動力。第一個動力是來自於當孩子實踐某些道德標準時,如果帶給他滿足和喜悅,會讓他願意繼續遵守這樣的是非標準。另一個動力則是來自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體會出的「施與愛」的觀念。他們不再一味的要求別人「給」,自己也會練習著「給」別人,就像學齡前的孩子,在每天的遊戲和其他的社交經驗中,會慢慢培養出「輪流」的觀念,逐漸學著遵守一些規矩。也許他的本意並不想和別人輪流,但是他慢慢能夠站在一個平等互惠的立場替別人想,同時也期待四周的人平等對他。

 

孩子的是非觀念來自於大人的教導

兩、三歲時,孩子的觀念可以說就是來自大人所定下的規矩。對孩子來說,所謂「好」的行為就是可以得到讚賞、鼓勵或是可以取悅他所喜歡的人的行為;而任何會受到責罰的行為,就是不好的,但是,父母要特別注意:任何型式的懲罰(尤其是肉體上的責打),都可能造成孩子的僥倖心理。他們會認為只要不被抓到,「壞」事就可以做;而會招致處罰的「壞」行為,才是不能做的。

 

培養孩子的道德觀

從某個角度來看,光是知道規則並不能保證孩子就能堅定地抵抗各種誘惑,好好地控制住自己的行為(事實上,對我們大人來說,不也很難嗎?)。父母必須明確地告訴孩子各種規則與限制,當他們犯規就給予適度的懲罰(不要給太重的懲罰,最好不要體罰)。這樣孩子通常都會慢慢地了解並接受父母所灌輸的道德價值觀。

明確的解說、適度的懲罰再加上源源不斷的愛,是處理孩子問題的法寶。雖然如果犯了一點小過錯就加以責罵或教訓,可能不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大傷害,但也不會有什麼特別好的效果。父母最好把重點放在:如何幫助孩子抵擋下一次的誘惑、照「規矩」行事。千萬不要只會罵,卻沒有提出任何建設性的幫助。所以做父母的應該在處罰孩子前,跟孩子說清楚他為什麼受罰,下次該怎麼做才不會受罰。同時處罰時要特別注意,不可過於嚴厲,以免產生不良影響。另外,當你的孩子不為某些迷人的誘惑所動時,你要給予獎勵,不吝表達出你的欣賞與讚美;讓他知道你真是替他高興,因為他不但能知道是非對錯,並且還能確實以行動表現出來。

當然,在你的孩子培養出一套成熟的是非觀念之前,需要你無數次的提醒與幫助。不過這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因為這關係到孩子的一生。當你下次毫無罪惡感地抱著你的幼兒闖紅燈,或是不經意地在孩子面前隨地丟紙屑時,請記住:孩子的道德發展可是從出生的那一刻就開始囉!

 

 

本文原載於《學前教育雜誌》

作者:孫蕙芳譯述
作者:奇蜜親子網專業編輯                           奇蜜親子網編輯整理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要求孩子「專心」前,應該先想辦法讓孩子對活動充滿興趣,否則,我們永遠追不上孩子飛快的思緒!因此,想提升孩子的注意力,首先必須在引導孩子學習時,設計適宜的學習環境與互動方式,才能快速抓住孩子的需求重點,達到活動效果。而在改善注意力不集中的環境設計上,應該把握住以下的幾點原則: 

  1. 可靜亦可動:
    如果有道題目:「把相同的水果找出來」,您曾想過哪些方式呢?可以用圈選、或圖卡排列做靜態學習,或用尋寶、套圈圈等動態活動做學習。但不論以何種方式進行,孩子都能學習到配對、分類的概念。對於特別坐不住的孩子,建議提供他們以動態方式學習的空間。這也就是說,對於學習活動的引導,我們應該考量每個孩子的個人特質與學習差異,給予「動靜皆宜」的學習引導;而非齊頭式的要求所有孩子一定要「坐著學」! 
    2.
    符合孩子能力:
    孩子的能力,是逐漸累積增長的。因此,除了掌握孩子學習速度不盡相同的個別差異外,還需要依據孩子原有的能力,再繼續建構新能力,這便是重要的活動學習設計技巧,對過難、過於簡易、過於重複的活動設計,將讓孩子在學習上不僅容易感到無趣,而且也會成為種負擔。 
    3.
    活動時間的控制:
    孩子的注意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長;因此,活動時間的安排,也需要依孩子的年齡做調整。所以,不妨將活動做分階段性安排,不但容易掌控時間,更可進行由簡入繁的段落設計;也就是讓孩子與家長可以更靈活運用時間與活動形式。
    4.淨空、開放、且安全的環境:
    和孩子玩或介紹新玩具給孩子時,周圍要避免讓孩子分心的事物,例如:打開的電視、其他的書及玩具、甚至是閒雜人等。而且,也不要一次提供太多選擇,因為,太多的選項,不但是分散注意力,也會讓孩子在選擇上感到困惑。另外,由於孩子喜歡用不同的方式探索,所以如果我們因為擔心環境被他弄得亂七八糟,而限制活動範圍及方式,那可是會相當掃興的。例如:玩黏土時,除了提供孩子各種顏色的黏土、工具、及一大張可黏貼的紙張外,還要穿上圍兜、收起怕髒的地毯,才不會因為怕弄髒衣服或地板而阻擋孩子主動學習的興趣。 

    但必須提醒您的是,孩子的注意力是很短暫,而且多變的唷!千萬不樣因為堅持既有的安排,而讓親子關係變得緊張、或讓活動過程變得有壓力;畢竟,學的開心是最重要的! 
    參考資料:《玩出語言力》,林麗英著,信誼基金出版社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為何經不起挫敗?
愈來愈多的幼教人員發現:有相當多的孩子非常「自我中心」,凡事都要以「我」為優先,比賽時不能輸,輸了就耍賴、不肯玩了,十分的在意輸贏或得失;有些孩子則是經不起稍微的挫折,如果他認為這件工作有點困難度,可能會做不好,就乾脆放棄不做,根本連嘗試的意願都沒有。為什麼孩子會這麼在意輸贏,這又是如何造成的呢?
幼兒的堅持度高或低
以幼兒氣質而言,堅持度的高低決定他完成一件事情的成果。堅持度高的孩子做什麼事,非得完成不可,否則絕不罷休,而且還常有點挑剔、求好的完美傾向。堅持度低的孩子,做事情很容易半途而廢,或草草了事,令人覺得他不夠用心或努力。 堅持度高的孩子自我要求較高,也會較在意輸贏;反之,堅持度低的孩子害怕承認失敗,結果常是事情沒有完成,而非失敗。
模仿父母的處事態度
就社會學習理論而言,環境造就人的個性,孩子會觀察與模仿父母如何處理失敗與挫折,如果父母強調凡事都要贏,孩子當然也會以此為準則。家長若在平日的言行舉止中,常對孩子有過高的期待,在無形中暗示孩子凡事要贏才算成功,若孩子表現傑出便誇耀不已,若是平淡無奇便在眉宇間顯露出失望的神情,都會讓孩子覺得失敗了,爸媽就不愛我了。因此,孩子會更力求表現,只許成功不能失敗,好博得父母關愛的眼神。
3 Tips增強挫折忍受力
1. 依孩子的個別差異
抗壓性差、挫折容忍力低又輸不起,儼然是當今孩子的通病,如果屬於「不是贏就是輸」的不妥協型,也就是堅持度高,非贏不可的幼兒,父母可就別再搧風點火、順勢要求──「好,還要更好」。要小心別讓孩子永遠立於不敗之地,偶而有輸的慘痛經驗,才能體會贏的美好滋味。 至於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怕輸型,堅持度低的幼兒,父母則應多鼓勵、多讚美,先把標準降低一點,在遇到困難時,要溫和的堅持讓他們完成任務,循序漸進,一旦有成功的經驗,會更願意做努力,而不再輕言放棄。
2. 給予孩子面對失敗的勇氣
父母總認為孩子還小,而為挫敗心疼不已,並為失敗找理由,或避免孩子再次遭受失敗,事實上都無法讓孩子瞭解到真正成功的意義與失敗的價值、學習面對失敗及成功,而這些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功課。 像前述輸不起的小奕,爸爸不妨告訴他:「你才5歲就可以跟大人下棋,已經是很厲害了!爸爸很喜歡跟你下棋,看到你專心的樣子,我很高興;我也可以假裝輸給你,不過那是在騙你,沒有意義,你要爸爸假裝輸給你,還是你一直跟我挑戰,總有一天你會贏過我?」給予孩子面對失敗的勇氣,讓他跌倒了能夠再爬起來,在成功時,也會對自己更加有信心。
3. 重新省思成功與失敗的定義
孩子有輸不起,或不能面對失敗結果的反應,也許出自於大人對失敗成功所賦予的定義,成功是否一定要贏過別人才算贏呢?成功是把一件事情盡心盡力的完成,而非把別人打敗。事情的完成本身就是個獎賞,不見得需要外在的肯定。失敗可能是未能達成預設的目標,但有時你會發現失敗反而讓我們獲得更多。經常和孩子分享父母成功與失敗的經驗,讓他們知道即使是父母也有失敗的時候,分享當時處理的方式及心路歷程,會讓孩子更了解父母,也更能思考成功與失敗的意義。

文/盧淑貞 幼教工作者,本文摘自《學前教育》     作者:學前教育雜誌編輯部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您是否常為了孩子滿屋子的玩具不知如何收拾而苦惱?您的孩子是否視滿地的玩具於不顧,經常吵著要買新玩具?如果是的話,您就要將您家的玩具來個「大出清」了。

玩具大清倉
  選個空閒的時間,拿個大袋子,檢視一下家裡。先把過時、不合孩子年齡的玩具放到袋子裡,留下孩子真正喜歡的,其他如缺片的拼圖、洗得脫毛的絨毛玩具、無法配對的娃娃配件、硬了的黏土、掉了蓋的彩色筆…,別覺可惜,全都放到袋中。
  好了!每個房間這樣收過一遍,是不是清爽多了?
然後找些零星時間將袋子中的玩具作一番檢視。確實無法使用的放在一邊;不適合孩子但仍可用的玩具,不妨轉送給朋友的小孩;有缺陷的玩具,可以補充新的配件,壞的則可以試著修修看。經過整理、修復和再生,又多了許多可以用的玩具了。
  整理的過程中,常會把很久以前買的、或他人送的玩具翻出來,當初也許覺得太昂貴或孩子還小不適合玩,收著收著就忘了,趁此時,幫每個玩具排個時間表,畫些簡圖示意,也可以選些相關的貼紙代替,將更換玩具的時間圖貼於孩子易見的地方,讓孩子也參與玩具的更換和擺放,您可能會發現,孩子可比大人的記性好多了,備而沒用的玩具,完全會依照時間表一一出現。
做有智慧的補充
  將舊玩具整頓好後,可依孩子未來三個月或半年的發展作為考量,加上季節和節慶特殊的需求,以及家中空間大小,列一張孩子想要的,以及您認為孩子需要的採購清單;若您不清楚需要補充什麼,建議您以孩子的發展做為主幹來思考。下列玩具分類方式,提供您參考。
認知類玩具:以概念認知為數較多,舉凡數、量玩具、空間、圖形玩具和關係、邏輯玩具均包括在內,常見的如七巧板、牌面遊戲。
語文類玩具:凡是屬於看、聽、說、寫四種類型的玩具皆稱之,因此像視覺區辨、聽覺區辨、口語表達、組織能力和寫前練習類的玩具,皆為語文玩具。
科學類玩具:包括感官、觀察、試驗和幫助幼兒發展比較、組織、推理、分析能力的玩具,像萬花筒組、齒輪轉盤等。
動作類玩具:包括能讓幼兒運用頸部、軀幹、手臂、腿部等大肌肉和各部份協調能力,透過踢、走、踩、攀、平衡和投擲等方式玩的玩具,常見的如小木馬、騎乘玩具、丟擲玩具等。
操作類玩具:包括建構、組合、穿線、敲打和綜合操作的玩具,常見的如建構式積木、穿線遊戲等。
社會情緒類玩具:舉凡讓幼兒透過模仿、裝扮、表演而認識自己及周遭環境和模仿成人世界的玩具稱之,包括角色扮演玩具、扮家家酒玩具、填充玩具等。
  將玩具分類的用意,一方面希望能從全人發展上考量學前孩子的所需,一方面也提醒爸媽購買玩具時應全面考量而不要有所廢;只要將家中玩具做一下歸類整理後,很容易就會出現一個玩具架構表,缺什麼就一目瞭然了。
                                       本文摘錄自:《學前教育月刊》文/陳娟娟


                                                                            奇蜜親子網編輯整理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