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從孩子的發展歷程來了解,3C對專注力的影響:

兩歲前,別讓手機取代與人互動的連結:

孩子在兩歲之前,最重要的是「與人互動」,他們在這個階段會對「人」感到有興趣,只要爸媽一叫他,就會立即轉身看著爸媽,並期待會有好事情發生。這樣的連結,會讓孩子跟「人」產生興趣,等到上學時才會喜歡聽老師說話、跟朋友一起玩,這種專注力就是「參與性注意力」。

 (二)3C藍光影響孩子的睡眠週期,導致注意力下降:

人會因為無聊、沒事做,所以感覺昏昏欲睡。相反地,過度的感覺刺激會導致大腦持續亢奮,即便是身體已經很疲累,卻怎麼也睡不著。在玩手機、看影片的時候,大腦被動獲得大量的「視覺刺激」,即便身體是躺在床上,大腦卻是正在奔跑,孩子如何能睡得著?此外,大腦的睡眠週期控制,並非是「時間」,而是「陽光」中的紫外線。研究顯示手機的藍光,只要在睡前看十五分鐘,可能導致睡眠延後一小時。睡眠不足,會讓孩子上學時昏昏欲睡,孩子在上課時也就無法注意老師說的內容。

(三)操作速成的手機遊戲,破壞孩子的耐心與練習興趣:

小小孩喜歡經常出現,而重複的事物,即便已經看了十遍,還想要再看第十一遍。這個特質讓孩子可以反覆練習,熟悉自己的身體操作,直到獲得成功為止。只要多做幾次,也就會做得越來越好,從這樣的過程中,孩子學會了耐心和等待,這也就是最基礎的「持續性注意力」。

 (四) 透過情緒壓力誘發的專注力是錯誤的專心:

當我們努力而成功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來獎勵我們,因此也能越來越專心的學習。然而,提升專注力還有另一個「正腎上腺素」,也就是緊張或生氣的時候會分泌的一種物質。當你給孩子玩暴力性的電玩,透過情緒壓力的誘發,當下孩子也可以變得超專心,但卻是在用「生氣」來專心。給孩子使用3C產品時,要有明確的規範與限制,而不是放任孩子隨時想玩都可以。這裡建議使用「333原則」:

。 3歲以前零接觸

。 一次不超過30分鐘

。 一天螢幕的接觸時間小於3小時(六歲以上)

文/廖笙光〡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執行長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怎麼照顧1~2歲的孩子?1歲的孩子在想什麼?如何引導幼兒學習?如何讓孩子安全探索環境?分離焦慮怎麼辦?照顧一歲幼兒,這些事爸媽一定要知道。

一歲後的孩子,逐漸從四肢行動進化成二肢,探索能力更多更廣了,爸爸媽媽在照顧上,要注意哪些事?如何幫助寶寶發展?

孩子開始想要獨自探索、想要自己嘗試

湯佳樺心理師指出,隨著孩子逐漸發展到學步期,孩子會開始可透過爬、走來探索這個世界,許多家長會出現的狀況是當孩子在探索時,家長會很快地說「不行」,這樣的反應其實會影響到孩子本身的自主探索。建議家長可將孩子透過爬、行走可觸碰到的範圍,將危險物品收拾到孩子碰不到的地方,若會擔心孩子進出入廚房等危險場域,則可用圍欄區隔空間。

在認知能力發展中,建議家長在引導孩子上,以孩子目前所具備的能力作為基準,讓孩子挑戰有點難度的任務(家長輔助)。建議家長可嘗試看看先動口、再動手、最後再示範,一開始家長可先透過口語引導孩子嘗試,例如:當孩子要拼拼圖時,其實他僅需要拼圖旋轉即可,家長可試試看跟孩子說「我在想能不能轉轉看這塊」,讓孩子可以自行嘗試,接著,若孩子成功完成,即可鼓勵孩子「太棒了!媽咪就知道你能做到!」;如果孩子在理解家長所述有困難,家長可嘗試輔助孩子的手,陪著孩子完成;最後,再讓家長先示範後,讓孩子再次模仿學習。其次,家長可先將孩子想要完成的目標以及孩子目前能力可完成的目標分步驟,先讓孩子完成第一步,接著家長協助完成其他步,這也是一個方向。

孩子分離焦慮可能較嚴重

若真的要離開孩子,建議家長不要突然消失,應陪伴孩子練習一次又一次的分離。建議家長可先用增加距離讓孩子練習分開,例如:先退到門邊(孩子看得到的的門邊);再退到門後,最後再離開現場。每一次都需要練習,也讓孩子知道家長就算離開,還是會回來。當家長離開後回來,皆需要肯定孩子在過程中的勇敢,但若孩子仍無法,不要直接要求孩子一定要接受父母當下的離開。

孩子可能會一直丟玩具

重點要先回到陪伴孩子玩玩具的目的是什麼,若是要建立跟孩子的正向親子互動,有時候需要先順著孩子玩玩具的脈絡,家長可先融入孩子的遊戲情境陪伴著孩子玩,當孩子因為遊戲碰到挫折感到苦惱時,家長再引導孩子可以怎麼做。孩子如果一直亂丟玩具,家長雖然仍可適時提醒孩子這個行為並不適切,試著反應行為背後可能的原因,讓孩子了解家長可以明白為什麼他要這麼做,接著再引導孩子可以怎麼做(跟他說可以怎麼做),當家長只是跟孩子說不可以,可能還是會讓孩子重複用同樣行為來表現,所以建議讓孩子了解到接下來可以怎麼做。

採訪撰文/湯佳珮   諮詢/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親子諮詢中心臨床心理師 湯佳樺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除了挑選適齡的繪本,閱讀時與孩子的互動也非常重要。父母可以利用哪些方式,提升親子共讀的樂趣?

說故事的準備

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秘書長李苑芳表示,「建議父母也要先閱讀,理解繪本內容。」她鼓勵父母,不妨到圖書館借閱經典的圖畫書,如果先讀熟繪本的內容,了解故事要傳達的事情,這麼一來也清楚知道哪些情節,該配合使用哪些語調,讓孩子更容易融入在故事中。說故事時,除了可以使用生動的聲音、表情增添樂趣,故事劇情出現轉折時,也能將聲音速度放慢、或者壓低音量,以製造懸疑的氛圍吸引孩子的注意。

繪本一拿到手,相信許多人會快速翻過序頁、直接進入故事情節。對此,李苑芳秘書長提出不同見解「故事的鋪陳很重要」。她提及,繪本擁有許多細節,是值得和孩子一起探索的,包括帶領孩子看封面、標題,翻閱序頁等,都是一種鋪陳,如戲劇的序幕,能增添閱讀的樂趣。

別急著下定義.尊重孩子的觀點

華人從小經歷許多考試、測驗,接受的教育訓練便是不斷統整歸納、得出結論,因此當父母為孩子念故事,有時會不自覺帶入「下定義」的習慣。

舉例,同樣描述有禮貌的孩子,「乖小孩」,和「見到叔叔、阿姨都會問好」,後者則讓角色更立體、具真實性,容易使孩子跟生命經驗做連結,有更多思考的空間。她建議父母,為孩子挑選書時,可以觀察繪本的內文是否有如上述的延伸細節,且在共讀的過程中,能以單純地朗讀故事、而非總結重點的形式帶領孩子,有助於他們自行發揮想像力、從故事細節讀取作者要傳達的訊息。

親子共讀對於孩子、父母都是一種學習,孩子從中認識詞彙、學習表達等,父母則是學習從簡單的文字、插畫和孩子玩樂、培養感情,而大人與小孩看事情的不同角度,往往會影響對圖畫書的喜好和解讀。

知識型繪本的選擇要領

大人若想為孩子介紹生態、歷史等知識性繪本時,若發現孩子無法產生共鳴,不如以較為簡淺且有細節的相關故事下手,較容易打動孩子、讓孩子信服。

每天10分鐘.為親子關係加溫

每天花費10分鐘持續地陪伴孩子閱讀,不僅可以聯繫感情,也能省下未來花在補習的大筆費用,因為從小跟孩子共同閱讀,便能循序漸進地培養兒童獨立思考、閱讀寫作的能力,孩子也能快樂學習。她分享,曾有位父親嘗試每天朗讀給孩子聽,沒想到有一天孩子看到繪本中曾出現的物品,便抓著他的手,開心地朗讀起故事情節,讓父親既驚訝又感動。這就是共讀所展現出來的好處,不僅增進親子感情,更造就孩子喜好閱讀與思考的能力。

文/劉敏涵  採訪諮詢/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秘書長李苑芳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咳」從哪裡來?
造成幼兒咳嗽有哪些原因呢?醫師又會如何去分辨呢?除了少數情形之外,大部分的小兒咳嗽,都是由於呼吸器官疾病所引起的。例如:
1 感冒
如果孩子除了咳嗽。同時有明顯的流鼻涕、打噴嚏、鼻塞,或伴有微熱、頭痛等情況,那一定是感冒了,這是引起咳嗽最常見的原因。一般情況下只需多休息、注意營養及水分的補充,約1至2周內就可痊癒。
2 咽炎(包括鼻咽炎、扁桃腺炎等)
如果孩子突然高燒、喉痛、食欲不振,張開口腔發現喉嚨黏膜充血發紅、扁桃腺腫大或兼有膿現象,就是患了咽炎。和感冒不同的是,除了病毒之外,還有某些細菌也會引起此症,所以在醫師的診斷下,決定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
3 毛細氣管炎
如果孩子患了感冒,咳嗽越咳索嚴重,尤其早晚咳得更凶。不時發出「咻咻」似氣喘的呼吸聲,就可能是患了此症。它也是由病毒感染所致,大約50%的病童是由「呼吸道合體病毒」所致。此症尚沒有積極的治療方法,唯有兩項輔助性的治療:
●把病童放入氧氣帳內,讓他吸入潮溼的氧氣,有助於呼吸道的痰液稀釋而易於排出。也可減輕缺氧的程度。
●「姿勢引流法」-讓病童俯臥,頭部低於床沿,用手掌拍擊病童背部,每次拍10至15分鐘。定時在餵食前拍,目的在使氣管內的痰液流動、有利排出,使氣管暢通。
4 氣喘以及氣管炎
如果孩子咳嗽總是連續不斷。好了不久又咳,如此反覆發作,在夜晚或運動後咳嗽最凶。又有「咻咻」的響聲,則不妨仔細想想,是否孩子幼小時曾患有「嬰兒溼疹」或是「毛細氣管炎」,而家族中又有過敏病史-包括氣喘、過敏性鼻炎、過敏皮膚炎者,則可能患了氣喘性氣管炎了。
5 肺炎
如果孩子除了咳嗽又有發燒、呼吸急促、鼻翼煽動、肋間或胸骨下凹陷(由於呼吸道阻塞,導致呼吸時會有下凹的現象),則可能患了肺炎。此時需在醫師的診治下,安排X光及血液的檢查,遵照醫師的指示服藥或住院治療。一般約在7至10天後即可康復。
6 異物的吸入
如果孩子在餵食牛奶或嘔吐後一、兩小時內,突然咳嗽不停、呼吸急促。或伴有發燒,則很可能因牛奶或嘔吐物嗆入氣管,導致吸入性肺炎或呼吸道阻塞,須趕快送醫。

多一分細心 ,少一分患病機會
引起咳嗽的疾病大部分發生於秋冬兩季,尤其冬季。所以家長們需特別注意冬季氣溫的變化,以及戶內、室外著衣數量的調整。此外,多注意飲食營養的均衡,也可以增加孩子對病菌的抵抗力。

文章出自信誼奇蜜親子網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基本生活動作技能的發展

幼兒期是基本生活動作技能發展的重要時期,這些基本生活動作技能的建立,關係到幼兒將來是否能夠獨立自主與照顧自己,重要項目如下︰

一、進食

自己進食的動作技能早在嬰兒時期就已經開始練習了。例如︰八個月大的嬰兒在吃奶的時候,能夠自行握住奶瓶,也能用手握住餅乾送入口中。這時候他最喜歡自己動手,成人在這時能多給予練習的機會。

二、穿衣

幼兒在一歲半至三歲半期間,脫衣和穿衣的動作技能進步得很快。脫衣較容易,所以,一般兩歲左右的幼兒均已具備這種能力

三、梳洗

梳洗與穿衣的動作技能發展是同時並進的。幼兒約在兩歲半時,很喜歡模仿成人的刷牙動作,這時可以鼓勵幼兒在起床後與就寢前試行刷牙。

四、書寫

書寫是一種相當複雜的動作技能,需要配合手臂、手腕及手指各部位的肌肉與眼手之間的協調,以及智力的成熟。幼兒約在一歲左右就能塗鴉,手握筆在紙上亂點亂塗,畫些沒有意義的線條;在兩歲半至四歲之間,所繪的圖畫已稍具實物的形象;自四歲至八歲之間,才開始畫出「像樣」的圖畫。

五、仿繪圖形

仿繪圖形之前,必須先具備認知的條件。仿繪也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動作技能,除了需要手部的動作外,尚須配合相當的智力,來洞察圖形中各部分的相互關係,因此必須等待肌肉、神經及大腦成熟至一定的程度時才能表現。

六、運動技能

嬰兒學會行走之後,「走路」這項動作技能便成為全身運動的基礎。在幼兒期間,跑、跳、爬梯、雙腳跳、單腳跳、跳遠、立定跳遠、走平衡臺等運動能力相繼出現,反覆地練習,並且樂此不疲。

七、遊戲技能

遊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如玩積木、投擲球、敲打、溜滑梯、盪鞦韆、騎三輪車、剪紙、黏土、游泳等)。在這些活動中,幾乎每一項都包括許多基本動作技能的運用,基本動作技能的發展是幼兒期最重要的發展任務,也是每一個幼兒都必須經驗的歷程。在動作技能的學習過程中,學習的時機與學習的方法同樣的重要。

兩歲後是幼兒的動作發展最急速的時期,父母在了解幼兒的一般動作技能發展之後,宜儘量把握住學習的要點,積極地在家中指導幼兒學習,如此在幼稚園與家庭的配合下,學前教育才能完全發揮它的功能。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小孩的品格該教什麼?
品格教育跟行為發展息息相關,換句話說,在六歲以前,有良好生活品格力的孩子,心智發展會比較成熟,到了學齡以後的學習效率相對也會比較高。許多行為與腦科學的研究皆提出,幼小的孩子有三種重要的規矩,必須及早養成,那就是能耐心等待、分享事物及學會輪流。評估兒童社交發展時,這也是醫學專家一定會檢視的能力。
學習等待——幫助孩子控制衝動。
針對兒童行為發展的研究發現,可以控制自己的衝動、不會在第一時間往誘惑邁進的幼兒,長大之後的成就會愈高。這跟大腦管理衝動的前額葉發展相關,前額葉愈成熟的孩子,判斷、思考、觀察等能力就會愈好,有助於孩子良好行為的發生,所以衝動控制的能力必須要學習。因此,爸媽從小讓孩子適時的等待,不要每件事都在第一時間滿足孩子,可以幫助孩子發展衝動控制的能力。
練習分享——訓練思考、判斷能力。
人是群居的動物,當幼兒漸漸進入團體生活時,其社交的技巧,首重身邊事物的分享。一歲前的孩子,對自己的食物或玩具難分難離是正常的心智發展過程。但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家長不難發現,孩子會想透過「你一個、我一個、他一個……」來博取身邊大人的歡心及讚賞。孩子也漸漸想和大家一起擁有,大家一起從事共同的活動,例如,一歲半到兩歲的孩子會希望大家一起吃飯、你陪我一起玩玩具等。這些看似最基本的分享,其實都是孩子心智成熟、慢慢脫離自我中心時期的表徵。相對來看,分享的過程要思考、要判斷他人的內心想法,並降低心中的欲望,會分享的孩子比不會分享的孩子,在團體中的受歡迎程度高很多,直接影響了孩子的成就感及與他人互動的動機。
學習輪流——訓練觀察力。
輪流則是另一個很重要的團體功能發展。幼兒在遊戲過程中擁有輪流的能力時,必須要觀察他人行動,並看看是否輪到我。所以輪流需要訓練,是一種高度觀察力的訓練,也是一種分享式注意力訓練(你做什麼,然後我做什麼)。學齡前會主動輪流的孩子,學齡時期的學習行為會更好,社交及情緒管控能力也會更好,所以輪流必須在幼兒時期提早訓練。      
文│王宏哲(兒童發展醫學專家)
摘錄出處│親子天下《0-6歲寶寶 愛的管教100問》特刊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手一台「智慧型手機」,讓我們的生活更便利,生活裡的大小事都可以用它來解決。不論是工作上的聯絡、訂餐或叫外賣,甚至連買東西都可以用它付帳……。在現在人焦慮的調查中,「忘記帶手機」這件事的壓力值,已經超過「忘記帶錢包」。然而,不只是大人熱愛3C,小小孩們也不遑多讓。
讓我們從孩子的發展歷程來了解,3C對專注力的影響:
(一)兩歲前,別讓手機取代與人互動的連結
孩子在兩歲之前,最重要的是「與人互動」,他們在這個階段會對「人」感到有興趣,只要爸媽一叫他,就會立即轉身看著爸媽,並期待會有好事情發生。這樣的連結,會讓孩子跟「人」產生興趣,等到上學時才會喜歡聽老師說話、跟朋友一起玩,這種專注力就是「參與性注意力」。相反地,如果孩子的「參與性注意力」是連結在「手機」上,即便孩子可以在螢幕上學習,但是「人」要和他互動時卻沒有反應,你覺得問題大不大呢?
(二)3C藍光影響孩子的睡眠週期,導致注意力下降
人會因為無聊、沒事做,所以感覺昏昏欲睡。相反地,過度的感覺刺激會導致大腦持續亢奮,即便是身體已經很疲累,卻怎麼也睡不著。在玩手機、看影片的時候,大腦被動獲得大量的「視覺刺激」,即便身體是躺在床上,大腦卻是正在奔跑,孩子如何能睡得著?
(三)操作速成的手機遊戲,破壞孩子的耐心與練習興趣
小小孩喜歡經常出現,而重複的事物,即便已經看了十遍,還想要再看第十一遍。這個特質讓孩子可以反覆練習,熟悉自己的身體操作,直到獲得成功為止。只要多做幾次,也就會做得越來越好,孩子學會了耐心和等待,這也就是最基礎的「持續性注意力」。相反地,APP的設計最重要是「好上手」,不需要學習就可以用,讓孩子們可以在最短的時間獲得成就,讓孩子們可以在最短的上手。無意間卻破壞孩子的最需要培養的「練習與成就的連結」。等到上學時,一聽到要練習就興趣缺缺,當然很難獲得好成績。
(四) 透過情緒壓力誘發的專注力是錯誤的專心
當我們努力而成功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來獎勵我們,因此也能越來越專心的學習。然而,提升專注力還有另一個「正腎上腺素」,也就是緊張或生氣的時候會分泌的一種物質。當你給孩子玩暴力性的電玩,透過情緒壓力的誘發,當下孩子也可以變得超專心,但卻是在用「生氣」來專心。結果就會導致日後爸媽不「大聲」(兇)說話,孩子就不會專心,而孩子學習「被動」、寫作業老是拖拖拉拉,也總是叫不動。透過3C刺激獲得的專注力又如何稱得上是專心呢?因此不需要完全禁止使用,只要了解利弊得失。透過電子媒體的教學,更容易讓孩子們理解,也讓孩子更有興趣。給孩子使用3C產品時,要有明確的規範與限制,而不是放任孩子隨時想玩都可以。這裡建議使用「333原則」:3歲以前零接觸。一次不超過30分鐘。一天螢幕的接觸時間小於3小時(六歲以上)孩子不是縮小版的大人,特別是孩子的大腦發展尚未成熟時,更需要爸媽的協助才能發展出良好的專注力!                                      文/廖笙光〡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執行長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認識人體對抗感染的免疫力,幫助我們了解體內的保全系統如何運作,掌握正確的方式捍衛寶寶及家人的健康。

小孩沒有不曾跌過跤,擦破皮的。皮膚傷口先是流血和滲出黃色的組織液,然後結痂。如果傷口不乾淨,那麼接下來的幾天,它會發炎。傷口附近皮膚紅腫,摸起來熱熱的,感覺脹痛。破皮的地方開始化膿,如果傷口在膝蓋,那麼最靠近它的腹股溝淋巴結可能腫大起來。上面所提到的這些變化,都與我們的免疫系統有關。
皮膚是免疫的第一防線。免疫細胞幫忙打擊細菌。身體小傷口千萬別忽視。

照顧免疫系統的4個方法
身體的保全公司這樣賣命在護衛我們的健康。如果不懂得照顧免疫系統,讓它衰弱就會付出生病的痛苦代價,提升免疫力,有幾個必須做到的方法:
● 勤洗手遠離病原
你相信嗎?我們雙手大約有兩億個細菌!只要握手,摸別人摸過的東西,病菌就能在大家的手裡傳來傳去。大多數的接觸感染例如感冒、腸病毒就是這樣來的。正確洗手的方法「濕、搓、沖、捧、擦」,應該耳熟能詳。
● 多喝潔淨的水
免疫細胞隨血流到處巡邏,身體水分循環暢通,新陳代謝正常,抵抗力自然強,喝水的量至少應該達到標準,兒童每日800c.c.,成人2000c.c.
● 訓練免疫動員能力
剛開始上幼稚園的小孩幾乎每個月都要到兒科門診報到一次,因為在此之前,孩子被保護在單純的住家環境裡,不曾被感染也就沒有抗體。直到進入群體生活,交換彼此的病原,就可能被陌生的病原感染。等到一段時間之後,累積了足夠的抗體庫存,感染率才降下來。
● 提升免疫力的營養品
均衡的飲食永遠是健康的基礎。但每個人進食的習慣和方便性不同,難免有所偏差。因此,借助營養品補充不足,也是簡單有效的方式。感冒的時候,有三樣東西是確實能縮短療程的,包括:雞湯、鋅片和維他命C等。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文/丁綺文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任醫師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幾次與全國幼兒園教師的座談會中,我都聽到老師們一個共同的心聲,那就是爸爸媽媽們在剛把孩子放在幼兒園時,總不能好好的放手,讓老師調整孩子的一些規矩、生活能力及分離焦慮。
其實,我覺得基於父母關愛子女的天性,以及從小孩子就是自己一手拉拔長大,父母一開始會擔心、會干涉,這在所難免,只是現在的程度似乎有越來越嚴重,快讓這群基礎教育的老師們束手無策了!
我們從三個角度,來談現代教養的問題:
【面對幼兒飲食規矩】
常聽到一些學齡前孩子在家的飲食習慣很差,對食物挑三揀四,吃飯一定要配電視,到吃飯時自己的主見特別多,跑來跑去沒定性。但這些孩子,卻也經常到了學校後飲食習慣就變得很好,絕不是因為已經長大了這麼簡單的理由,而是在團體中,老師堅持大家把玩具收好才能吃飯;堅持每個人的分量可以稍做選擇,但是要負責吃完;堅持時間到了,大家一起洗手吃飯這件事情,沒有例外;堅持你不想吃,就得承擔餓一頓的後果。
相較於有些爸媽的做法,「不想吃正餐就不要吃,牛奶點心就多給點!」、「挑食的食物,我就少煮一點,以免麻煩!」、「不坐在餐桌前吃飯就算了,至少肯吃就好!」、「跑來跑去,邊罵但是又邊餵!」,這些充滿妥協的教養,容易造成日後的壞習慣,是一種隱形的溺愛。
【面對幼兒團體適應】
孩子到中班的年齡後,應該進展到團體生活了,因為加入團體會刺激模仿與社交能力的發展。可是,在剛進幼兒園時,每個孩子的狀況卻大不同,有些兩三天就玩得開開心心,有些需要很長時間適應,而有些在一星期後發現苗頭不對,就不配合了!
有經驗的老師,會適度的引導爸媽堅持「可以陪伴,但每天都要讓孩子來!」,會堅持「跟爸媽要有適度的分離練習,並學會說掰掰,會堅持「適當讓孩子加入團體的遊戲,而不是完全照自己方式玩」。
我們最擔心爸媽的教養是:當孩子排斥上學時,「沒關係,我們換一間!」、「今天不想去,那就請假幾天不要去!」、「不喜歡在學校睡睡袋,那念半天回家睡!」,這些充滿讓步的教養,容易讓孩子變成予取予求,也是一種隱形的溺愛。
【幼兒情緒的制約】
假日到一些親子場所時,不難發現有一些孩子,透過生氣、大哭、尖叫等情緒來逼爸爸媽媽就範,我常聽到一句帶有情緒的話:「我再也不帶你出來了!」,從抓狂的爸爸媽媽口中蹦出來,可是,你下次會不會帶他出來呢?如果會的話,那不就自己壞了教養原則?
聰明的EQ教育應該是,如果孩子亂用情緒來制約爸爸媽媽,應該堅持「依照自己與孩子訂過的家規做懲罰!」,堅持「沒有商量的餘地,不是哭鬧就有!」,堅持「孩子可以有情緒,但也要講理」。
有些家長的做法很容易讓孩子混淆,如「你不要哭,我就給你買玩具!」、「這次不處罰,但下次不可以了!」,但總有許多最後一次。「你今天不哭,我就給你平常不能吃的糖!」,怕孩子的情緒行為而先行賄賂。這些充滿沒有一定規則的教養,容易讓孩子變成小霸王,也是一種隱形的溺愛。
【宏哲老師小叮嚀】
親愛的家長,跟物質上的溺愛比起來,這些日常生活中,我們不以為意的作法,所造成的心理層次溺愛,將會讓孩子變得依賴無法獨立,做事沒有規則及標準。
所以,針對學齡前孩子的行為教養,如果父母從小就事事對孩子不能堅持,彈性過大,那難保孩子逾矩的行為不會越來越多,基礎教育就受到動搖,因此「堅持」的身教,是非常重要的教養學問啊!
•本文出自康軒學習雜誌-親子教養«教養類»
文/天才領袖感覺統合兒童發展中心執行長 王宏哲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會發燒?人體的下視丘有一個體溫調節中樞,正常的時候,嬰幼兒設定的溫度比成人稍高,嬰幼兒肛溫大約在攝氏37.5℃,上下變動1℃左右。成人和較大兒童口溫大約攝氏36.8℃,上下變動0.5℃。人體感染病原,引起白血球反應,產生「熱素」,就會刺激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當設定溫度被調到39℃時,身體藉著肌肉打顫收縮產熱,或者減少出汗散熱,將體溫提升到39℃為止。所以發燒前,可能會發冷發抖,再突然高燒,某些細菌毒素,這種現象特別明顯。
為何發燒大都在半夜?許多父母可能觀察到,孩子容易在夜間發高燒。這是因為嬰幼兒身體含水比例較成人高,只要輕度缺水就影響散熱,容易發燒。孩子生病的時候,體力變差,睡得久。夜間長時間不進食喝水,體溫當然升高。
發燒真的會燒壞腦子嗎?事實上,只有腦炎、腦膜炎等腦質本身受疾病破壞,才會傷及智能或感官機能,而非發燒把人燒笨、燒聾了。嬰幼兒體溫控制中樞穩定性不如成人,輕度的病毒感染也可能高燒40℃,發燒時家長只要知道如何處理,診斷病因應該交給專業的醫師,不必過份憂心。根據統計,不論是什麼原因引起的發燒,體溫很少超過41℃,如果超過這個溫度,罹患細菌性腦膜炎或敗血症的可能性比較高,應特別警覺。至於腦細胞所能耐受的高溫極限,可能必須到41.7℃,細胞蛋白質才會因高溫變質,造成不可回復的損傷。
退燒三步驟● 第一步:當嬰幼兒中心溫度(肛溫或耳溫)超過攝氏38.5℃,就可以使用退燒藥水或栓劑,每次只用一種,劑量以體重計算,通常退燒藥水一次劑量為體重的一半,例如10公斤,給5c.c.藥水。退燒栓劑10公斤以下使用半粒,體重超過10公斤才用一粒(詳見藥袋上的說明)。● 第二步:使用同時,配合冰枕,觀察半小時,再量一次體溫。● 第三步:如果未降,加上溫水(約30~33℃)擦洗身體。
面對發燒,應有哪些正確觀念?觀念1:發燒不是病,只是一種現象,代表體溫控制中樞失調了。當人體感染病原時,大量喝水是預防發燒的最好方法。觀念2:嬰幼兒平時喝奶完,就應習慣喝一些開水,因為漱口有清潔作用,避免蛀牙和口腔念珠菌滋生,而且養成喝水的好習慣,在生病的時候才不容易脫水和發燒。觀念3:每個幼兒的家庭都應常備體溫計和退燒藥。肛溫表和耳溫計測得的是中心溫度,比較準確,耳溫槍使用快速且方便,但品牌良莠不齊,或者測量方法不正確都可能有誤差,適合用來篩檢,高燒的情況仍應用肛溫表確認(時下常用的耳溫槍,要記得檢查電池是否充足,測溫頭的耳套應注意隨時更換)。觀念4:發燒持續的天數,比溫度的高低更重要。輕度的病毒感染,幼兒也可能燒到40℃,只要不持續超過三天,並不奇怪。但是越大的孩子發高燒,或任何年齡小孩發燒持續超過三天以上,即需要檢驗白血球查明是否併發其他問題,不可掉以輕心。
觀念5:診斷發燒的原因,需要專業判斷,發燒退了,仍應去找醫師查明原因,特別是新生兒和六個月以下的嬰兒,敗血症往往只呈現體溫不穩或過低,千萬不可以為燒退就沒事了。


※ 本文出自《幼兒四季健康手邊書》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