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嬰幼兒資訊 分享 (13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孩子們頑皮是很正常的,但有時他們把握不了分寸,比如他揪小朋友的頭髮取樂或將你急需 的東西藏起來看你火燒火燎而暗自得意。再理智的媽媽也難免有怒火上衝的時候,一味地懲罰不是辦法,管教需要恰當的方式,想想看,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麼。

像大多數的父母一樣,都希望自己的管教可以使孩子下次做同樣的事情的時候,會覺得這樣做不對因而不去做。甚至更奢望,他因為知道拽人家的頭髮是不對的而乖乖聽話,而不是因為他心裡懼怕再惹媽媽發怒而不去做。但大多數時候,今天我們制止了他的不好行為,似乎對明天還要阻止他做出更壞的舉動沒有什麼幫助。孩子到底何時才能學乖一點兒?

育兒專家指出:孩子可以學會聽話、懂事,但這個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這需要我們做到未雨綢繆、堅持不懈,並隨時都保持頭腦冷靜。下面所講的這六個秘訣非常有效。雖然,它不能防止一個淘氣的孩子偶爾犯錯,但它可以幫助你運用愛心和耐心,將那個調皮搗蛋、惹事生非的小孩從這樣的麻煩角色中轉換過來。

1、說到做到                                                         

育兒專家指出:如果從110代表正確管教兒童的原則的重要程度,(數字越高表明越重要),那說到做到、言行一致就可以用12來表示了!

為什麼要這樣做?

說到做不到,言行不一致會把孩子變成投機主義者。因為他們知道他能逃避懲罰。當他們知道你會怎樣做,或犯了錯會發生什麼時,他們就可以預測他們選擇那種行為的後果,這讓他們學會控制自己。

如何做到這一點?

「說到做到」中最關鍵的部分是不要心軟,不要在「只此一次」面前讓步。總結出你認為最重要的規矩和無論何時他們破壞這些規矩都會出現的後果。然後,將這些統統告訴你的孩子。

對許多父母來講,控制自己不去批評孩子是很難的,因此,說話之前請三思,你運用的語氣和措詞的不同,效果差別會很大。

在另一些情況下,把你所期望的作為要求他們必須做到的解釋給他們聽。假如,你要帶他們逛超市,告訴他們不要亂動和拿商品,並警告如果違反了的後果是什麼。說到做到要求你從頭到尾貫徹到底,無須大聲威脅。

2、不要小看孩子

大聲喊出孩子的名字或下一個定論(像「你真是粗心大意」)是兩個最無效的方法。這只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所以,儘量吝嗇你對孩子行為的批評。

為什麼要這樣做?

育兒專家指出:孩子並不因為你懲罰了他,他就會從對自己不好的感覺中解脫出來。這樣的感覺也許會過去,但反覆的批語(「為什麼你總對別人這樣不友好」)也許會產生消極的感覺使其揮之不去。

如何做到這一點?

你相信你的孩子,他有能力做得更好。最終,也就促進了孩子做出更好的行為。自尊來源於正確的行為。孩子的潛意識裡會這樣想:「如果我做了正確的事,就能得到很好的感覺的話,下次我還想再這樣做。」

3、帶著讚賞去教育孩子

管教的正確含義是「教」。如果你只是通過懲罰來管教孩子的話,你會失去給予孩子正確引導的機會。例如當孩子拿起玩具,你通過像獎勵她一小塊點心這種具體的方式提醒她,你希望她怎樣做,效果反而會更好。

為什麼要這樣做?

也許你很難相信,但卻要反覆這樣想:他想做個好孩子。但他也渴望受到別人的注意,如只有當他把玩具扔向小朋友的時候,才能引起你的注意……,我想你是可以明白我的意思。當他把一件事做得很棒時,多給些鼓勵和讚許,這會激勵孩子下次做的更出色。

如果有其他人對孩子的良好行為大加讚賞,建議父母應將這些表揚轉達給孩子們,這會讓他感到驕傲,並且這些表揚會比父母對他們的讚許在他們的腦海裡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如何做到這一點?

表揚孩子的時候應該更具體些,不要只是泛泛地說:「做得好。」而應該說:「今天你的衣服很整潔、乾淨,非常好。」這樣,孩子就會知道什麼樣的行為你會表揚他,以及原因是什麼。

表揚就是表揚,避免在表揚中添加任何附加的話,說出類似:「你把房間收拾得很整潔,為什麼你不能每天都做到呢?」這種貌似表揚實為批語的話沒有什麼好處。

4、控制自己大喊大叫、摔門、態度粗暴,不是只有孩子才會犯錯誤

很少有家長可以誇口說自己在管教孩子時從沒失控過,我們多數都會在事後為自己的行為感到後悔。失控的怒火會影響你管教孩子努力的成果。如果總是大喊大叫,孩子學不到什麼。相反,一旦他習慣了你的這種方式之後,會將你的話當作耳邊風,慢慢就會變成,你的批評或表揚他都聽不進去了。

為什麼要這樣做?

用冷靜的頭腦對孩子進行管教,會讓孩子感覺到你的教導是客觀公正的,並且,他也願意帶著極大的興趣去做到你對他的要求。

如何做到這一點?

想好將要發怒的時候怎樣使自己平靜下來的方法。從1數到10,或是深呼吸幾次,亦或是走開一會兒。但如果這些方法仍無濟於事,最終你還是失控地對孩子發了脾氣,記住事後要真心地向孩子道歉,告訴他,你也是人,也會犯錯,但你能承認並改正錯誤。

5、說明後果

孩子們經常在認為「後果」就是「懲罰」的同義詞的誤解中長大,「後果」這詞已經被理解為如果你不停止做這事就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告訴孩子,「後果:就是任何一種行為的結果——懲罰或是獎勵。

為什麼要這樣做?

給孩子加深這種「原因和結果」的觀念:做什麼事情是由他們自己決定的,這樣會教給孩子一種責任感。告訴孩子:「如果你不幫我,我就要自己做更多的事。那我就沒有時間做其他的事了。」

如何做到這一點?

養成一種習慣,在對孩子提出要求之後向他解釋一下原因,並偶爾對他的行為給予獎勵。譬如,在去冰激淋店的路上,你可以說:「今天你表現很不錯,我想請你吃點東西。」當必須要採取懲罰措施的時候,將其與導致這種懲罰結果的行為連結在一起,例如,你6歲的兒子欺負了別人,你可以取消他晚上看動畫片的特權,這樣他就知道,如果他再向別人表現出攻擊性,會有什麼事情發生。

6、講明你的價值觀

在糾正孩子錯誤行為中,你最重要的任務是將孩子導向依各正向的價值觀,例如:誠實、尊重他人、寬容、慷慨,但每個家庭側重的不盡相同。你希望你的孩子學到怎樣的價值觀,這也是教育孩子的一部分。

為什麼要這樣做?

現在的孩子被外界大量不好的訊息所影響,所以,我們要時常將我們認為正確的信息傳遞給孩子,以免他們在良莠不齊的社會中迷失了方向。

如何做到這一點?

按你的價值觀排列你的教育方式,假如你試圖向孩子傳遞一種「家庭成員間應有一種互相照顧的責任感。」請在為孩子做了些瑣碎小事就予以獎勵之前深思一下。

最後,孩子會將我們的價值觀逐漸演變成他們自己的價值觀。這就完成了我們的目標——將對孩子的教育變成孩子的自我約束。

 

 摘錄自「寶寶日記」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歲之後,當孩子已經走得越來越好,肢體的平衡感快速增加,可以開始跑跳、上下樓梯時,家裡的空間已經不能滿足他的探索欲望,他會很想到外頭去玩,用肢體、感官去體驗大自然的寬闊。

促進大動作發展與肢體平衡
也許你覺得孩子在家老是動個不停,活動量應該足夠,但是好動其實不等於動作發展的很好,尤其現在居家空間比以前小很多,孩子在家裡只能做些侷限範圍的活動,並不能完全的伸展肢體。
所以,趁著夏日好天氣時,多帶著孩子多到戶外走走玩玩吧!在戶外,孩子可以透過不同類型的活動與遊戲,幫助他發展大肌肉動作,並且還能促進肢體的協調性與平衡感,並在嘗試之中增進更多的動作技巧。
累積豐富的感官經驗
若是能經常帶孩子到大自然自由玩耍,除了滿足身體所需的活動量之外,其實更能滿足孩子探索環境的好奇心。因為在和大自然接觸的過程中,孩子可以完全打開他的感官通道,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手去觸摸、用鼻子去聞、用嘴巴去嚐,用小腦袋去想。在這樣對環境的觀察與真實感受中,孩子會發現許多大自然賜予的驚喜,同時也在這樣的過程中,累積、豐富了他的感官經驗,而這些都是居家遊戲絕對沒有辦法取代的。
來趟小腳丫觸覺之旅
除了用手去觸摸、用身體去貼近各種天然材質(像是葉子、樹幹、岩石等)之外;在天氣暖和的夏天,環境安全也允許的情況下,你應該鼓勵孩子脫下鞋子,讓他試試看光著腳丫沒有束縛盡情的玩。
在光著腳遊戲的過程中,孩子實際走在凹凸不平的鵝卵石路、濕濕黏黏的泥土地、被太陽曬燙的沙灘、令人發癢的草地還有冰涼的小水池裡,都是非常獨特的觸覺經驗,將帶給他很不同的感官刺激。
更重要的是,這些親近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好經驗,都能鼓勵孩子更有勇氣的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在大自然的懷抱中,體驗自然運行的法則,也會幫助他成為一個主動積極去觀察、去思考的孩子。
幼兒發展小常識:腳掌心「腳踏實地」就會出現
腳掌心是指腳底彎曲的部份,是人類獨有的;而嬰兒的腳底看起來似乎沒有腳掌心,這是因為囤積了脂肪,所以看起來像是平的,其實只要照X光,就會發現骨頭向上拱起的部分。
那麼,為什麼腳底的骨骼會呈弓形呢?這是因為走路的時候,腳後跟比身體任何一部位都先著地,這時候,為防止腳底全部受衝撞,腳掌心就肩負起將重心由腳跟圓滑的傳到腳尖的功用。當腳跟將體重往前移或是腳尖由地面往上踢時,腳掌心會變成彈簧,製造往前行進的動力。
因此,醫生會建議嬰兒多爬或是嘗試扶東西站起來,其中一個重要的理由,就是要練習使用腳的骨骼和肌肉。當一個人可以踏著大地,往前跨步,腳底自然就會出現腳掌心了。

 

作者:奇蜜親子網專業編輯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果一向予人健康食品的印象,家長也很放心地讓孩子大快朵頤。水果雖然含有豐富的營養素,食用時也要適量,否則可能引起腸胃發炎及消化不良,尤其年紀愈小的幼兒愈須注意。究竟,吃水果時需要注意什麼,才能夠吃得開心,也吃得健康呢?
幼兒吃水果的禁忌
  一般來說,每一種水果孩子皆可食用,不過,當身體不適時或是特殊體質者,有些水果還是需要避免食用。例如:
  .有氣喘、咳嗽不停等過敏體質者,少吃瓜類水果,如西瓜、木瓜、香瓜…。
  .有皮膚過敏者,少吃芒果、木瓜、草莓等水果。
  .有腹瀉情形者,則需禁止喝果汁和吃水果,否則腹瀉情形不易好轉。
對於吃水果,中醫怎麼說?
 
寒性水果--氣虛、脾虛者忌吃
  所謂氣虛,指的是中氣不足、力氣弱的大人或孩童,其表現出的主要癥兆是臉色蒼白、體格瘦小、彎腰駝背、常賴床、吃不下飯。而脾虛,指的是消化系統較差,腸蠕動較慢。
  根據中醫的說法,氣虛和脾虛者要忌吃寒性的水果,例如:西瓜、香瓜、鳳梨、蕃茄、香蕉。由於生冷的食物,會減低腸胃蠕動、使肌肉無力,所以吃多了會因消化不良,而導致腹脹。因此腸胃功能不好的孩子,不宜吃生冷食物。如果真的很想吃,可以在中午飯後時間吃一點,切記不可過量。
熱性水果--熱性體質者少吃
  熱性體質指的是精力非常充沛、旺盛,晚上不易入眠,很愛講話的人。熱性體質的人,代謝率偏高,應少吃熱性水果,例如:桃子、荔枝,發燒或是某器官正在發炎的孩子亦應避免食用。但若是有過敏體質、氣虛、脾虛的人,則可以常吃熱性水果,當然仍不能過量。
夏季水果,更需慎選!
  夏天的水果多屬於寒性,所以有過敏體質、低血壓、氣虛、脾虛或是長久感冒不癒的孩子,一定要少吃生冷水果;而且在冰箱冷藏保鮮的水果,要食用時最好退冰後再吃。在此提醒爸媽,家有虛弱孩子,吃水果時,務必慎選水果屬性,且控制攝取的份量。


各類水果功用與禁忌表
  綜合中醫和西醫的說法,無論是正常 (指身體健康)、抑或是特殊體質者,在均衡攝取的準則下都可以食用水果,只是食用時切記不可過量,尤其體質特殊者更需節制,否則物極必反,反而會導致身體不適。以下為各類水果的功用和禁忌,供爸媽參考。
.西瓜:(寒) 消暑佳果,可生津解渴利尿,但性寒,氣虛、脾症、感冒久治不癒、過敏性體質者忌吃,若要食用最好在中午、飯後。
.龍眼:(甘、溫) 是滋補的水果,氣虛、脾虛、神經衰弱、低血壓者可食用,功能性腹瀉的兒童亦可食用,但受細菌、病毒感染的腹瀉和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最好禁吃。
.木瓜:(平) 對腸胃有幫助,可開胃,所以胃口不好的孩童宜食。木瓜也有去濕作用,故下肢、腸胃浮腫、容易抽筋者食用,對病情有緩解作用。
.李子:(略寒) 適量攝取可促進腸胃蠕動,但吃多了會使腸胃蠕動變慢,而導致脹氣。
.桃子:(熱) 滋補水果,低血壓的孩童可食用,高血壓者不可多吃。
.香瓜:(寒) 解暑、利尿,寒性比西瓜少,但氣虛、脾虛者不可多食用。
.芒果:(平) 對胃有安撫作用,可緩解嘔吐、噁心等症狀,但不可多吃。
.橘子:(寒) 果肉含有過敏原,不宜多吃,但果肉蒸熟後,虛弱體質者可食用,但不宜多吃。吃橘子時,橘絡不應去掉,因其含有纖維質,而且它可促進黏液分泌,保護黏膜。
.荔枝:(熱) 「一顆荔枝三把火」,其言可知它的熱性多麼強烈,所以熱性體質、發炎、發燒的病人,不可食用。過敏體質、氣虛、脾虛的人可食用,但不可吃過量。
.香蕉:(澀) 黏滯性高,有礙消化,生病者,尤其慢性病患者不宜食用。因含有鉀,可中和體內過多的鈉,可斟量食用,且具有解毒功效,減輕疼痛。
.蕃茄:(寒) 含有豐富的維他命C,且能幫助腎上腺素的製造,所以久病、勞累者可食用。腰酸背痛、氣虛、脾虛的孩童不宜多吃生蕃茄,煮成蕃茄蛋花湯或蕃茄炒蛋,具有消炎作用。
.蓮霧:(寒) 與瓜類同屬生冷、是解暑聖品,氣虛、脾虛者不可食用。
.檸檬:(略寒) 少吃可開胃;失眠者可多食用。
.鳳梨:(寒) 氣虛、脾虛者不宜多食用。
.蘋果:(平) 對腸胃沒有什麼妨礙,也無後遺症,任何人都可多吃。

本文改寫自:學前教育月刊  奇蜜親子網編輯整理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我有一個15個月的baby,男生。他不喜歡吃東西,正確的說是:東西吃了知道味道之後就不再進食了...每一次餵食都要追著跑,真傷腦筋。又很好動,常常跑來跑去。他還有不高興就打人的習慣,可是當大人生氣時又會撒嬌,真令人不知該如何是好。我該如何做...
A:寶寶的飲食習慣,的確會讓爸媽煩惱不已!因為,總覺這是跟身體健康有絕對的關係。可是偏偏...好像很少聽到孩子不偏食的
其實寶寶吃的不多,也是從我們大人的角度來看的吧...有時,我們總是會聽誰誰誰說...或是看書上說:多大的寶寶應該要吃多少東西;但這些數據,應該都算是平均數;我們應該在意的,是寶寶的身體是不是健康的。
想想,就即使是大人,飲食習慣也都會非常不一樣呀...
例如:有些人只吃三餐,所以每一餐都吃的飽飽飽。有些人則選擇少量多餐的方式,所以每一餐都吃得好少;可是,如果將他每天吃的東西加一加,不見得比較少唷!所以寶寶的狀況也是如此囉!但或許您的寶寶也有吃點心的習慣,所以當到了吃正餐時間,就會沒有太大的胃口。
換一個勁爆角度想想:寶寶都還有嚐嚐味道,也算是貼心的囉!
另外,要一提的,是每餐為寶寶準備的份量其實不用太多!或許現在寶寶還沒有能力明確的告訴我們需要多少份量;但,少少的份量,對孩子及對家長的進食與餵食上,都可以減少不少的壓力呢!因為看到食物一下子就光光光會非常有成就感呢!
寶寶吃飯喜歡跑來跑去!
媽咪,那您就先不要追著他跑囉!等他累了、想吃了、自然就會靠近!如果寶寶跑,您也追,寶寶會養成習慣的!我們可以訂出一個固定吃飯的時間,與寶寶專屬的座位與餐具;並在要開飯前的10分鐘告知,是該把玩具收一收,或該幫忙排排碗筷,都可以在這段時間動作。這樣寶寶也比較不會有突然被「抓」來吃飯的不甘願了。
如果寶寶不在這段時間乖乖吃飯,喜歡跑來跑去,那爸媽就可以在吃飯時間過後,將食物收起來;跟孩子表明這段時間過後,就「不供應食物」!如果肚子餓,只能等下一餐了
另外,寶寶有在生氣時打人的習慣:
我們可以在寶寶伸手要打人時,即時抓住他;並嚴正的申明「不可以」!而當他發現我們生氣了,就向我們撒嬌,我們的態度也要理性!不好裝做什麼事都沒有。這樣不但會是沒辦法明確的讓孩子知道打人是不對的,也會養成寶寶每當作錯事情時,就以撒嬌的方式讓爸媽妥協的壞習慣!
寶寶身體、與寶寶的喜怒哀樂,都需要我們用心並耐心的關心...


作者:奇蜜親子網專業編輯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庭是一個孩子的快樂之源,能讓孩子在快樂中逐漸成長。這就是“樂觀品質”。樂觀是一種性格傾向,使人能看到事情比較有利的一面,期待更有利的結果。如何能在家庭當中為孩子增添快樂嘛?

1.家庭傳統意味著快樂“長久” 

無論是每天共進晚餐,還是每年一起慶祝生日或節日,對一個家庭而言,沒有什麼比建立家庭傳統更有價值的了。過生日時的蛋糕、蠟燭等,這些傳統都十分重要,因為它們賦予孩子生活的意義,加強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教給孩子“長久”的含義。每個家庭獨特的小傳統,例如每個週末全家外出晚餐,每個月末全家一起看一場兒童電影等等,這些熟悉而親密的傳統習慣會帶給孩子強烈的安全感。

2.歌唱的鳥兒最快樂    

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一點兒也不錯。在古代,西方人堅信音樂可以醫治一個人肉體和心靈的創傷。在現代,兒童醫學研究發現,給患病的孩子聽他們喜愛的歌曲,可以減輕他們的疼痛。成年人也都有這樣的經歷,聽一首好歌有時會讓人精神振奮,身心舒展。對孩子來說,全家一起唱一首他喜愛的兒童歌曲,他都會很快樂。

3.快樂也可以放大

積極參加社會活動至少教給孩子兩件事情。例如父母和孩子一起參加幼兒園的運動會,或者孩子的社區匯演,孩子會意識到父母對他的重視,會大大增強他的自信心。同時,父母的參與也教給孩子“社會”的基本含義。它讓孩子感到自己也是這個社會的一部分,而每個人都可以對別人作出貢獻。專家研究還表明,奉獻和快樂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讓孩子參加社區大掃除,或是探視社區孤老,即使是幼兒也會從中體會出一種快樂。

4.不要再話語中帶負面評

成人們時常對各種人與事進行評論,其中不乏負面的東西。例如,父母評論幼兒園的園長很無能,或者兒童醫生很馬虎等等。這些評論會對孩子產生的影響。它們會讓孩子漸漸喪失對周圍人和環境的信任,從而失去安全感,而沒有安全感的孩子是不會快樂的。父母應該讓孩子覺得世界是美好的,而人們本質上都是好人。

5.興趣愛好是永遠的快樂

專家研究發現,全身心投入到一項充滿挑戰的任務中,會給人帶來很大的快樂。對於孩子而言,培養他的興趣愛好,例如集郵、繪畫等,讓他投入其中,會讓他很快樂。但投入並非指給孩子安排滿滿的繪畫課程或者舞蹈練習等,因為那樣只會讓孩子失去興趣,失去從中得到的快樂。而興趣愛好也不一定是指某種技能,例如集郵、拼圖等,它們並不是某種競技,卻同樣可以開發孩子的智力,更能讓孩子學會投入的快樂。

6.親近自然可以發掘更多的快樂

生活在現今的高科技時代,成人們常常忘了親近大自然。對孩子來說,大自然充滿了神奇的力量,無論是雨雪、白雲,還是花開、葉落,都可以從中發掘到很多快樂。親近自然還可以培養孩子的各項感官能力、觀察能力、反應能力。

7.小動物帶來的成就感

父母經常猶豫是否該讓孩子飼養小動物,因為它們需要時間和精力。即使孩子保證自己會全力照料小動物,通常大部分工作還是要由父母來完成。不過,專家研究發現,花工夫飼養小動物是值得的。因為當孩子感到擔憂或害怕時,小動物的陪伴會讓他們更覺安心。孩子從飼養的小動物身上可以學到忠誠、共鳴、依戀等情感。專家還認為,通過飼養小動物,孩子學會體貼和照顧他人,感覺自己有價值,有成就感

8.溫馨的家是快樂的田園

建議把家變得更溫馨,看來是個小問題,但對孩子而言,這卻是很重要的。如果家裡亂七八糟,孩子會不希望小朋友來家裡玩。另外,井井有條的家會給孩子帶來平和與滿足。需要注意的是,溫馨不代表乾淨過頭,因為舒適才是快樂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乾淨過頭只會給孩子帶來束縛。

9.吃得開心可以更健康

作為成年人,父母會注意飲食健康和飲食習慣,但孩子通常沒有這些概念。所以,父母要為孩子及早建立正確的飲食習慣,包括全家坐下一起用餐,選擇健康營養的食物等等。

10.運動是快樂的源泉

無數的研究表明,經常參加體育運動不僅有助於孩子的身體健康,還有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健康強壯、體力充沛會帶給孩子良好的自我感覺,讓孩子快樂。另外,對孩子來說,跑、跳、游泳、騎車等等體育運動本身就十分有趣,而這恰恰就是快樂的源泉。

摘錄自「寶寶日記」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夫妻爭執,在所難免,即便是兩個再相似、再相配的人,因為成長背景和生活經驗的不同,難免會有意見不合的時候。孩子與父母在心理上是緊密相連的,他們能敏銳察覺父母的情緒變化,研究發現,從嬰兒時期開始,孩子就會對父母間的爭執有哭或激動等的負面反應。因此,父母親吵架時,孩子很難置身事外,他們也會感到焦慮、不安,甚至會試圖介入化解衝突。那麼,到底父母間經常的不和睦,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呢?
孩子的自我概念明顯低落
  面對父母的爭執,年幼孩子會認為:「都是我不乖,爸爸媽媽才會吵架的。」這是因為幼兒的思考是以自我為中心,傾向將周遭所有的事物都與自身建立關連,因此認定是自己犯了錯父母才會吵架,如果自己乖一點或表現好的話,爸爸媽媽也許就會和好。這種自我中心的歸因,如果沒有父母的說明和保證,長期下來可能導致孩子自我概念受損,甚至全盤否定自己,認為自己是個壞小孩。
身心發展失序
  知道父母吵架,孩子最害怕的是父母會分開,或不再愛他了。近年來離婚率升高,孩子很容易從媒體或同儕處,得知父母離婚的情形,因而會有許多的假想和臆測,擔心原本穩定的家庭會產生變化。因此,父母間經常的不和睦會導致孩子沒有安全感、心理困擾增加,甚至無法專注在學習上,或出現行為問題。
  此外,父母之間的衝突及相互傷害,是最具威脅性的家庭壓力之一,因此,長期處與父母衝突壓力之下的孩子,比一般和睦家庭中的孩子,有較多的身心健康問題。同時,由於父母自身的情緒低落,無暇顧及孩子的需求,或容易忽略對孩子的照顧,因此孩子發生意外的頻率也比較高。
習得不良人際溝通模式
  父母間如何互動,是孩子學習人際相處的第一個模仿對象,孩子入學之後會將自家中習得的衝突處理模式,延伸至其他的人際關係當中,例如在學校與同儕的相處。父母在家中經常怒罵、惡言相向,甚或肢體暴力的行為,孩子有樣學樣,在學校中遭遇衝突時,也會使用罵人、打人等攻擊行為來解決問題,這樣的行為模式可能引起同儕的排斥,進而造成孩子人際關係不良。
親子關係疏離
  隨著孩子的成長,認知能力逐漸成熟,便會以不同的方式來應對父母間的爭吵。有的孩子會介入父母衝突之中,站在父親或母親其中一方,可能卻因而破壞了和另一雙親的關係。也有的孩子會選擇用逃避的方式來調適,例如埋首書堆,聽而不聞,或不想回家,在外遊蕩,向外尋求認同與歸屬感。父母自身的壓力,加上親子關係的疏離,父母變得不易掌控孩子的行蹤及交友狀況,孩子可能因此結交損友而做出後悔莫及的事情。
  既然婚姻衝突會對孩子有這麼多可能的傷害,那麼父母是否該盡可能避免在孩子面前衝突呢?事實上,要完全不讓孩子察覺到父母間的爭執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因為敏感的孩子,從關著的房門流洩出來的爭吵聲,甚至父母凝重的臉色、疏離的互動狀態,都能察覺出氣氛的異常。其次,衝突是婚姻生活中必然的成分,能讓孩子看到父母間不可避免的意見不合,以及建設性的衝突解決過程,對孩子亦是一種機會教育。因此,與其消極的隱瞞、避免衝突,父母更該積極學習良性的溝通模式,讓夫妻間的意見不合,成為孩子學習衝突處理的正面教材。
作者:奇蜜親子網專業編輯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連續發生幼兒從高樓墜下死亡的事件,起因都是大人不在家,孩子睡醒後,驚慌找人,不小心掉下去的。
被拋棄的恐懼勝過危險警告
很多人看到孩子熟睡,不忍心叫醒帶著一起出門,心想:反正送老大去上學,一會兒就回來了,或是反正去巷口買個早餐,就把孩子留在家中,以為把大門反鎖,他跑不出門,不會有事,結果孩子醒來,大聲呼喚而沒有人回答時,在一剎那之間,他是極端恐懼的,他以為被大人拋棄了(這不是杜撰,研究發現,「被拋棄」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大的恐懼,我們常看到孩子被罰以後第一件事便是要確定父母還愛他,所以常看到哭得一臉鼻涕的孩子急著要親吻剛剛懲罰他的人,因為他要確定父母沒有不要他),因此他會全家搜尋,找不到人時,他一定會不管父母過去的警告,跑出陽台、開窗探頭??,悲劇就發生了。所以父母不管有多快會回來,都不可把孩子單獨一個人留在家,因為他心中被拋棄的恐懼比父母所告誡危險行為的恐懼還更大。人不可低估機率,墨菲定律是屢試不爽的,「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對父母來說,這「萬一」的代價太大了,絕對不可以賭一下。

父母及時回應孩子才有安全感
很多人抱怨說他不知該怎麼帶孩子,每個長輩給的建議都不同。其實每個孩子個性不同,只要把握住教養的原則,依情境變通,就不必擔心。例如:有位媽媽說,她剛會走路的孩子去試著爬樓梯,才爬三階便嗚嗚地叫了起來,因為他發現自己爬高了,心中害怕,又不知該如何倒退回來,便很自然地叫媽媽來幫忙。她剛要走過去,家中的長輩一致撻伐她,不許她過去,說她會寵壞孩子,告誡她:「要讓孩子學獨立,讓他自己走下來。」「要讓他怕一次,以後才有自知之明,不會去做自己能力做不到的事。」這位媽媽衡量了一下情況,便走過去,想去抱他下來。想不到,孩子一見母親來了,便放膽繼續往上爬,一直爬到了二樓頂,站起來,高興的手舞足蹈,好像攻下了百岳,這位媽媽說很高興她作了對的選擇。孩子需要安全感,常看到孩子全神貫注地在玩一個新玩具,但是嘴裡會三不五時的叫一聲:「媽!」只要母親應一聲:「幹什麼?」他甚至連頭都沒有抬,就繼續玩;但是叫了沒有回應時,再好玩的玩具這時都不要了,他會立刻爬起來,先大哭再尋母親。有時大人會又好氣又好笑,心想:你拚命叫,我懶得應;我就在廚房,你哭什麼!

放手之前要確定孩子有能力向前
訓練孩子獨立,不是把他丟進社會看他能不能生存,沒有準備好就逼孩子上陣。要訓練孩子獨立先要看孩子多大,他瞭解你說話的意思,能聽得懂教誨嗎?要放手讓孩子單飛之前,父母先要確定孩子能飛,不然豈不摔死孩子?這位媽媽說,如果那天對孩子的求助相應不理,任他害怕地哭喊,以後孩子可能再也不敢爬樓梯,而且對父母會不信任。這一點其實是最大的代價。最近網路有個新名詞「BJ4不解釋,為什麼孩子會叫不應、不回答、不解釋呢?因為反正我講你也不懂,你只會批評、潑冷水,我就省點力氣,不講了。孩子對父母的不信任是青春期叛逆的開始。

對父母信任孩子才會勇於挑戰
馬友友的母親說,她從來不曾因為馬友友大提琴拉得不好而打他。她說,打了他,他就對大提琴恐懼,就不喜歡碰琴,不喜歡練琴又怎麼可能成為大提琴家呢?同理推之,我們希望孩子學習,卻常常使他對學習恐懼(例如:少一分,打一下),這豈不是與我們的目標背道而馳嗎?多年前,有位媽媽要訓練孩子獨立,讓她念小學三年級的孩子獨自搭公車去上學,結果孩子個子小,看不見公車窗外的景色,錯過了學校,他坐到了終點站,舉目無親,害怕地坐在街上放聲大哭,後來連續一個月晚上睡覺作惡夢。像這樣的獨立訓練,只會使孩子不敢去試新的東西,每天緊緊地黏在母親旁邊,反而更糟。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父母給的東西孩子會毫不猶疑地吃下去,這種信任是宇宙最美好的感覺,千萬不要因為別人似是而非的話破壞了孩子對你的信任。
本文摘錄自《學前教育數位雜誌》專家顧問站「科學教養」洪蘭專欄。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生兒或是喝母奶的寶寶,由於體內尚有得自母體的營養與抗體,一般而言,只要照顧得宜,通常都不太容易感染疾病;但是到了五、六個月大時,免疫抗體逐漸消失之後,大大小小的各種疾病就很容易接踵而來。
  對新手父母而言,除了要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以外,一旦孩子有生病的徵兆時,心焦之餘,還要處理孩子生病的問題,對父母真是重大考驗。其實,當孩子生病時,父母最重要的就是沈著應付,依據孩子實際的狀況作初步的判斷,再決定最適當的處置,如此,不但能夠舒緩孩子因生病的不適,也能減少自己的焦慮感。
  以下針對0-3歲幼兒較常出現的生病症狀,如:發燒、鼻塞、咳嗽、嘔吐、便秘、痙攣、長痱子等,提出重要的判斷依據與處理原則,幫助父母成為孩子最佳的家庭醫師。
發 燒 ------是生病的徵兆,父母若發現孩子的體溫比平時高,就應開始留意。

如果孩子有下列幾種症狀,最好及早送醫診療。
  1. 突然發燒,神情倦怠,沒有精神。
  2. 發燒不退,呼吸急促,臉色蒼白。
  3. 發高燒,且有痙攣的現象。
  當孩子發燒時,除及早請醫生診察外,應多喝開水,多休息,並且少讓他外出;必要時可讓孩子在床上玩。
鼻 塞-----不是什麼麻煩的疾病,但是會令孩子很不舒服,甚至影響食慾及睡眠。處理時可使用吸鼻器吸取鼻涕,或用棉花棒沾點橄欖油,可清除鼻孔裏不易挑除的鼻涕和鼻屎。如果家中使用暖氣設備或室內太乾燥時,可經常灑水或煮些開水,使空氣中含水蒸氣,可幫助預防鼻塞。
咳 嗽------容易引起併發症,下列幾種咳嗽是必須留意的:
  1. 咳嗽且連帶噴嚏和鼻水流不停,這可能是傷風感冒。
  2. 咳嗽日漸加劇、呼吸急促,且發出咻咻的聲音。
  3. 吐氣比吸氣困難,且發出咻咻的聲音。
  4. 像狗遠吠似的咳嗽。
  當孩子的咳嗽十分厲害時,可將孩子的上半身墊起。咳嗽時容易引起嘔吐,飲食不宜過多。此外,玩得太激烈也容易引起咳嗽,最好要留意孩子的活動量。
嘔 吐 -----出生三個月內的嬰兒容易出現「溢奶」現象,這是因為喝奶過量時,奶水倒流的現象,並非疾病。但是如果孩子吐得很厲害,且囟門(頭頂柔軟的部分)浮脹起來,不斷嘔吐,肚子絞痛,大便有血跡,發高燒,腹部腫脹,發出嘔聲,想要吐的樣子,若有這幾種症狀,必須馬上請醫生診治。
  嬰兒有嘔吐現象時,應避免仰臥,以防被嘔出物噎住而窒息。嘔吐時最好扶著孩子,並上下撫摩背部,讓他吐乾淨。吐完後,大都會有脫水現象,必須給孩子多喝水。
便 祕 -----嬰幼兒便祕的主要原因有幾種:腸胃的功能遲鈍、偏食(不吃青菜)、運動不足、喝水不足等。

便祕時可用下列方式處理:
  
以順時鐘方向輕輕按摩孩子腹部,刺激胃腸蠕動。
  
讓孩子多喝開水或蜂蜜糖水(但一歲以內嬰兒避免進食蜂蜜)。
  
以棉棒沾點橄欖油塗擦肛門,刺激肛門催便出來。
  
還在喝奶的嬰兒,應配合餵食足夠的果汁;已可吃副食品的孩子,食物中應增加菜泥。
痙 攣 -----發高燒的嬰兒,很容易突然昏迷不醒或身體有收縮、發抖的現象,這就是「熱性痙攣」。另外,如有羊癲瘋或腦性小兒麻痺症,也會有痙攣現象。痙攣時,最怕的是孩子咬到舌頭,所以處理方式如下:
  1. 保持安靜,不可慌張地搖孩子。
  2. 為了避免咬到舌頭,可用紗布或脫脂棉包住筷子,塞入患者齒縫間,讓他咬住。
  3. 鬆解孩子衣帶;如有發熱現象,應用冰袋冷敷,腳部則以溫水浸暖。
痱 子 -----痱子多生在額頭、頸、腰、背部,會有癢感,出汗後會刺激皮膚,有輕微疼痛感,如果抓破皮膚被細菌感染,就會變為痱毒。
  預防方法如下:
  
保持皮膚清潔,經常洗澡洗頭。
  
保持皮膚乾燥,穿著寬大清潔、通風通氣、吸汗質料的衣物。
  
避免中午太陽強烈時帶孩子外出或玩耍。
  
室內空氣流通,保持涼爽。
  
避免吃太燙或刺激性的食物。
§ 本文摘錄自《保母媽媽》,蔡延治著,信誼基金出版。  奇蜜親子網編輯整理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接種疫苗,究竟為了誰

每次講到疫苗,腦海中一定會出現一種聲音:「我很健康,就算生病也可以藉由自己的抵抗力恢復,這樣抗體反而更強,所以不需要打疫苗。」事實上,這樣的說法只對了一半。我是一位正值壯年的男性,不抽菸、不喝酒、沒有慢性疾病。如果我得了流感,只要多喝水、多休息,大概也不會怎樣。但因為我的職業是醫師,且家中有一個尚未滿週歲的嬰兒,我必須注射流感疫苗,來保護我的病人(早產兒、重症患者、氣喘病童),以及我的小孩。來看看今年(100年)流感疫苗第一批接種的族群: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安養機構的住民及照護人員、罕見疾病患者、滿六個月以上至國小四年級幼童、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禽畜業及動物防疫相關人員、重大傷病患者。(102年流感疫苗將於10月1日開打,第一波的接種對象包括:65歲以上老人、6個月以上及國小6年級幼兒及學童、安養養護機構之住民、或具重大傷病證明或從事醫事及衛生防疫工作及禽畜養殖相關工作者;另今年也新增納入60-64歲具有高風險慢性病患,為第一波的接種對象。)這些人當中,最大宗的莫過於老人和學童。應該很多人質疑,為什麼每年流感疫苗都不放過學童呢?小學四年級已經十歲,抵抗力並不差,罹患重症機率也極低,何必打疫苗呢?這個問題就是我要回答的重點。接種疫苗,利己又利人

首先,學校和幼稚園,絕對是流感病毒的培養皿,這句話應該不會有人反對。集體生活的兒童,是所有年齡層中,社交行為最頻繁的一群。不管正確洗手的宣導多麼落實、隔離措施多麼完備,只要班上有人得到某種病毒,藉由互相摸來摸去,以及公共設施的媒介(水龍頭、門把、課桌椅),病毒的傳播根本如入無人之境。歷史上所有的流感大流行,都是從兒童開始;只要家中的孩童開始感冒,兩週之後成人的流行波就出現了。

其次,年紀小的幼童家中,可能有兩歲以下的弟弟妹妹,或六十五歲以上的阿公阿嬤,也許臥床,也許有慢性病纏身。這些幼童從「病毒培養皿」放學後,將病毒帶回家,自己康復了,卻讓嬰兒與老人這兩個重症危險族群受到感染,甚至死亡。

第三,就算是獨生子女的小家庭,孩子如果得了流感,至少得居家休養一週不能上學。這時候平常得上班的父母只好請假,在家照顧病童,不僅家長手忙腳亂,老闆臉色難看,對國家生產力也不是一件好事。所以這筆錢是一定要花的。讓學童接種疫苗,對於國民整體的健康而言,肯定是利多。

 

作者:黃瑽寧 摘錄自 親子天下雜誌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雖然四季如春,但依舊有換季與早晚溫差,爸媽在為寶寶穿搭衣著時,可要特別注意,別以自己的體溫和感受做為寶寶穿衣多寡的標準,要知道如果穿得少,寶寶會著涼;但穿太多,寶寶也是會中暑的。

 尤其每當季節交替時,日夜溫差可以驟降、驟升10度以上,別說是抵抗力較差的寶寶,連大人也容易感冒生病,加上寶寶的新陳代謝比較快,對冷熱的感受會更為敏感,所以請爸媽多加注意、觀察寶寶的需求與體溫變化,好好照顧小寶寶。

 多一件、少一件都要計較

換季時大人們流行穿「洋蔥式穿法」,隨著氣溫變化,一層又一層的加或減;爸媽也可以隨這個原則替寶寶調整衣物。記得包包裡放一件小外套和小帽子,在天冷時能保暖、有太陽時能防曬,但在進入室內後,外套、帽子或其它衣物要暫時脫下,待到室外後再穿上。千萬別忽視室內外溫差,會讓寶寶不知不覺中感冒。

 若是6個月以下的嬰兒,更加不會表達,請爸媽挑選容易穿脫的開襟式連身衣,衣物的鬆緊度爸媽也要用手測量看看,太緊會讓寶寶不舒服、太鬆也可能讓寶寶著涼;此外,增添衣物要讓寶寶可以有活動能力,別包成「木乃伊」。

 寶寶的衣物以比大人多一件為主,注意「背暖」、腰暖」、「腳暖」,健康地度過變化無常的換季時節。 

衣物的材質才是關鍵

最後提醒爸媽在為寶寶挑選衣物時,除了款式、圖案、價格等外在因素考量;內在因素:衣物的材質、剪裁、吸汗、透氣和舒適度,更應該做衣物挑選的優先考量。寶寶身體的調節能力和表達能力都在發展中,衣物若有不良添加物或染劑,甚至是不透氣,都可能會寶寶的皮膚或身體造成傷害,所以建議寶寶的衣物,與其買得多,不如買得好。 

*如何知道寶寶冷或熱?

1.握握寶寶的手

「你那好冷的小手,讓我溫暖它……」用手摸摸寶寶的小手,如果覺得有點涼涼的,寶寶身體其他部位又沒有出汗時,就可以替寶寶增添衣物了。因為人的四肢末端微血管豐富,散熱與產熱都快,又是暴露在環境中最多的部位,摸摸寶寶的小手和小腳,就是辨別是否要多添衣物最快的方法。

 2.看看寶寶的臉

除了寶寶的小手、小腳外,寶寶的臉也是很重要的觀察依據。如果寶寶穿太少,臉色會有點蒼白;相反地,如果看到寶寶的臉變成「紅蘋果」了,就可能是你給寶寶穿太多了。

 (資料來源:BabyHome 編輯 提供)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