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嬰幼兒資訊 分享 (13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情緒」是個人面對內外刺激所產生的身心主觀反應和行為。根據情緒發展相關研究顯示,決定幼兒情緒穩定發展的「敏感期」就是落在生命的前三年。因此,營造和諧的家庭關係,給孩子充足互動與溫暖回應,再加上父母本身合宜的情緒調節示範,將能使得孩子的情緒發展更健康。

小寶寶是情緒表達專家~3歲前的情緒發展

寶寶出生後,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就表現出喜悅、舒適、煩躁或感興趣等多樣的情緒反應。對於寶寶竟能有這麼多樣的表情和討喜的模樣,爸媽真覺得驕傲極了…

文/黃世琤|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基本的核心情緒(包括:快樂、生氣、害怕、悲傷、感興趣、厭惡等)因為很早就出現,且具有文化普遍性,因此許多學者認為這些情緒是演化的產物,和生存密切相關,有助於亟需照顧的小寶寶「告訴」爸爸媽媽他的狀況和需要。

寶寶與大人的情緒會互相影響

在出生後的前三個月,嬰兒會在將睡未睡時露出微笑,這種笑容稱為內發性或是反射性微笑,他們也可能在不舒適的時候露出煩躁的樣子。漸漸地內發性微笑和嬰兒的煩躁持續降低,而逐漸增加清醒時對另一個人露出社會性的笑容,而這樣的笑容使嬰兒和他人間的交流增加,也代表對他人有所記憶,並開始對重複性的環境產生覺察與預期。

生氣,是為了表現自我

一歲以後,幼兒漸漸能控制自己的行動,也漸漸更加獨立。幼兒已經能預期物體運作方式,並且有意地使一些事件發生,因此許多學者將此描述為「自主性自我」的開始。

十八至二十四個月間,這時因為幼兒剛開始有目標的概念,也對自己的身體有一些控制力,他們可能經常遇到挫折,也就常出現生氣的情緒,所以許多人稱這個時期的幼兒處於「令人頭痛的兩歲」。這樣的情形可能延續至三歲以後,直到幼兒對自己的身體以及事物有更佳的掌握為止。

開始覺察自我與他人的情緒

大約在快滿兩歲前,幼兒開始表現出驕傲、羞愧、不好意思、罪惡感等情緒。這些情緒被稱為是社會性或自我覺察性的情緒,反應幼兒已經有自我的感覺和想法,並且也對別人對自己的反應有所覺察。

自我揭露性的情緒表達

大約從一歲半起,幼兒對於不好意思的情境,露出臉紅、眼睛下垂、把臉藏起來等反應。這些反應對於和周圍的人建立親密關係是很重要的,因為這些情緒表現出很強的自我揭露性。到三歲時,幼兒對精熟技巧或是成功完成一些目標時,會露出驕傲的笑容,尤其在面對困難的工作時更加如此。他們也在失敗時,露出羞愧的樣子。而在幼兒開始說話以後,他們也開始使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覺,並用語言解釋別人的情緒,所以三歲前的情緒發展是與他人建立關係的關鍵。

 

■參考資料來源:「信誼基金會第三屆0~3歲嬰幼兒發展研討會——幼兒大腦與認知發展的奧秘」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人犯錯時,確實需要被糾正、被提醒,才會改過與修正。但是,請不要忘記,人與人之間彼此的「尊重」。最近社會的氛圍中,「禮貌」變得像是一件迂腐的事情,反而要像「酷吏」一般才是王道⋯⋯,但是在帶孩子也是如此嗎?

「責備」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侮辱人

當在責備孩子時,請不要忘記我們的初衷,是要幫助孩子變得更好,而不是打擊孩子的自尊。「責備」不是比賽看誰講話比較難聽,也不是比較刻薄,而是要讓孩子願意改過、變得更好。真得將孩子所有的缺點都數落一次,像是九品芝麻官一樣,罵到孩子完全的都抬不起頭來,事情就可以解決了嗎?

「責備」是為了解決問題,一定要具體,並且給予孩子一個明確的方向。不然,那絕對不是「責備」而是「罵人」。就算是你罵完了,那又如何?孩子真得會願意傾聽,而改變嗎?我想不關起耳朵充耳不聞,大概孩子才是有問題。

「相罵沒好話」而且常常很傷人,更何況對象是一個孩子呢?帶著罵人的口氣,對著孩子說教時,孩子如果完全不理會,傷到的會是罵人的你;但如果孩子真正聽進去了,傷到的卻會是孩子的心。孩子真得有那麼的「不堪」嗎?真得那麼的「壞」嗎?還是你一時的氣話呢?

不論孩子究竟是「聽進去」或「沒聽進去」,結果都不好,那我們就應該思考,是否應該要改變自己的方式呢?這與「管教」孩子並不違背,孩子畢竟是孩子,需要爸爸媽媽的引導,而不是一切都順著孩子。只是,請記得不要在「盛怒」的情況下處罰孩子,那往往只是「單方面」的發洩情緒,而不是在協助孩子。 

請記得「責備」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問題。我們的目標是:「讓孩子避免再次犯錯」,所以除了責備之外,更要讓孩子清楚知道:「應該要做什麼」。其實,那常常被遺忘的事情,那才是孩子會改變的關鍵,而不是你罵得難不難聽。至於年紀較小的小小孩子,難免會聽得似懂非懂時,請帶著他的小手小腳做一遍「正確示範」,往往比你說一千遍「不可以」來的有效多了。

孩子是我們心中的寶貝,需要的是你的引導。請收起你在工作職場的習慣,不要「全身帶刺」的來教導孩子,結果孩子還沒學會之前,就被戳的滿身是傷。

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執行長:廖笙光   摘文: (親子天下嚴選)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培養孩子獨立,要先想想孩子多大年紀、能不能聽得懂你的教誨、具備了哪些基本能力。放手讓孩子單飛之前,爸媽必須先確定孩子能飛。          文╱洪蘭  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最近連續發生幼兒從高樓墜下死亡的事件,起因都是大人不在家,孩子睡醒後,驚慌找人,不小心掉下去的。
被拋棄的恐懼,勝過危險警告
很多人看到孩子熟睡,不忍心叫醒帶著一起出門,心想:反正一會兒就回來了,就把孩子留在家中,以為把大門反鎖,他跑不出門,不會有事,結果孩子醒來,大聲呼喚而沒有人回答時,在一剎那之間,他是極端恐懼的,他以為被大人拋棄了,因此他會全家搜尋,找不到人時,他一定會不管父母過去的警告,跑出陽台、開窗探頭……,悲劇就發生了。所以父母不管有多快會回來,都不可把孩子單獨一個人留在家裡,因為他心中被拋棄的恐懼比父母所告誡危險行為的恐懼還更大。人不可低估機率,墨菲定律(Munpheys' law: 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是屢試不爽的,「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對父母來說,這「萬一」的代價太大了,絕對不可以賭一下。
父母及時回應,孩子才有安全感
很多人抱怨說他不知該怎麼帶孩子,每個長輩給的建議都不同。每個孩子個性不同,只要把握住教養的原則,依情境變通,就不必擔心。例如:有位媽媽說,她剛會走路的孩子去試著爬樓梯,才爬三階便嗚嗚地叫了起來,因為他發現自己爬高了,心中害怕,又不知該如何倒退回來,便很自然地叫媽媽來幫忙。這位媽媽衡量了一下情況,便走過去,想去抱他下來。想不到,孩子一見母親來了,就在身後,便放膽繼續往上爬,一直爬到了二樓頂,站起來,高興的手舞足蹈,好像攻下了百岳,這位媽媽說很高興她作了對的選擇。
孩子需要安全感,常看到孩子全神貫注地在玩一個新玩具,但是嘴裡會三不五時的叫一聲:「媽!」只要母親應一聲:「幹什麼?」他甚至連頭都沒有抬,就繼續玩。                                 放手之前,要確定孩子有能力向前                                                          訓練孩子獨立,不是把他丟進社會看他能不能生存,沒有準備好就逼孩子上陣,是孔子說的「不教而殺謂之虐」。要訓練孩子獨立先要看孩子多大,他瞭解你說話的意思,能聽得懂教誨嗎?要放手讓孩子單飛之前,父母先要確定孩子能飛,不然豈不摔死孩子?
這位媽媽說,如果那天對孩子的求助相應不理,任他害怕地哭喊,以後孩子可能再也不敢爬樓梯,而且對父母會不信任。這一點其實是最大的代價。最近網路有個新名詞「BJ4」——不解釋,為什麼孩子會叫不應、不回答、不解釋呢?因為反正我講你也不懂,你只會批評、潑冷水,我就省點力氣,不講了。孩子對父母的不信任是青春期叛逆的開始。
對父母信任,孩子才會勇於挑戰                                                           我們希望孩子學習,卻常常使他對學習恐懼(例如:少一分,打一下),這豈不是與我們的目標背道而馳嗎?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父母給的東西孩子會毫不猶疑地吃下去,這種信任是宇宙最美好的感覺,千萬不要因為別人似是而非的話破壞了孩子對你的信任。  

本文出自《情緒和品格》(信誼)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生兒每天平均要睡1516個小時,約佔一天70%的時間;到了三歲左右,也還需要約12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從生理上來看,嬰幼兒花在睡眠上的時間多過於其他活動,就代表了睡眠在嬰幼兒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為了小孩的健康,全家人一起來遵循規律的生活作息吧!

認識嬰幼兒的睡眠發展歷程
睡眠是由大腦所控制。由於新生兒大腦皮質尚在發育中,所以睡眠型態並不成熟,雖然睡眠總時數長,但卻是睡一段、醒一段的循環,而且每一段的睡眠時間並不長,也沒有晝夜之分。也就是說,寶寶出生後到三個月大之間,是沒有辦法靠著外力訓練提早形成規律的生活作息,此時爸媽只能靠著耐心,度過這段比較辛苦的時間
直到寶寶滿三個月大之後,隨著腦部逐漸成熟,逐漸有固定「睡」與「醒」的時間,並且已經表現出白天睡得少,晚上睡得多的睡眠型態;一歲左右時,睡眠型態會更趨向穩定,有些孩子已經能在夜間一覺睡上1011個小時
世界的小嬰兒晚睡情況
近年來,台灣已經逐漸成為晚睡型的社會,即使超過晚上十點,還是有孩子還沒睡覺。若以兩歲孩子每天要睡滿1112個小時來看,超過10點才睡的孩子必須睡到隔天早上9點~10點才算睡飽。所以,這些孩子不但面臨了熬夜的問題,還可能有睡眠不足
晚睡對小小孩的影響
處於成長期、最需要睡眠的小小孩,如果變成夜貓子的話,其實是個大問題。
對孩子來說,睡眠是最好的休息狀態,可以消除身心的疲勞;更重要的是,晚上睡覺時,生長激素的分泌量會比白天清醒時來得多,所以,長高、長壯也是在睡眠中進行,此外,睡眠時還會分泌與記憶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這對於孩子的記憶和學習也是有幫助的。如果孩子熬夜晚睡的話,一定會使得睡眠時間變短。一旦睡眠不足,血壓和血糖也會出現偏高傾向;嬰兒期若是睡眠不足與兒童期的肥胖也有極高的相關性。而且很多孩子沒睡飽就起床的話,會有起床氣,要不然就是呈現發呆、昏昏欲睡的狀態,不但一整天沒有辦法集中專注力,情緒也不穩定、容易浮躁不安,
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
對於剛出生不久的寶寶來說,由於大腦的發育尚未完全成熟,所以會出現日夜顛倒的情形。這段時間爸爸媽媽應該要跟著寶寶的作息生活,並盡量趁著寶寶睡覺的時間,也跟著休息。建議爸爸媽媽可以從這個時候開始,幫孩子養成規律、穩定的生活作息,讓他能夠在固定的時間起床、吃飯、睡覺,使得內在的生理週期能夠配合外在環境運作。當孩子有比較固定的生活作息,大概到了一歲左右,就能形成相當穩定的24小時日夜節奏了
對孩子的成長與健康而言,早睡早起絕對是比晚睡晚起有益處的。當孩子有穩定的生活作息,爸媽在育兒過程中就能更輕鬆,不需要再為照顧孩子而每天黑眼圈;當然如果孩子已經養成晚睡晚起的習慣,記得從固定生活作息開始,慢慢地幫他修正回來,絕對沒有來不及這回事喔!
※ 本文選自《小太陽1-3歲幼兒雜誌》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歲半至三歲半的孩子,常有一些莫名的堅持,即使父母好言好語的給予提醒或糾正,孩子依然會崩潰反抗....這時該怎麼處理?

 

孩子常常會有一些不知所以的堅持,例如:喜歡堅持自己按電梯、堅持穿自己喜歡的衣服、堅持穿反鞋...。通常這些情況,都是在三歲半以下的孩子居多,這階段的孩子因為生活經驗值還不夠,想要探索環境,因此看到大人做一些事情,自然而然自己也會想要嘗試。針對孩子種種「堅持行為」,羅寶鴻老師有4點建議,幫助各位父母維持正向教養。

1在允許的情況下多讓孩子練習,可以培養孩子覺察能力、滿足探索需求

一歲半到三歲的孩子,正值『自我認同危險期』,也是我們一般說的叛逆期。他為了想要確立自我的存在,所以會無意識地把跟他不一樣的一些想法直接排除於外,因此父母就算好言好語地說,孩子還是可能出現反抗的情形,這是三歲以下孩子常有的事。

我會建議的是,孩子做這件事若「沒有立即的危險會發生」,家長可以嘗試退一步,當下不給予他立即糾正,但讓孩子在允許的情況下多多自我練習,那下一次我們可以在他做同一件事之前,先幫助孩子確認再引導與協助執行。通常孩子沒有發現自己動作不正確,是因為他們還沒有覺察到這個問題,因此我們要幫助他的是「培養他覺察的能力」,而這是需要時間的。

多讓孩子練習,除了可以培養孩子的覺察能力,也可以滿足他探索環境、適應環境的內在需求,當他內在需求能常被滿足,有時想做但是做不到,他也比較不會這麼的沮喪。

(1)事前告知,「預防勝於治療」

孩子如果很常有某些堅持(例如:堅持自己按電梯樓層),這時成人可以向孩子進行事前告知(例如:週末去百貨公司人會很多,所以沒辦法讓孩子自己按電梯樓層),在孩子沒有情緒的時候,你跟孩子做約定是最理想的,這樣子就可以避免孩子因為不符合期待而出現的吵鬧情形。

要盡量避免臨時的討論,不要在事情發生當下或是出門時,才告訴他應該要怎麼做,而是可以在出門前一、兩個小時,或是前一天晚上先跟孩子討論可能發生的情況、或是要穿什麼衣服等,這樣才會有足夠時間跟孩子溝通與約定。

其實很多時候教育要做的事情是「預防勝於治療」,但是如果我們的準備工作、預備功夫都沒有做到,那孩子要哭鬧的時候,我們再來對峙就比較不理想了。

(2)提前告知但孩子還是有情緒,成人要先安頓內在

若孩子當下情緒還是很高亢,請同理但不處理,千萬不要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跟他講道理,如:「今天很多人,我們沒有辦法xxx。」「你這樣很大聲會吵到別人!」「你再這樣爸爸下次不帶你出來!」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成人要先安頓;我們要了解這就是孩子表達情緒的方式,因為他還沒有習得足夠的自我控制力,成人就算生氣也無法有效解決問題。

(3)若孩子仍然堅持,成人可以「和善」且「堅定」地做自己的決定

在阿德勒正向教養裡有一個原則,當你的孩子沒有辦法理性地去做一個選擇,你無法讓他配合的時候,你就和善且堅定地去做你要做的決定吧。意思就是,當你的孩子無論怎麼說明與引導,善巧方便地去引導他,他還是顧著執行非理性的事(例:外面10度要穿一件薄T ),那麼你就為他做決定。但是關鍵是「和善且堅定地去執行」,久了孩子就會知道你的規範:「yes mean yes: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他就會更了解你給予的規範裡面,有著一個清楚的原則,他會比較容易適應。

作者:親職作家(羅寶鴻)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自言自語是在進行自我溝通 自言自語的現象,通常會在孩子玩遊戲或是遇到一些「困難」時表現出來。心理學家皮亞傑曾指出,孩子的自言自語是屬於自我訓練的語言行為,不具有社會性,他還認為這是孩子認知能力還不成熟的表現,當認知能力愈成熟,自言自語的現象就會消失。維高斯基推斷,這種「與自己溝通」的行為,是在嘗試做「自我引導」,以解決所遭遇的困難,是具溝通作用的,只是溝通的對象是自己。
學習用語言來統整及掌控自我行為 維高斯基的論點,已在許多研究得到支持,因為語言的發展是在社會互動中進行,孩子平日透過大人提示「這樣做」、「那樣做做看」,學會了行動的經驗,進而對自己發出「我要這麼做」的語言,所以這種「自言自語」,是孩子學習使用自己的語言來統整、掌控自己行動的開始,並逐漸發展成以思想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近代研究進一步發現,出現自言自語行為愈多的幼兒,愈能和別人一起玩,社會能力也比較好;甚至愈聰明、認知能力愈強的孩子,愈會自說自話。這種自說自話的行為並不會因長大而消失,只是轉為擺在心裡去想、去自我對話。

孩子會運用行為和有限的語言互動 有些爸媽擔心孩子的自言自語會影響他的人際關係,其實,孩子通常約1歲半開始會關注別的小孩,會用眼睛追逐他們的活動,或緊跟在後面跑來跑去。2歲之後,會喜歡加入許多小孩之中,看著別的小孩玩耍,或是在團體中高興地自己玩,或是試探性地注意對方,尋求一起玩耍的方式,像是互相追來追去。3歲以後,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互動的需求增強,交談機會也就會自然增加了。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爸媽們都希望養出一個快快樂樂、無憂無慮的孩子。有哪些對策可以幫助爸媽培養幼兒情緒力呢?

爸媽別再說:數到3,不准哭!當你的另一半看見你正傷心地哭泣,卻對你說:「數到3,就必須停止哭泣」,你會如何回應呢?首先,當另一半提出這樣的要求,一定會讓你覺得他一點也不能同理你;而且,因為調節與處理情緒是需要時間的,數了123之後,即使大人也不見得能即刻妥善處理好自己的情緒,何況是小小孩。因此,當孩子的情緒強度正在高點,爸媽卻要求孩子立刻拔除當下的情緒,通常,若不是因為父母對孩子這些情緒感到不知所措,便是擔心孩子反應出來的這些「壞情緒」,會顯示出自己是一位育兒無方的爸媽吧。親子之間每天都有許多情緒互動的機會,父母若常使用責罵、忽視、處罰等負面回應,例如:對孩子說「這麼大了還哭哭,羞羞臉」,或「媽媽幫你打地板,地板壞壞害你跌倒」,雖然當場停止孩子的哭鬧,卻錯失了孩子認識情緒和學習自我調節的機會。父母等於在告訴孩子,不要有情緒,或只能有好情緒,但幼兒正需要透過這些傷心、生氣、失望、妒忌等各種情緒的表達,以及經歷不斷的調整,才能了解自己的情感世界。

爸媽先做到:情緒不失控孩子是透過父母親的情緒表達方式,來了解事件的意義和學習如何反應的。提醒爸媽,如果一急就火冒三丈,孩子可能模仿到以生氣來面對許多事情。尤其,面對爸媽強烈爆發的脾氣,很可能會超過孩子所能處理的程度,這樣一來,也會阻礙他接收爸媽要傳遞給他的正確訊息。不過,這並非表示爸媽就不能生氣。而是說,父母必須意識到自己是孩子的模範,面對令人生氣的事件時,唯有「情緒不失控」,才有辦法進一步為孩子示範如何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多表達溫暖、接納、欣賞等正向情緒,提供孩子安全感和穩定的情緒氛圍,對發展幼兒的情緒自我調節能力,也很有助益。

爸媽可善用:4種情緒調節策略

根據國外的情緒研究,可歸納出以下4種孩子常用的情緒調節策略,爸媽不妨試試!

● 轉移注意力:讓孩子遮眼或閉眼、移開引起情緒的東西,可加快轉移注意力到其他人事物上,以減低情緒反應。爸媽也能引導2歲以上的孩子,試著去想這個刺激可能帶來的正面結果。

● 提供安撫的人或物:提供寶寶最愛的安撫物,如:小毛巾、娃娃或布偶,可減低負面情緒。隨著年齡成長,除了父母,親友也可以成為孩子尋求情感支持的主要來源。

● 玩遊戲:讓孩子盡情地玩他喜歡的遊戲,可調節情緒。2∼6歲的孩子,可藉由象徵性遊戲同時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得到情感上的撫慰與滿足。

● 運用語言:可讓孩子用語言練習表達他內心的感受,或教孩子透過語言引導自己的行為,以安撫內在情緒。如,孩子很想吃餅乾但怕爸爸罵,口中可唸說:「吃餅乾容易蛀牙,爸爸說吃水果最好。」

爸媽要努力: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

和孩子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的媽媽就像個「安全堡壘」,擁有安撫與調節孩子情緒的重要能力。無論孩子遇到何種狀況,只要媽媽稍加安撫,孩子便能快速調節負面情緒、重拾笑容。所以,提醒爸媽,要培養情緒能力,在0~3歲幼兒的情緒發展黃金期,必須和身邊的主要照顧者建立安全依附關係,這是生命前三年最重要的功課。爸媽別忘記:讓孩子自己感受情緒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管是不講話、怕便便、胃脹氣的孩子,或正在學坐馬桶、會玩性器官的孩子,都有可能在說:「請給予支持與陪伴,我正在學長大。」

【請問黃瑽寧Q&A:生活問題篇五】

害怕便便

Q:我家妹妹一歲九個月,有次洗澡玩水時便便,然後被自己的便便嚇到並大哭,從此說要玩水洗香香就哭不停,抱進浴室哭得更慘加上尖叫,不肯洗澡,該怎麼辦?這個時候該要訓練她不包尿布了嗎?但是她現在如此怕便便,連大在尿布裡都會驚叫大哭,怎麼辦?

【黃醫師小叮嚀】

這是一個過程,再過一陣子就不會有這些反應了,所以我們也不要去驚嚇他,反應不要太激烈,現在戒尿布我認為有點太早了,尤其你的孩子這麼膽小的話,讓他有安全感一些再來戒尿布。

學坐馬桶

Q:女兒兩歲八個月,剛戒掉尿布,會坐小馬桶尿尿,前三十秒剛尿完,又說要尿尿,這種狀況一天好幾次,而且還每次尿都有尿一些,這樣正常嗎?

【黃醫師小叮嚀】表示他對戒尿布還有點緊張,既然要戒小孩的尿布,對他的反應就不要太大驚小怪,讓孩子對於尿尿這件事情不要一直很焦慮、怕尿在褲子上,如果孩子要尿尿就帶他去吧,溫和並給他足夠的安全感與自信,之後他就比較不會再這樣做了。萬一孩子真的戒不掉尿布,我建議三歲再戒尿布。

戒尿布

Q:女兒就要滿四歲快上中班了,很擔心去幼兒園時會造成老師困擾,也怕孩子被同學取笑,因此一直以來都有試著幫她戒尿布,但所有方式都用過了,依然屢次失敗,只要坐上馬桶就會暴哭崩潰,寧願憋尿也不願坐馬桶,看她痛哭的樣子,又心軟覺得應該是還沒準備好,所以每次最後都默默再把尿布穿回去,最近有親友說都要中班了還沒戒掉實在太慢,是不是該看醫生?

【黃醫師小叮嚀】或許我說的話不中聽... 但我覺得這個社會把戒尿布這件事弄得太嚴肅了。幼稚園的團體生活就是要讓孩子有機會可以有樣學樣,如果有在家戒尿布遇上阻力的,其實在幼兒園讓他多看幾次,他們漸漸就會願意嘗試了。當然幼兒園老師人手不足,非常辛苦,所以也會希望家長在家訓練好再送來,這我可以理解。總而言之,我的建議是,絕對不要再叫孩子坐馬桶了,看孩子願不願意穿小內褲,想尿尿的時候告訴父母,「我們會親手奉上尿布」讓他尿尿或便便,絕對不暗示,不皺眉,不說教,爽快的給尿布穿。先試幾個月吧。

Q:醫生你好,我女兒現在是2歲4個月,最近開始幫他戒尿布,可是我女兒有馬桶恐懼症,我女兒根本不坐馬桶尿尿,ㄧ看到要坐馬桶尿尿就大哭大鬧,我女兒已經會表達他要什麼要吃什麼,可是他就是常常尿在褲子裡,大人的馬桶,小孩的馬桶都讓他試過了,都沒用,用糖果吸引他也沒用,我到底該怎麼辦?

【黃醫師小叮嚀】是不是可以不用現在戒尿布呢?其實我都通常會說,如果要問我什麼時候要戒尿布,我都會說三歲,因為三歲之前,有些孩子戒尿布的過程會非常痛苦,畢竟他的心裡、身體都還沒準備好,再等一等吧!                                        

(作者:親子天下:小兒感染科-黃瑽寧醫師)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當看著孩子洋溢著笑意的小臉、聽著他呼喚妳的稚嫩嗓音,還有與他經歷過的生命中每個第一次的感動、感受到他對妳的依賴?? 正因為如此,身為母親的妳,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對孩子的愛,當然,妳也盡力扮演好母親的角色。
請妳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不需要要求自己一定要當個一百分媽媽或7—11媽媽,如果累了、需要休息的時候,偶爾就為自己喊一次「暫停」吧!

放心放手,給自己機會

這個時候,妳必須先問自己,是真的沒有人可以幫忙帶孩子,還是妳不放心把孩子交給先生或是其他人呢?

在懷孕育兒的過程中,妳對孩子其實也產生了很深的依賴,所以親子之間的分離焦慮感,有時其實不是來自孩子,而是身為母親的妳。當妳必須把孩子托給另一個人照顧時,一方面妳會擔心先生、婆婆或是保姆,沒辦法妥善、細心地照顧孩子;而另一方面,妳也會擔心,妳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會被其他人取代。

妳需要放鬆、有獨處或休息的時間,而孩子也需要建立和其他人自在相處的能力與經驗。其實,妳不用擔心,沒有人可以取代妳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所以經常為自己來段信心喊話,放心也放手把孩子交給妳可以信賴的對象吧!

也不需覺得愧疚

當妳決定不帶孩子參加活動時,妳雖然覺得很開心,但有時心裡仍惦記著孩子,甚至對孩子充滿愧疚感。其實,只要孩子不在妳身邊時,也能受到妥善的照顧,妳就可以放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需要覺得內疚。

因為,好媽媽並不等於要為了孩子放棄一切,犧牲自己也不是母親一定要做的。提醒妳,不要讓自己陷入為孩子、為家庭奉獻一切的處境,這只會讓妳將來容易陷入空虛、後悔或是不知所措的情緒中。久而久之,家人會認為妳的付出理所當然,而妳也失去了關照自己、疼惜自己的能力。

享受育兒,做個自在的母親

孩子需要被照顧,但更需要一個瞭解他的需求,在情緒上可以依賴的母親。這不一定跟相處時間成正比,而是看妳是不是瞭解孩子,能夠適時回應他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有快樂的母親,才會教養出快樂的孩子。妳對生活的熱情,無形中也會傳遞給孩子。當妳適時地喊出「暫停」後,再次愉快回到場上,妳會覺得滿足,能夠給孩子和家人更多飽滿豐沛的愛,也能在親子關係中從容地保持微笑。

本文出自小太陽幼兒雜誌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在嬰兒時期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無法分辨物品的已屬或他屬,隨著年齡的成長,孩子必然會經歷社會化的過程,發展出自己的價值觀與判斷能力。一般來說,四歲的孩子對於「物權」、「所有權」應該有較清楚的概念了。

不是不講理而是不懂理三歲孩子對「物權」的概念還是很不穩定、很不清楚的,他們常會在遊戲中彼此搶奪玩具,甚至大打出手,這個時候,父母就應該利用機會教導孩子「輪流」,以及「尊重別人物權」的概念,否則就可能會影響往後的人格發展。所以,孩子的霸道、不講理,和父母平常的教養方式有關︰
● 現代父母多半很寵孩子,尤其是只有一個小孩的小家庭,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所有物品都專屬他一人,因此到了團體中,就比較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東西。
● 託由祖父母或保母帶的孩子,父母基於補償心理,更是允許孩子予取予求,孩子對他所喜歡的東西,也就會習慣強要據為己有。
孩子之所以霸道,甚而會搶奪別人的東西,除了受父母教養態度的影響外,也和孩子的行為發展、情緒狀況有關。

● 確立孩子的所有權
孩子害怕把東西分給別人以後,自己就沒有了,所以要讓孩子安心,明白自己的權益是有保障的。不要強迫孩子把玩具送給別人,但是,可以鼓勵他借個玩具給對方,使孩子漸漸了解人我相互的關係。
在家裡,父母不妨給孩子一個可以放他自己東西的抽屜、櫃子等,確立他的所有權。當孩子知道對方玩過玩具以後會還給他,他自然會主動和別人分享喜歡的玩具,並且感到快樂。

● 建立孩子的好楷模
生活上的一些細節、習慣,大人也要隨時注意,以身作則地養成尊重孩子物權的習慣;例如︰拿取孩子的東西,先要徵得他的同意,就會比怒罵、責打更具說服力。此外,養成物品用畢就物歸原處的習慣,也是一種對物權的尊重。

奠立尊重他人的氣度在孩子學習的成長過程中,為了防止父母常忽略的一些小節,我們提出以下的建議︰

● 重承諾
處理孩子搶奪別人東西的事件時,父母千萬不要使用哄騙的方式。父母隨口承諾︰「你先把東西還給別人,以後媽媽再買給你。」說完也就忘了,孩子一旦有受騙的感覺,下次就很難再相信父母的話了。處理孩子的搶奪事件,父母可以告訴孩子這種行為是錯誤的,讓他漸漸建立是非的觀念。
● 適時的讚美
如果經過父母的解釋,孩子就改正了壞習慣,父母應立即給予讚美,孩子在鼓勵的讚許下,他自然會慢慢養成良好的社會行為。
● 堅持原則
父母對孩子訂出獎懲規則後,就要切實遵守。在您陪孩子走這一段路時,請以愛心、耐心包容他,給他一次又一次的機會!【信誼好好育兒、信誼奇蜜親子網】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多數人選擇待在家,怕外出會把病毒帶回家。但也有家長反應小孩需要到戶外放電,防疫期間如果真要外出,有小孩的家庭該注意什麼?以下列出家長常見的9個擔憂,邀請醫師來解惑。

《親子天下》邀請到柚子小兒科診所院長陳木榮(柚子醫師)以及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戴季珊,提醒大家帶小孩出門要注意的事項。

Q1:防疫期間帶小孩出門需要留意什麼事情?

該做的:社交距離、勤洗手、必要時戴口罩  

不該做:不去人多的地方、不亂碰、不摸眼口鼻

柚子醫師表示,由於 COVID-19(新冠肺炎或武漢肺炎)是從黏膜組織感染,因此要避開人潮保持適當距離、不亂摸、注意接觸對象、勤洗手、必要時帶口罩,就能避免感染。

Q2:到公園玩,該提醒小孩注意什麼?

除了挑選人較少的公園,想到公園放風,可以進行不使用遊具的活動,騎腳踏車、溜直排輪、打球等,降低與他人接觸的機率。柚子醫生說,小孩看到遊具很難不玩,家長要事先叮嚀孩子,勿將手或其他物件放入嘴巴,遊戲過程也不能碰眼口鼻。

戴季珊醫師也提醒,如果家長真的擔憂,可以先擦拭消毒會接觸的局部設施,像是搖搖馬的把手,再讓孩子玩。但如果是溜滑梯這種整座遊具,就等孩子遊戲結束馬上洗手,或是用酒精或乾洗手消毒,回家後立刻換掉全身衣服。

Q3:公園裡的遊樂設施經過大太陽(紫外線)曝曬後會不會比較安全?或是大雨沖刷過後的遊具,病菌會不會跟著沖掉了?會不會比較乾淨?

戴季珊醫師與柚子醫師都表示,紫外線曝曬需要達到一定的照射時間才能消毒,難保前一個使用者是否殘留病毒在遊戲場設施上。

柚子醫生也說,清水能沖刷掉的病菌其實很有限,強調使用遊具時不碰眼口鼻,使用後立刻就洗手。

Q4:公園裡的沙坑可以玩嗎?

戴季珊醫師說,沙坑是大量手部觸摸的遊戲,很難預防孩子玩到一半就揉眼睛,或亂摸口鼻,像小小孩就很愛舔東西,抓到什麼都塞嘴巴,這些都要避免。。

Q5:如果要使用公共廁所,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柚子醫生說,只要使用前先洗手,在廁所裡也不要亂碰,減少接觸的機會,上完廁所也立即洗手就能把病菌洗掉。戴季珊醫師也提醒,若是坐式廁所,可以舖上紙坐墊或先自行消毒再使用。

Q6:如果要外出,自駕或租車會比搭火車或高鐵安全嗎?

兩位醫師都表示,自駕或租車就只有自己一家人,等於減少與人群近距離接觸的機率,也相對較安全。萬一真的需要長途移動,需要搭乘大眾運輸系統,就要全程戴好口罩、保持手部清潔不亂摸。

作者:親子天下(楊若晨)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夏日炎炎,除了炙熱難熬,有些好發在嬰幼兒身上的皮膚疾病更是層出不窮,不僅讓孩子覺得難受,嚴重時,還會影響到情緒與生活作息,讓爸媽傷透腦筋。 其實,夏日常見的皮膚問題,都能在父母的預防,有不錯的改善。所以,只要父母多一份的用心,就能免去掉許多教人煩惱、教孩子難過的皮膚疾病。通常,在夏天比較常見的皮膚狀況包括:
1.痱子: 痱子是「汗疹」的俗稱,同時也稱「粟粒疹」。最常發生的部位是在脖子、前胸及後背;其症狀是患部及四周的皮膚會起疹子、發紅、發癢,而且有灼熱感,也常會因為抓傷、感染而變成膿包。雖然汗疹並不是什麼大毛病,不過癢起來真是教人不舒服,尤其寶寶很有可能因為如此,造成吃不下、睡不著的後續反應。
預防方法:痱子是因為排汗障礙而引起的,所以在溫度、溼度很高的季節裡,如果被子太厚、衣服穿太多、不吸汗等原因,都會引起痱子。因此預防之道,便是保持環境的通風、涼爽,常洗澡,並且穿著輕薄透氣又吸汗的棉質衣服,讓皮膚保持乾爽,就可以減少汗疹的發生。而且如果允許,適度的開放冷氣,不但涼涼的舒服,也能減少長痱子的機會喔!
2.膿痂疹: 也稱做「黃水瘡」。最常出現在頭頸部,尤其是鼻子周圍或耳朵,其次是四肢;其症狀是會有小小透亮的水泡出現,而且如果不小心水泡破裂,流出的黃水會造成四周圍的感染。
預防方法:膿痂疹是由細菌所引起,最常肇因於蚊蟲叮咬後,因為搔癢抓破所引起續發性細菌感染;而且膿痂疹是屬於直接接觸傳染的疾病,所以爸媽應該留意親友間、或托兒所小朋友間,相互傳染的可能。如果受到感染,只須適當的使用口服或外用抗生素治療,大約二、三天就有明顯的改善;但有極少數的孩子在感染膿痂疹後會併發急性腎臟炎,所以最好是持續一星期左右的治療。
3.蚊蟲叮咬: 通常最常被叮咬的部位在面部、手部、小腿及足踝處等常被暴露的部位。由於小孩被叮咬的機會比成人高,皮膚所反應出來的也較為強烈,因此常發生因搔癢難耐,而抓破皮感染的現象。
預防方法:夏天是蚊蟲繁殖的季節,被蚊子、跳蚤、螞蟻、及各種小蟲叮咬的機會必會增加。這時,注意居家環境的清潔便成預防工作的首要:地毯、涼席、寵物,或是陽台、庭院、盆栽、樹木,都可能是滋生蟲蚤的來源;因此這些物品及地點的定期清洗、消毒相當必要。另外,除了利用蚊帳隔絕蚊蟲的接近,帶孩子在戶外活動時,也盡可能穿著長袖衣褲或是噴防蟲液,也是隔絕被蚊蟲叮咬的方法。
4.尿布疹、異位性皮膚炎: 雖然,尿布疹與異位性皮膚炎並非夏天專有的皮膚問題,但台灣的氣候特徵,在夏天是又濕又熱。因此,像寶寶的尿布疹、或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都很容易在夏天發生惡化;而各種細菌、黴菌也很容易在這時候繁殖,再加上流汗、搔癢、衣服摩擦等外界刺激,各種溼疹和接觸性皮膚炎因此常見。總之,要避免這些在夏天容易發生的皮膚疾病,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孩子皮膚的乾爽整潔;外出時,也先準備好該有的防護措施,才能幫孩子抵擋掉這些教人不舒服的皮膚狀況。這樣,您與孩子的夏天,就才是真正的享受啊!

作者:奇蜜親子網專業編輯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口罩真的不能將兩旁掛耳戴上耳朵就好了,有鑒於民眾常錯誤配戴口罩,衛福部也用 4 字訣來教導民眾該如何正確戴口罩:

 

1.「開」:打開包裝,檢查口罩有無破損。

2.「戴」:兩端鬆緊帶掛上耳朵,鼻樑片固定在鼻樑,口罩拉開到下巴。

3.「壓」:輕壓鼻樑片,讓口罩與鼻樑貼緊。

4.「密」:檢查口罩和臉部內外上下是否密合。

口罩.jpg

戴口罩這4步驟不可少 / 圖片來源:截自衛生福利部

 

確實執行 4 步驟,才能夠達到有效的防範!不過在這防疫關鍵時刻,戴口罩只是能防範帶有病菌的飛沫,如果在戴口罩的時候,你的手上已經存留了病菌,那就會讓病菌透過你的手沾染在口罩上,進而有機會入侵人體內造成感染。

所以戴口罩前請一定要先洗手,當口罩浸濕後,就需要做更換!而且脫口罩也是有正確步驟的:

 

1. 先抓著口罩耳掛。

2. 不要摸到口罩表面。

3. 記得丟入垃圾桶,若有呼吸道症狀者先放進夾鏈袋內封好,再丟棄到有蓋的垃圾桶。

4. 將口罩丟棄後要洗手。

 

如果只是在出入人潮眾多的地方,像是搭乘大眾交通運輸而短暫戴口罩的話,當需要拿下時,請記得不要將口罩隨手丟在桌上,或是隨便折一折就放入包包。請準備一個乾淨全新的信封,將脫下的口罩放入保存。

 

此方法為香港醫學會前會長蔡堅所提供,在這口罩缺乏的時期,如果在正常使用口罩下,沒有出現明顯髒污,就可以用信封來保存,因為信封有助吸收口罩上的水氣、保持乾燥,不利於病毒生長,在這非常時刻是讓口罩重覆再使用的。(更多閱讀:口罩可以重複使用嗎?醫師教一招:放入信封就可以)

 

為什麼戴口罩這麼重要?對於口罩大家應該要知道的事 | Heho健康

https://heho.com.tw/archives/67928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孩子脫離襁褓練習走路開始,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自己常不知不覺地脫口大喊「小心!」正因為生活環境中很多的設備或設施,並非專為兒童所設計,因此,他們必須學著過大人的生活,開關厚重高大的門、踏上大步跨階的樓梯,亦或是使用過大而鋒利的工具……。又因為孩子的好奇心使然,讓他們只要一有機會,就想要嘗試平常被禁止的活或是用品。
常常聽到有媽媽抱怨「越是叫他不要碰,他就越是要去碰……。」「因為不想讓他拿到,把東西放得高高的,沒想到趁我不注意,他還是站到小椅子上去搆……。」這正是最常見大人面對或處理孩子危險環境或物品的方式,只要大人覺得有危險的東西,大多採取藏起來,或是由大人先幫忙處理好,亦或是以禁止進入的方式,讓孩子趨避這些有可能造成傷害的地方,這樣一來,孩子就可以在大人的掌控之中,把觸碰危險的機率降到最小。
然而,在保護越周密、所有環境皆安全中長大的孩子,自我保護的意識也相對的較為薄弱,孩子在「不可以」的狀況下長大,缺乏了解「不可以」背後的原因,一但脫離了情境,所有的安全意識也就蕩然無存。

要如何幫孩子建立安全的意識呢?安全意識是靠日積月累的經驗中獲得,就算是大人,偶而也會因為一時不小心或太大意而受傷,更何況是孩子,因此讓孩子有嘗試的機會,並在過程中提供他們正確的操作技巧,以及在受傷時的因應之道,即是建立安全意識最好的方法。以下提供一些孩子學得安全意識的生活實例:

使用廚房時
小一點的孩子,要讓他遠離廚房,以免他被刀切傷、被火燙著。大一點的孩子,就可以一起進廚房,添適合孩子使用的刀具、烤盤與防燙手套,一起切水果、烤蛋糕,但是,插電、開火仍然需要由大人代勞,不小心燙傷了,記得要沖冷水再尋求幫忙。

使用門鎖時
小一點的孩子,要把家裡的喇叭鎖加上護套,以免他被反鎖。大一點的孩子,就可以透過每次到百貨公司上不同廁所的機會,教會他開關每一種門鎖的方法,並且告知他如果不小心真的打不開,可以大聲求救,一定有人會來幫忙。

開關門時
孩子小時候,用門擋防止夾傷。等孩子長大一些,繼續使用門擋,但要提醒孩子不止門會夾傷,門框、抽屜都有可能會讓手受傷,夾傷時可以用冰敷減低疼痛,如果有傷口就要擦藥包紮。
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還可以一起討論新聞報導中不小心被果凍噎到、拿著叉子奔跑戳傷鼻子的意外;我們也可以討論電梯門上那張「螃蟹夾手」的警告標示,與捷運牆面上鞋帶、裙子過長會夾入手扶梯的提醒。跌倒摔跤之後,他走路會更加小心,打翻弄壞之後,他做事會更加警醒,在可接受的範圍內,讓孩子有機會嘗試,幫孩子建立正確的知識與安全意識,未來的路就可以走得更放心、順暢。

 

文/陳澤佩(信誼基金會附設實驗托兒所所長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都需要和父母肌膚相親,父母抱孩子不會增加孩子的依賴感,反而會促進他大腦中催產素的分泌,產生愛和信任。爸媽請不要再誤信沒有科學依據的育兒方法。

孩子需要安全感,擁抱能增加親密聯結 孩子第一需要的是安全感。有一個實驗是把一個四天大的熟睡嬰兒,放入核磁共振儀中(在核磁共振中不能動,因此只能在熟睡時做),在他耳旁播放父母吵架的聲音給他聽時掃瞄他的大腦。他雖然才出生,還聽不懂大人的話,但大腦中的恐懼中心就活化起來了。在大自然中,沒有父母保護的動物是看不到第二天太陽的升起。孩子最怕大人不要他,因為他還沒有自衛的能力,沒有大人保護他會死。當一個嬰兒哭泣而沒有人理會他時,他心中的恐懼可想而知。嬰兒哭是他有所需求(生理上或心理上的),他還不會說話,哭是他表達的方式,我們怎可忽略哭?其實父母抱孩子不會增加孩子的依賴感,反而會促進他大腦中催產素(Oxytocin)的分泌,產生愛和信任。母親在生產和哺乳時,大腦會分泌大量的催產素增進親子的聯結(bond)。實驗發現,母鼠在舐小鼠時,兩者大腦中都會分泌催產素,這對小鼠的大腦和情緒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如果把小鼠隔離,剝奪牠被母鼠舐的機會,這隻小鼠長大後會不合群,行為偏差,對牠自己的孩子冷漠,不是個好母親,可見肌膚接觸的抱有多重要。
孩子該依賴父母的階段,不應強迫獨立 實驗發現有和沒有被撫摸的早產兒,存活率和生長的速度不一樣;許多兒童病房都有請退休的護士坐在搖椅上抱著嬰兒輕搖,這種肌膚相接、被抱著的感覺會增加嬰兒的痊癒率。一個月大的嬰兒本來就是應該依賴父母的時候,為什麼要訓練他「獨立」?。
父母親在替還不會說話或沒有能力自己作判斷的孩子決定各種大腦訓練時,請多用一下普通常識,或上網查一下實驗證據,看看別人要推銷的「聰明術」正不正確吧,不要愛他反而害了他。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寶寶七、八個月大,開始學會移動身體後,爸爸媽媽似乎就得24小時隨時守候在旁,總唯恐一個閃失,小寶寶就會把手指頭伸到插座孔、會把地上看來有趣的東西撿起往嘴裡塞、還會隨著地形的高低上上下下的爬…。面對那麼多的狀況,爸爸媽媽除了盡快將寶寶抱離現場,還要拼命說「不可以!」,可是,寶寶真的聽懂了嗎?

寶寶真的不懂?!


太小的寶寶真的不知道什麼東西是危險,什麼東西是不可以的!一般來說,六個月以前的寶寶因為受到動作反應與理解能力上的限制,所以就算他已經聽到大人警告:「不可以!」仍無法在同一時間停止動作。因此,當家裡有六、七個月以下的小寶寶,建議家長,最好先將家裡危險的東西或角落移除,以避免好奇寶寶面臨危機。若是情況緊急,就只要迅速將寶寶抱開,因為罵他、打他其實都是於事無補!

聲音加動作,事半功倍!


通常寶寶到了八個月以後,就能夠慢慢接受大人的勸阻了。而要幫助寶寶理解大人的話,誇張的動作表情、明確的語言提醒,是很重要的技巧。舉一個例子來說;當寶寶打算用手觸碰插座,大人只要迅速將寶寶的手拉回來,並且說:「插座危險!不可以碰!」。若只是狠狠的打孩子一次,說他「不乖!」「不聽話!」,在短時間之內,或許孩子因為恐懼被懲罰而不敢造次,但其實他對插座的好奇心仍是存在的。因為「不乖!不聽話!」的方式,只讓孩子接收到被拒絕的訊息,但是他並不知道為什麼不行。如果我們可以具體的說:「插座很危險,不行!」或是「水燙燙,不要摸!」孩子就會理解這些東西是可能會給自己帶來傷害的!

適時的對孩子說「不!」


爸媽通常會出現兩種教養方式,一種是認為寶寶從小必須嚴加管教,卻忽略了孩子在動作及語言理解上的限制,因此管教顯得過於嚴苛甚至不當。而另一種則是認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所以就什麼都不限制;但這樣的管教,也造成了孩子日後的任性與不懂事。因此,真正的愛,與真正的開放尊重,應該是順著孩子的身心發展,給予適當的、安全的引導,不適度的完全開放與完全禁止,都不是恰當的做法。所以,適時與適度的對孩子做出限制與拒絕,才能讓孩子漸漸養成自制自愛的好能力。


作者:奇蜜親子網專業編輯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年齡:
年齡越小的孩子,注意力維持的時間就越短,而且很容易受到新刺激的影響。一般來說,2-3個月的寶寶,與爸媽互動時,注意力大約維持1-2分鐘;6個月,便可以自己玩約5-7分鐘;2歲的孩子,能夠專心的時間是7分鐘;3歲可以維持9分鐘的注意力;4歲是12分鐘;到5歲時,就可以維持14分鐘。不過這些數字都是平均值,只是提供父母作為判斷孩子專心時間是否合乎發展階段的參考。
2.環境:
我們都了解,當周圍環境出現太多的干擾時,就很不容易集中注意力。尤其對小小孩來說,更是如此。孩子很容易被周圍任何一樣新事物或聲音,感到有趣而吸引人!
3.認知與理解力:
您是否也有這樣的經驗?當台上講的口沫橫飛,可是台下聽起來卻是「霧煞煞」,或是因為講述的內容過於簡易而顯得枯坐難安嗎?同樣的,如果我們說的故事太乏味、或是教的內容太複雜,同樣也無法讓孩子專注。因此,孩子的注意力無法集,與孩子本身的認知,是互為因果的。
4.時間:
小小孩的注意力長度通常只在10分鐘左右,因此,時間拉的愈長,就愈不容易將注意力集中。所以,根據孩子的年齡,給予適當的活動時間;或將一個長時間的遊戲分成幾個小段落來完成,在期間可適度的休息,讓孩子適度調整專注力,並隨時保持遊戲的高度樂趣;因為就即便是玩,也會需要休息、換換口味的時候!
5.興趣:
我們總很懊惱孩子看書、聽故事不專心,但居然可以盯著電視看上幾十分鐘不動。但如果您也曾經有因為埋頭讀小說,而忘了時間,就一定更能體認出:對感興趣的事物,不論是大人或小孩,總是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專注力。而且,對感興趣的事物,幼兒的專心度通常還可以再增加10-15分鐘呢!
6.學習方式:
每個孩子除了學習方式不相同,在專注力的表現上也會有明顯的差異,例如:有些孩子就會喜歡用肢體去認識週遭環境。他喜歡用觸摸、咬、丟、打的方式來探索;在外顯上或許您會覺得孩子很不正經,事實上,這都是因為孩子想對事物更了解。所以,您的孩子或許不是「停看聽」型的學習風格,但這也不表示他的注意力就不夠集中。
7.腦功能與生理的穩定:
生理因素確實匯兌專注力產生影響,例如:許多有癲癇或腦傷的孩子,較不容易集中注意力。而身體病弱或發展遲緩的孩子,也容易出現「注意力渙散」的情形。
當然,注意力的集中程度會影響學習的效果,但當孩子因為年齡、理解、環境等因素,表現出「分心」現象時,父母不必因此過於憂鬱孩子會出現「過動」或「注意力不集中」的症候群。也就是說,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學習狀況,就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我們應以適當的方法吸引孩子學習,並適時調整互動模式,真正做到「動靜皆宜」的學習引導。                                    
參考資料:《玩出語言力》,林麗英著,信誼基金出版社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孩子一直吵著要吃糖果餅乾,爸媽一定很腦筋,到底是給還是不給呢?明知吃零食對孩子的健康沒好處,又會讓他吃不下飯,但實在又不忍心看到孩子苦苦哀求的樣子,可怎麼辦才好呢? 
  

其實您知道嗎?吃零食也不一定是不好的。就像幼稚園都會有上下午的點心時間一樣,不屬於正餐的零食也可以有正面的功能。孩子的胃容量小,吃一餐可能不足以維持到下一餐,而在正餐外吃一、兩次點心,可以補充不足的熱量和營養素,保持身體活動所需的能量。所以,只要爸媽多用點心思,孩子也可以吃零食吃得很健康喔! 
 

定時限量地供給零食 
  

爸媽得避免將零食擺著讓孩子自由取用,因為沒有自制力的孩子,常會不知不覺吃下大量零食,甚至邊玩邊吃嘴巴動不停,不但損害牙齒健康,也會因此而吃不下正餐。讓孩子養成在固定時間吃零食的習慣,孩子反而更會快樂期待點心時間的來臨呢!點心時間最好設在正餐前二至三小時,而且供給份量不要太多,以免影響正餐的食慾。 
 

選擇營養又好吃的零食 
  

市面上販售的零食,大部份都含有大量的油脂、糖、鹽、香料和其他添加劑,香味濃郁,卻對健康不利。爸媽可以多準備牛奶、麵包、豆漿、豆花、水果、核桃、葡萄乾等較為營養的食物作為孩子零食的選擇,從這些食物中,孩子可以吃到想吃的甜味,而且也能攝取到維生素、纖維素、鈣質等營養素,是較為理想的零食。 
 

從小養成健康的飲食觀念 
  

孩子如果已經吃慣了糖果、餅乾、巧克力、冰淇淋、洋芋片等重口味的零食,即使爸媽有心以清淡的營養點心代替,只怕孩子會抵死不從。對學前幼兒而言,爸媽仍為主要的食物供應者,所以要養成孩子良好的吃零食習慣,就要趁此時。吃東西的口味是會習慣的,爸媽要讓孩子從小就少吃口味重的垃圾食物,否則等孩子大一點才來禁止,孩子也會自己拿零用錢去買來吃,那爸媽就更難管制了。 
  

最後有一點要提醒爸媽,別常以零食當作獎勵或賄賂孩子的工具,雖然那的確很有效。根據美國一項研究指出,如果父母較會用甜點獎勵孩子,孩子的甜食消耗量比父母不鼓勵吃甜食的孩子多了三倍。吃點心不見得不好,但爸媽在執行上也必須謹守原則,可別動不動就用零食來讓孩子聽話,否則就失去了原本限制的效果了。 

 

作者:奇蜜親子網專業編輯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家中有個兩歲多的寶寶時,父母經常會碰到孩子固執得令人噴飯的場面,譬如說︰家中來了客人,一進門就坐在阿公平日固定坐的沙發上,即使孩子的語言還不夠流暢,他也會毫不保留地表示︰「那是阿公的椅子,你不能坐。」這時,父母多半會尷尬地表示沒關係,請客人坐。孩子若再堅持一點,恐怕就會被責怪為不懂禮貌了。 
孩子真的沒禮貌嗎?事實上,兩歲多孩子正在追求生活中的一致性與秩序感,這是發展階段的重要特質。透過這樣的特質,孩子對周遭人、事、物與情境,會有較多的信心與安全感。 
期望每件事總是一樣 
這種對於「一致性」的要求,通常顯得十分嚴苛。兩歲多的孩子會期望每件事,包括做事情的順序、方式、地點等等總是一樣的。所以,家裡的物品得放在固定的地方;說故事得照著一定次序不得任意跳頁;穿脫衣服也喜歡有一定的程序;甚至連走向一個熟悉的地方(如公園),也得經由同樣的路線,孩子才會感到安全。 
由於這個時期的孩子內心比較不安定,不易接受生活中太多的變化,或嘗試新的事物,而具一致性的環境正好可以支持孩子,減少其內心的衝突。如果父母能把握孩子此時的特質,將能協助孩子建立許多良好的生活規範;相反地,若是常常破壞了一致性的環境,不但可能影響孩子的信心和安全感,同時,親子關係會經常陷入無謂的爭戰中。 
依然好奇、樂於探索 
儘管孩子對於一致性有著強烈的需求,並不代表孩子缺乏好奇、探索的精神。有時候,我們得一方面顧及一致性,一方面引導孩子去接觸新鮮的事物。 
例如︰帶孩子到公園玩,有一定習慣的路線,孩子在經過熟悉景物的時候,也就更確認「這是要往公園走」、「公園快到了」,心中充滿期待。如果想要嘗試走一條新的巷道,給孩子一點不同的經驗,可能需要告訴他︰「小強,有貓咪 ﹗媽媽帶你走貓咪的路,看看牠是不是也要去公園玩。」而不是絲毫不加以預告地帶著孩子探險。 
滿足孩子此時「一致性」的需求,並不至於變成放任孩子。就以穿衣服而言吧﹗平常媽媽或保母照顧時是先穿上衣,再穿褲子,孩子就會固守原來的這個順序。如果有一天,爸爸沒摸清孩子的習慣,幫他先穿褲子,再穿上衣,很可能就會引起孩子一番抗拒,惹一頓脾氣。爸爸若是站在大人「理性」的立場,認定先穿褲子沒什麼差別,就會誤以為孩子被寵壞、太彆扭。 
藉以熟悉生活中的事物 
實際上,一個幼小的孩子在面對龐雜的世界時,就是靠著這份固執,點點滴滴地吸收、記憶,熟悉生活中一切該學習、可學習的事物,而走向健康的人生呢﹗ 
本文出自《1-3歲發展與教養對策》 
《1-3歲發展與教養對策》的作者群皆是幼教相關領域專業人士,從生活實例中著手,為父母們介紹每一個年齡常令父母困惑或頭疼的現象,然後從孩子的發展角度出發,為父母說明此現象在孩子發展階段上所呈現的意義,並針對此時期孩子的特性,提出因應的教養對策。 

作者:黃美湄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玩,是孩子每天的生活 

對孩子來說,玩是最自然的活動,與每天的生活不能分割。寶寶從出生開始,就會主動地去感覺、探索周遭的世界。比如說,新生嬰兒會追尋聲音和光線的來源;3個月大的嬰兒就會緊盯著旋轉的玩具不放;6個月大就會跟媽咪玩躲貓貓、找東西。這些互動,讓孩子能夠漸漸認識周圍環境的人和事物,也主動自發地去尋求快樂的經驗。孩子從一早醒來,到夜晚入睡,食衣住行都像遊戲一般新奇,吃一個新的食物、學習用湯匙筷子、聽到街上廣播車的聲音、洗澡玩水……都是鮮活的經驗。 

玩,是未來發展的準備 
隨著孩子長大,他繼續透過種種的「玩」,從具體操作的經驗和反覆練習中來建構抽象的概念,比如說,從玩積木學會空間概念;從玩買賣遊戲和辦家家酒,學會數數、金錢概念、以物易物。在玩的當下,孩子總是主動地、全心地投入,相對地發展出各種技巧和能力。從表面上看,孩子的「玩」好像漫無目的,但卻是非常重要的準備工作,它讓孩子鍛鍊出正式學習時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同時也因為充滿樂趣和挑戰,孩子也會學到積極、熱忱、不斷好奇探索的態度。

玩,需要掌握3個重點 
雖然孩子是天生的玩家,但爸媽的態度,提供的經驗或環境,會影響孩子「玩」的品質。通常在玩的過程中,爸媽、同齡玩伴和玩具是幼兒最主要的互動對象,因此,最理想的遊戲元素,不脫離3個重要原則: 
●原則1:全心全意,親子共玩 
爸媽是孩子最親密的人,也是最了解孩子成長狀況和需求的人。爸媽能夠有一段時間,放下手邊的工作,全心全意和孩子一起玩、欣賞孩子玩耍的模樣,這個時刻最能帶給孩子信心和喜悅,也最能提供適當的幫助和引導。 
●原則2:提供單純而有最大參與空間的玩具 
研究指出,傳統簡單的玩具或遊戲素材,更能發揮創意。彈性較大的玩具(如:沙、水、積木、皮球等),比結構固定、目標單一的玩具(如:裝電池,打開開關就會跑的小汽車),更能創造較大的參與空間,也更能激發孩子的學習潛能。 
● 原則3:鼓勵孩子和同伴一起玩 
除了有些時候孩子也需要獨自玩、喜歡獨自玩之外,多製造機會鼓勵孩子和其他同齡的,年長或年幼的孩子一起玩,可以增加學習社會化行為和技巧的機會,也可以增加遊戲的變化和趣味。

文/黃美湄 
諮詢/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李駱遜︱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副研究員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