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個人面對內外刺激所產生的身心主觀反應和行為。根據情緒發展相關研究顯示,決定幼兒情緒穩定發展的「敏感期」就是落在生命的前三年。因此,營造和諧的家庭關係,給孩子充足互動與溫暖回應,再加上父母本身合宜的情緒調節示範,將能使得孩子的情緒發展更健康。
小寶寶是情緒表達專家~3歲前的情緒發展
寶寶出生後,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就表現出喜悅、舒適、煩躁或感興趣等多樣的情緒反應。對於寶寶竟能有這麼多樣的表情和討喜的模樣,爸媽真覺得驕傲極了…
文/黃世琤|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基本的核心情緒(包括:快樂、生氣、害怕、悲傷、感興趣、厭惡等)因為很早就出現,且具有文化普遍性,因此許多學者認為這些情緒是演化的產物,和生存密切相關,有助於亟需照顧的小寶寶「告訴」爸爸媽媽他的狀況和需要。
寶寶與大人的情緒會互相影響
在出生後的前三個月,嬰兒會在將睡未睡時露出微笑,這種笑容稱為內發性或是反射性微笑,他們也可能在不舒適的時候露出煩躁的樣子。漸漸地內發性微笑和嬰兒的煩躁持續降低,而逐漸增加清醒時對另一個人露出社會性的笑容,而這樣的笑容使嬰兒和他人間的交流增加,也代表對他人有所記憶,並開始對重複性的環境產生覺察與預期。
生氣,是為了表現自我
一歲以後,幼兒漸漸能控制自己的行動,也漸漸更加獨立。幼兒已經能預期物體運作方式,並且有意地使一些事件發生,因此許多學者將此描述為「自主性自我」的開始。
十八至二十四個月間,這時因為幼兒剛開始有目標的概念,也對自己的身體有一些控制力,他們可能經常遇到挫折,也就常出現生氣的情緒,所以許多人稱這個時期的幼兒處於「令人頭痛的兩歲」。這樣的情形可能延續至三歲以後,直到幼兒對自己的身體以及事物有更佳的掌握為止。
開始覺察自我與他人的情緒
大約在快滿兩歲前,幼兒開始表現出驕傲、羞愧、不好意思、罪惡感等情緒。這些情緒被稱為是社會性或自我覺察性的情緒,反應幼兒已經有自我的感覺和想法,並且也對別人對自己的反應有所覺察。
自我揭露性的情緒表達
大約從一歲半起,幼兒對於不好意思的情境,露出臉紅、眼睛下垂、把臉藏起來等反應。這些反應對於和周圍的人建立親密關係是很重要的,因為這些情緒表現出很強的自我揭露性。到三歲時,幼兒對精熟技巧或是成功完成一些目標時,會露出驕傲的笑容,尤其在面對困難的工作時更加如此。他們也在失敗時,露出羞愧的樣子。而在幼兒開始說話以後,他們也開始使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覺,並用語言解釋別人的情緒,所以三歲前的情緒發展是與他人建立關係的關鍵。
■參考資料來源:「信誼基金會第三屆0~3歲嬰幼兒發展研討會——幼兒大腦與認知發展的奧秘」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