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競爭,是手足一輩子的功課,尤其在小小孩階段,各種爭寵、退化、爭奪,都足以讓父母勞心傷神,感到育兒路上不只「養」,教導之路更加瘋狂且崩潰。

1.了解玻璃心的內容

在父母教養之虞,難免玻璃心,尤其是當你已經勞心勞力的對待孩子,卻換來孩子「媽媽都沒有陪我」、「媽媽都沒有抱我」等,媽媽都在陪(另一個小孩)」的抱怨,這些抱怨都容易引發父母的不滿、委屈和羞愧感(擔心自己不夠好)。

2.了解孩子的意圖

依據阿德勒心理學,孩子想引起關注的行為有兩種需求:「歸屬感和權力」,而滿足這兩個需求的方式,常用四種錯誤的目標來爭取:「尋求注意、爭取權力、報復、表現無能」。透過對孩子錯誤目標的理解,更能掌握孩子在問題行為背後,渴望被愛的心情。

3.從跟鄰居說,到跟孩子說

我們常常跟鄰居抱怨孩子「我跟妳說,我們家小西最近很愛說謊,我覺得他就是想要引起我的注意力,想要我罵他也要留我在身邊,可是我就是沒空。」有沒有發現,其實我們正是孩子肚子裡的蛔蟲,我們在跟別人抱怨之餘,就已經說出「孩子想表達什麼」。「媽媽有一個觀察,最近我比較會注意弟弟的安危,所以,比較沒時間跟你說話,如果是因為這樣而故意讓媽媽著急,那媽媽教你,你可以跟我說:〝媽媽,我希望你陪陪我〞。媽媽就知道了;如果〝你要求我的,我做不到〞我也會跟你解釋為什麼,讓你理解,知道嗎?」媽媽心裡有鋼鐵人也有溫柔窩。

我常常使用幾種方式,化解手足衝突。

1. 多多運用角色轉換

當我在開車時,兩歲的Emma跟我說:「媽媽,我要抱抱」。我說:「我們現在在開車,很危險,你要下車後才能抱喔!」這樣一來,不但讓孩子角色轉換一下,思考可能性,並且也透過角色轉換,輕鬆讓孩子來回應問題(答題者變成出題者)的概念,讓父母檢核和收割平日的教導,讓教養變好玩。

2.  善用同感於時時刻刻

尤其我能理解在 1.5 到 3 歲期間,孩子正值自我中心時期,還沒有建立分享的概念。此時,善用同感,去說出他的感覺,是很好的情緒同理練習。

1.讓他知道媽媽了解他的心情

2,思考一下他的想法,並也幫助他思考行為背後的意圖和心情

3.提供她其他選擇和方法,讓他選擇要怎麼面對有其他人共用玩具,也許可以選擇怎麼一起玩,或者不想一起玩,之後就是他的選擇和決定了

教與養共好的正向循環在教養的踽踽獨行之餘,我們依然可以選擇保有好玩的態度,和孩子同感的心意,我想這是在教養中,存款彼此的親子關係,並落實「身而為人,都值得理解和尊重」!

嚴選作者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摘文: (親子天下嚴選)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塗鴉是練習創造的重要過程 所有偉大的發明和經典之作,都來自一再的實驗和練習。蘇荷兒童美術館館長林千鈴指出,每個人生來都有創造力,但只有具行動力者能把它創造出來。成長中的小小孩,腦中也總是想著很多東西,但能力有限的他,只能把在腦中閃過的幾千個念頭,抓取某樣,用他知道的方法表現出來。
林千鈴館長強調:「孩子的塗鴉遊戲是一種從虛到實,從無到有,從想到做的過程。而且創造是永遠的現在進行式,不是一次就可達成的任務。」因此,她提醒爸媽,孩子畫不像、會反覆畫是因為他正在練習,唯有經過持續的演練,孩子才能慢慢消化整理,把他心中所感受的,變成大家都看得見的圖像。
塗鴉可促進感知覺統合 任教於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教授陸雅青則指出,幼兒依賴感覺和動作經驗去認知他的環境與自己的存在。塗鴉的動作發展,通常是由肩膀關節運動,慢慢進步到運用手肘、手腕及手指關節。當孩子塗鴉時,等於提供孩子練習手部的操作,再由簡而繁地增進手部和整個身體以及手和眼的協調;而塗鴉過程中的造形和色彩的刺激,也可促進孩子視知覺的成長。此外,陸雅青教授也說明,當孩子塗鴉時,必須用眼去觀察物體,將「視覺」形象轉變成「心象」,當孩子轉化的能力愈強時,感覺經驗的累積往往也會比較豐富。而多元的繪畫或塗鴉媒材,也將同步引發孩子嗅、聽、味和運動覺等感覺統合作用。所以塗鴉創作是幼兒感知外在世界的綜合形象,加上身體動作協調發展程度所呈現的一種自我的表現,一種本能的反應。

塗鴉表達需求與情緒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助理教授范睿榛提醒爸媽,對於語言能力有限,辭庫量還沒存到足以清楚表情達意的幼兒來說,這類「密碼」似的塗鴉創作,其實是他們展現內心情意感知的另類「視覺」語言。范睿榛教授指出,相對於過去整日在藍天下、草地或曠野上自由跑跳的孩子,現代孩子普遍缺乏伸展肢体的機會及多元的感知覺經驗。肢體發展及對環境的認知與繪畫有關,當孩子在牆上恣意塗鴉時,他正傳遞出身體的訊息:「我想動,我需要遊戲!」塗鴉也會洩漏出內在情緒與喜好。窗外的雷聲讓孩子嚇了一跳,孩子選擇用狂亂的筆觸和顏色記下對打雷的感受;剛學會禁止標幟圖示的女孩,不喜歡媽媽對她生氣,便畫出禁止媽媽生氣的圖示表達抗議……。給孩子紙筆或黏土,創作裡將說出各種心情故事。
塗鴉經驗影響人格形成 此外,在人格初形成的幼兒階段,父母對孩子塗鴉遊戲的態度,也將對他日後人格的養成,產生關鍵性的影響。陸雅青教授指出,父母若否定了塗鴉創作是幼兒的一種原創表現,老是以「畫得像」或「做得像」這單一標準來指導孩子,孩子可能會對自我的能力感到懷疑,覺得自己不會畫、沒創造力,可能因此產生退縮、被動、沒自信的人格特質;有些被大人糾正過的孩子怕畫錯或做錯,甚至選擇不再創作或只敢描繪別人的圖。此外,有些想塗鴉的孩子,因為曾被大人責罵不准亂畫,被壓抑衝動的經驗,讓孩子誤以為所有內在衝動都是錯誤的,因而產生罪惡感。她提醒父母,孩子若總是在壓抑的狀態,還可能造成孩子害怕與其他人建立親密關係。所以,大人可別小看塗鴉遊戲的重要性呢!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般來說,寶寶抗拒洗澡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不喜歡水流進眼睛裡或嗆到鼻子、流入耳朵;其二是姿勢不舒服,而對洗澡留下不愉快的印象。

爸媽若能在洗澡前做好準備,放鬆心情、別催促孩子,並善用輔助技巧及道具適當地引導,寶寶就能逐漸適應洗澡的過程,讓洗澡變成愉悅的親子互動時間。

輕聲安撫、做好準備再下水

在羊水中待了九個多月的寶寶,多半都是喜歡水的。因此,爸媽在幫寶寶洗頭洗澡時,只要給他充分的安全感,並在過程中多對他微笑、說話、唱歌,自然能讓寶寶喜歡上洗澡這件事。

建議爸媽,先備好衣物與沐浴用品,並調整好室溫及適當水溫(3740℃)後,再幫寶寶脫衣服;脫衣動作要輕柔,並與寶寶保持互動,可告訴他:「要洗澎澎囉!」讓寶寶有心理準備,並先在胸部、背後拍一點水,讓寶寶適應水溫,減緩身體下水時的害怕感覺,同時一邊輕聲安撫、一邊將他慢慢放進澡盆內。

幫寶寶脫衣服時,可將脫下的衣物先蓋著寶寶,洗完後趕緊將寶寶抱起、擦乾穿衣,都可減少溫度變化造成寶寶的不舒服。

邊洗邊玩:洗澡=親子互動時間

當孩子大一點,爸媽可以運用洗澡玩具或是洗澡書,讓孩子一邊洗澡、一邊玩;洗澡的過程中,親子還可以聊聊天、唱兒歌、說故事,讓洗澡時間更愉快。

此外,也可以給孩子一塊專用的小毛巾或小海綿,讓他練習自己刷身體,爸媽可同時順著清洗的部位,教孩子認識自己的身體,並學習清洗一些容易髒的位置(例如:脖子、腋窩);爸媽也可以拿起另一塊海綿,像是小車車一樣、從孩子的身上「出發」,和孩子手上的海綿玩賽車,同時不著痕跡地協助清洗。孩子會因為可以自己動手,而更喜歡洗澡。

 安全沐浴小常識

● 事先備好洗澡用品

為了減少手忙腳亂的情形,建議爸媽在洗澡前將沐浴用品準備好。寶寶要穿的衣服可先套好,洗澡要用到的沐浴乳、毛巾等,也應事先放在伸手可及的位置。

● 保持適當水溫與水深

幫寶寶洗澡時,室溫應維持在攝氏2528度,冬天可用熱水的蒸氣輔助。水溫宜控制在3740度,摸起來溫溫的就好。放洗澡水時,先放冷水、再放熱水,深度低於孩子身高的一半;大孩子坐進澡盆時,水深也別高過腰部。在未關上水龍頭前,水溫與水深都還在變化中,千萬別將寶寶放進澡盆。

● 不留孩子單獨在浴室

如果有突發狀況,爸媽必須臨時離開浴室,絕不能讓孩子獨自留在浴室玩水或獨坐澡盆中等候,請用浴巾包裹住他抱出浴室。

● 勿站立浴盆中、避免碰觸水龍頭

洗澡時,讓孩子坐在浴盆裡、而非站著,以避免滑倒受到驚嚇或受傷。別讓孩子碰撞到水龍頭,以免受傷或誤開熱水;爸媽可在熱水的水龍頭處蓋上濕冷毛巾,以防孩子觸摸而燙傷。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日破百例的本土確診病例,病毒可能就在你我身邊,雖然大家都知道要勤洗手、戴口罩,但家中有老有少的情況下,如何返家後避免把病菌也帶回家?

根據外國研究,新冠病毒可能沾染在不同物質表面,包括衛生紙、衣服、鞋子、紙鈔、甚至是口罩上,每個人身上何時何處會沾染上病毒都不知道,因此建議進家門前要做到6步驟,杜絕病毒跟進門:

步驟1、外出鞋子脫於門外

落實外出鞋脫在門外,放置在門口通風,不要踩進家中,到家請換上室內拖鞋,預防所到之處都是病菌。

步驟2、用肥皂洗手20秒

回到家就用肥皂洗手,可以防止將手部細菌病毒帶回家,有科學實證,在流動的水下洗手15~30秒,才能洗掉手上大多數的病菌,記得搭配「內外夾弓大立腕」的洗手方式喔~

步驟3、反脫衣物丟去洗

外出衣物是最多病菌附著的地方,建議衣服反脫、讓外層那面被包覆,接著丟進洗衣籃或洗衣機中,盡快清洗。

步驟4、脫口罩反摺丟棄

先脫衣服再脫口罩,是怕衣服上的病毒在脫衣服的過程中沾到口鼻。記得口罩丟棄的正確方式,先提口罩兩側的耳掛繩,將有顏色那面向內反摺,再丟棄至垃圾桶。

步驟5、酒精消毒

回家後舉凡手可能接觸到的門把、電燈開關、鑰匙、悠遊卡、隨身物品等,都可能殘留病菌,最好門口放置一罐酒精,隨手將這些物品清潔消毒。

 

步驟6、再次洗手、並洗臉洗澡

完成上述步驟後,建議再次洗手、洗臉,最好能一併洗澡洗頭徹底消除身上的病菌。

防疫關頭,多一層防護、就多一層保障,回家後務必落實清潔6步驟,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人,讓我們一起挺過這波難關! 摘文: 天才領袖團隊 (王宏哲)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子在家裡時一刻也停不住,整天蹦蹦跳跳,前天被地上的玩具絆倒,額頭撞到磁磚上,縫針後留下一條疤痕。請問:該如何在家中為孩子規畫一個安全的遊戲區呢?

 

在各式流行玩具充斥的情況下,每個家庭幾乎都會出現玩具氾濫的問題,當玩具的放置與使用方式被忽略時,玩具也會成為意外發生的主因。被玩具絆倒跌傷、吞食玩具零件出現梗塞、玩具繩線過長有勒頸危險,這些都是可能出現的危機。
 

安全遊戲區的3大條件
若要給孩子一個安全的遊戲區,需從環境安排、玩具挑選與玩具使用三個角度來考量:
 

1. 安排遊戲區的最佳空間
在家中應該為孩子選擇一個獨立的角落,放置玩具與圖書,成為孩子專屬的空間。而遊戲區的地板材質最好是使用軟性材質(木板),或鋪上地毯、軟墊。除了符合孩子拿取高度的矮書櫃與玩具箱外,應盡量將其他家具移開;尤其兩歲之前,四周牆壁都需要有保護的措施。為了安全起見,家有零到三歲兒的家庭,遊戲區的所在地,也需要在父母的視線範圍之內。
 

2. 安全玩具的挑選
若要將玩具的危險降至最低,選購玩具時就不能太馬虎。除了一定要購買ST安全標誌的玩具外,三歲以下孩子的玩具更要謹慎挑選。一般來說,當玩具的附件直徑小於3.17公分,長度小於5.17公分時,都被列入危險玩具;有繩線的玩具其繩長則需要短於30公分;而玩具的縫隙也容易造成夾傷問題,其縫隙應小於0.5公分,或是大於1.2公分。
 

3. 玩具的使用原則
教孩子如何正確使用玩具,才是最關鍵的作法。例如:從小教導孩子做玩具分類(讓每一個玩具都有一個固定的放置位置),要求孩子確實做到玩好歸位的動作(玩具玩完之後,一定歸到原處),並制止錯誤的使用方式(如咬玩具、用力敲擊玩具)。此外,為減少玩具過多造成收拾不易,父母可以幫孩子做換季的動作,將玩具進行適度的收藏與輪替,這樣也能讓玩具永保新鮮感。
 

以上問題由信誼好好育兒-信誼教養諮詢小組回覆)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發現,父母在孩子遊戲時扮演的角色會影響孩子遊戲的投入度和層次。哪種「陪玩」可以玩得皆大歡喜,孩子更能玩出大能力?我發現父母陪孩子玩的狀況大致有以下幾類︰

第一類:比孩子還興奮

這類父母到了親子館比孩子還興奮,一直拿各種玩具給孩子,這個很好玩,那個也很不錯,孩子面前很快的堆了一堆玩具,然後父母就一直鼓勵孩子嘗試各種玩具。結果,當玩具很多的時候,孩子表現出來的不是針對一個玩具玩得很投入,而是一直變換玩具,一整個早上,孩子看起來好像玩了很多,但事實上他們並沒能好好的玩任何一個玩具,反而出現不斷被其他玩具吸引而分心的狀況。

第二類:完全不管孩子

有些父母任由孩子隨便東摸摸西看看,自己則和隔壁的其他家長聊天或自顧自的滑手機。有時孩子會把他玩的東西或搭建的積木給父母看,或是拿著他假裝煮的菜要來給爸爸媽媽吃,但由於父母不太在意或態度敷衍,孩子很快就意識到父母對他正在玩的東西並不感興趣,隨便玩玩之後,過不久就吵著要回家,然後父母就會勸孩子再去玩一下,變成孩子不想玩父母卻想留下來的特別景況。

第三類:和孩子有互動

他們會讓孩子先到處看看,如果孩子對某樣玩具或遊具感興趣,他們就鼓勵孩子去玩,孩子玩的過程父母會扮演類似較有能力的玩伴的角色,一方面和孩子玩,一方面提供一些示範和指導。這類的孩子通常玩最久,常常到要休館了才依依不捨的離開,特別的是,可以看到這類孩子玩的玩具種類並不多,反而會在特定的玩具上玩得較深入,搭建出還滿複雜的軌道組或令人頗注目的大型積木作品。

第四類:過度投入到幾近干擾

我不知這些父母是不是把孩子在玩玩具這件事,當做非常重要偉大的學習機會,他們在孩子玩的時候,不停的進行教導,例如孩子在廚具區拿起一個塑膠蘋果,父母立刻就說「蘋果,apple!」;或是當孩子在排拼圖的時候,父母就很認真要孩子先把有邊的找出來,並不斷解說要怎麼做才會拼得更快更好;還有的父母孩子邊堆積木,就要孩子邊數數,甚至要孩子觀察積木堆疊的空間特性,坐在他們旁邊,常讓我有在上課的錯覺。最令我訝異的是,這類很努力父母的孩子反而常常是主動性最差的,孩子很依賴父母,甚至玩一玩就「讓給父母玩」,更令人驚訝的是,很多父母還真的幫孩子拼完剩下的拼圖,或幫孩子把積木堆成孩子想要的模樣。研究發現,父母在孩子遊戲時扮演的角色會影響孩子遊戲的投入度和層次,並認為父母在遊戲中的適度介入和指導,有助孩子在遊戲中提升語言和認知能力。我在實際觀察父母和孩子的遊戲互動後覺得,父母在孩子遊戲時的投入真的是過猶不及,都不理會孩子當然不太好,但過度干預也不是好事,適度的支持與適當的放手,才能讓孩子有空間去探索也能得到適時的指導,這才是比較理想的定位。你是哪種父母?陪孩子玩的時候,不妨觀察一下自己的類型和孩子的反應,並想想怎麼修正會比較好哦!

嚴選作者 周育如; 摘文: (親子天下嚴選)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會自我控制,不簡單
當孩子需要控制的面向不同,當進入記憶區卻提取不到任何可用的資訊時,這就表示孩子得另外學習新能力,才能完成新的控制目標。

通常有兩個應變作法:
1. 透過不斷地探索新奇的環境,從中累積新經驗,歸納出自我控制的原則
2. 借用過去類似情境中,看來有效的自我控制策略模組,以減少摸索的時間。
不論以上哪一種作法,都必須讓孩子透過不斷地探索、嘗試,才可能從屢次的失敗中找到自我控制的原則,或累積足夠的控制模組供隨時提取使用,幼兒的自控力才能漸漸提升。
影響孩子自我控制的5個因素
因素1:教養者的示範與引導作用
在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的兒童道德發展理論中,把孩子發展自律分為3個階段:
●無律期(0-3歲)
此階段的幼兒以自我為中心,不知是非善惡,常為所欲為(如:想哭就哭),必須藉著與他人和環境互動,才能發展出顧及他人及環境的行為。
●他律期(3-8歲)
此階段的幼兒道德觀尚未發展完成,需要他人約束,才能表現出合宜的行為。常以權威者的決定作為是非準繩,不見得能判斷某行為是否正確,但從經驗中知道做某些事會被責罰,很喜歡向爸媽或老師「告狀」。
自律期(8歲以上)
開始能自我約束,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能擴大考量他人的需求。從孩子的道德發展歷程可發現,幼兒從無律、他律到自律各階段,「他人」和「環境」因素其實是幫助幼兒成功過渡到自律期的關鍵。比如在他律期,只相信權威的孩子會很注意爸媽或老師的言行,如果身邊的大人言行不一,反覆無常,孩子便會混亂,因此無法順利過渡到自律期。
因素2:良好的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愈親密,孩子愈可能真心接受與執行爸媽提出的指令,也愈可能形成自控的能力。通常在孩子6個月~12個月左右,隨著語言、記憶和大小肌肉等能力迅速發展,幼兒開始理解並記住大人的指令,爸媽會對寶寶提出要求或拒絕他的某些行為時,親子間的控制關係便展開了,而「順從行為」可說是幼兒早期所表現出來的自我控制力。
因素3:大腦的良心發展狀態
大腦中雖然沒有一個自控力的專門區,但卻有相關區塊。它是位於腦前端三分之一處的「前額葉皮質系統」,它掌管「認知」、「重要決策」與部分「情緒」,可協助人們專注、管理情緒衝動、擬定事前計劃、考慮後果、做成決策,所以又被稱做「大腦的良心」。
因素4:幼兒的天生氣質
從研究中可發現,幼兒早期的氣質特點和他將來的心理與行為有密切關係,不同氣質的孩子能預測他們如何與人互動,也能預測他們的自我控制力。

根據國內學者的研究發現,在九種天生氣質內,與自控力最有關的有兩種:
1. 堅持度:堅持度較強的幼兒,通常也會有較強的自控力,當他在學習新技能或完成工作時,比較不容易輕言放棄。
2. 適應性:適應性高的孩子,一方面較靈活,可以不斷地調整自己去符合規定,另一方面,也比較能適應各種變化。
因素5:同齡幼兒的性別
很多大人常覺得很納悶,明明是同年紀的孩子,但女生為何就是比男生聽話、守規矩?
黃世琤老師指出,從研究中可發現,女生從骨骼結構到大腦的結構上,都比男生早成熟2年左右,所以一般而言,心智年齡較成熟的女生,自我控制力也會較男生成熟。當大人以同樣方式指導或要求同齡的女生和男生時,女生會比較快吸收,也比較能夠確實執行。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情緒」是個人面對內外刺激所產生的身心主觀反應和行為。根據情緒發展相關研究顯示,決定幼兒情緒穩定發展的「敏感期」就是落在生命的前三年。因此,營造和諧的家庭關係,給孩子充足互動與溫暖回應,再加上父母本身合宜的情緒調節示範,將能使得孩子的情緒發展更健康。

小寶寶是情緒表達專家~3歲前的情緒發展

寶寶出生後,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就表現出喜悅、舒適、煩躁或感興趣等多樣的情緒反應。對於寶寶竟能有這麼多樣的表情和討喜的模樣,爸媽真覺得驕傲極了…

文/黃世琤|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基本的核心情緒(包括:快樂、生氣、害怕、悲傷、感興趣、厭惡等)因為很早就出現,且具有文化普遍性,因此許多學者認為這些情緒是演化的產物,和生存密切相關,有助於亟需照顧的小寶寶「告訴」爸爸媽媽他的狀況和需要。

寶寶與大人的情緒會互相影響

在出生後的前三個月,嬰兒會在將睡未睡時露出微笑,這種笑容稱為內發性或是反射性微笑,他們也可能在不舒適的時候露出煩躁的樣子。漸漸地內發性微笑和嬰兒的煩躁持續降低,而逐漸增加清醒時對另一個人露出社會性的笑容,而這樣的笑容使嬰兒和他人間的交流增加,也代表對他人有所記憶,並開始對重複性的環境產生覺察與預期。

生氣,是為了表現自我

一歲以後,幼兒漸漸能控制自己的行動,也漸漸更加獨立。幼兒已經能預期物體運作方式,並且有意地使一些事件發生,因此許多學者將此描述為「自主性自我」的開始。

十八至二十四個月間,這時因為幼兒剛開始有目標的概念,也對自己的身體有一些控制力,他們可能經常遇到挫折,也就常出現生氣的情緒,所以許多人稱這個時期的幼兒處於「令人頭痛的兩歲」。這樣的情形可能延續至三歲以後,直到幼兒對自己的身體以及事物有更佳的掌握為止。

開始覺察自我與他人的情緒

大約在快滿兩歲前,幼兒開始表現出驕傲、羞愧、不好意思、罪惡感等情緒。這些情緒被稱為是社會性或自我覺察性的情緒,反應幼兒已經有自我的感覺和想法,並且也對別人對自己的反應有所覺察。

自我揭露性的情緒表達

大約從一歲半起,幼兒對於不好意思的情境,露出臉紅、眼睛下垂、把臉藏起來等反應。這些反應對於和周圍的人建立親密關係是很重要的,因為這些情緒表現出很強的自我揭露性。到三歲時,幼兒對精熟技巧或是成功完成一些目標時,會露出驕傲的笑容,尤其在面對困難的工作時更加如此。他們也在失敗時,露出羞愧的樣子。而在幼兒開始說話以後,他們也開始使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覺,並用語言解釋別人的情緒,所以三歲前的情緒發展是與他人建立關係的關鍵。

 

■參考資料來源:「信誼基金會第三屆0~3歲嬰幼兒發展研討會——幼兒大腦與認知發展的奧秘」

※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雜誌》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人犯錯時,確實需要被糾正、被提醒,才會改過與修正。但是,請不要忘記,人與人之間彼此的「尊重」。最近社會的氛圍中,「禮貌」變得像是一件迂腐的事情,反而要像「酷吏」一般才是王道⋯⋯,但是在帶孩子也是如此嗎?

「責備」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侮辱人

當在責備孩子時,請不要忘記我們的初衷,是要幫助孩子變得更好,而不是打擊孩子的自尊。「責備」不是比賽看誰講話比較難聽,也不是比較刻薄,而是要讓孩子願意改過、變得更好。真得將孩子所有的缺點都數落一次,像是九品芝麻官一樣,罵到孩子完全的都抬不起頭來,事情就可以解決了嗎?

「責備」是為了解決問題,一定要具體,並且給予孩子一個明確的方向。不然,那絕對不是「責備」而是「罵人」。就算是你罵完了,那又如何?孩子真得會願意傾聽,而改變嗎?我想不關起耳朵充耳不聞,大概孩子才是有問題。

「相罵沒好話」而且常常很傷人,更何況對象是一個孩子呢?帶著罵人的口氣,對著孩子說教時,孩子如果完全不理會,傷到的會是罵人的你;但如果孩子真正聽進去了,傷到的卻會是孩子的心。孩子真得有那麼的「不堪」嗎?真得那麼的「壞」嗎?還是你一時的氣話呢?

不論孩子究竟是「聽進去」或「沒聽進去」,結果都不好,那我們就應該思考,是否應該要改變自己的方式呢?這與「管教」孩子並不違背,孩子畢竟是孩子,需要爸爸媽媽的引導,而不是一切都順著孩子。只是,請記得不要在「盛怒」的情況下處罰孩子,那往往只是「單方面」的發洩情緒,而不是在協助孩子。 

請記得「責備」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問題。我們的目標是:「讓孩子避免再次犯錯」,所以除了責備之外,更要讓孩子清楚知道:「應該要做什麼」。其實,那常常被遺忘的事情,那才是孩子會改變的關鍵,而不是你罵得難不難聽。至於年紀較小的小小孩子,難免會聽得似懂非懂時,請帶著他的小手小腳做一遍「正確示範」,往往比你說一千遍「不可以」來的有效多了。

孩子是我們心中的寶貝,需要的是你的引導。請收起你在工作職場的習慣,不要「全身帶刺」的來教導孩子,結果孩子還沒學會之前,就被戳的滿身是傷。

奇威專注力教育中心執行長:廖笙光   摘文: (親子天下嚴選)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培養孩子獨立,要先想想孩子多大年紀、能不能聽得懂你的教誨、具備了哪些基本能力。放手讓孩子單飛之前,爸媽必須先確定孩子能飛。          文╱洪蘭  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最近連續發生幼兒從高樓墜下死亡的事件,起因都是大人不在家,孩子睡醒後,驚慌找人,不小心掉下去的。
被拋棄的恐懼,勝過危險警告
很多人看到孩子熟睡,不忍心叫醒帶著一起出門,心想:反正一會兒就回來了,就把孩子留在家中,以為把大門反鎖,他跑不出門,不會有事,結果孩子醒來,大聲呼喚而沒有人回答時,在一剎那之間,他是極端恐懼的,他以為被大人拋棄了,因此他會全家搜尋,找不到人時,他一定會不管父母過去的警告,跑出陽台、開窗探頭……,悲劇就發生了。所以父母不管有多快會回來,都不可把孩子單獨一個人留在家裡,因為他心中被拋棄的恐懼比父母所告誡危險行為的恐懼還更大。人不可低估機率,墨菲定律(Munpheys' law: anything that can go wrong, will go wrong)是屢試不爽的,「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對父母來說,這「萬一」的代價太大了,絕對不可以賭一下。
父母及時回應,孩子才有安全感
很多人抱怨說他不知該怎麼帶孩子,每個長輩給的建議都不同。每個孩子個性不同,只要把握住教養的原則,依情境變通,就不必擔心。例如:有位媽媽說,她剛會走路的孩子去試著爬樓梯,才爬三階便嗚嗚地叫了起來,因為他發現自己爬高了,心中害怕,又不知該如何倒退回來,便很自然地叫媽媽來幫忙。這位媽媽衡量了一下情況,便走過去,想去抱他下來。想不到,孩子一見母親來了,就在身後,便放膽繼續往上爬,一直爬到了二樓頂,站起來,高興的手舞足蹈,好像攻下了百岳,這位媽媽說很高興她作了對的選擇。
孩子需要安全感,常看到孩子全神貫注地在玩一個新玩具,但是嘴裡會三不五時的叫一聲:「媽!」只要母親應一聲:「幹什麼?」他甚至連頭都沒有抬,就繼續玩。                                 放手之前,要確定孩子有能力向前                                                          訓練孩子獨立,不是把他丟進社會看他能不能生存,沒有準備好就逼孩子上陣,是孔子說的「不教而殺謂之虐」。要訓練孩子獨立先要看孩子多大,他瞭解你說話的意思,能聽得懂教誨嗎?要放手讓孩子單飛之前,父母先要確定孩子能飛,不然豈不摔死孩子?
這位媽媽說,如果那天對孩子的求助相應不理,任他害怕地哭喊,以後孩子可能再也不敢爬樓梯,而且對父母會不信任。這一點其實是最大的代價。最近網路有個新名詞「BJ4」——不解釋,為什麼孩子會叫不應、不回答、不解釋呢?因為反正我講你也不懂,你只會批評、潑冷水,我就省點力氣,不講了。孩子對父母的不信任是青春期叛逆的開始。
對父母信任,孩子才會勇於挑戰                                                           我們希望孩子學習,卻常常使他對學習恐懼(例如:少一分,打一下),這豈不是與我們的目標背道而馳嗎?父母是孩子最信任的人,父母給的東西孩子會毫不猶疑地吃下去,這種信任是宇宙最美好的感覺,千萬不要因為別人似是而非的話破壞了孩子對你的信任。  

本文出自《情緒和品格》(信誼)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