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競爭,是手足一輩子的功課,尤其在小小孩階段,各種爭寵、退化、爭奪,都足以讓父母勞心傷神,感到育兒路上不只「養」,教導之路更加瘋狂且崩潰。
1.了解玻璃心的內容
在父母教養之虞,難免玻璃心,尤其是當你已經勞心勞力的對待孩子,卻換來孩子「媽媽都沒有陪我」、「媽媽都沒有抱我」等,媽媽都在陪(另一個小孩)」的抱怨,這些抱怨都容易引發父母的不滿、委屈和羞愧感(擔心自己不夠好)。
2.了解孩子的意圖
依據阿德勒心理學,孩子想引起關注的行為有兩種需求:「歸屬感和權力」,而滿足這兩個需求的方式,常用四種錯誤的目標來爭取:「尋求注意、爭取權力、報復、表現無能」。透過對孩子錯誤目標的理解,更能掌握孩子在問題行為背後,渴望被愛的心情。
3.從跟鄰居說,到跟孩子說
我們常常跟鄰居抱怨孩子「我跟妳說,我們家小西最近很愛說謊,我覺得他就是想要引起我的注意力,想要我罵他也要留我在身邊,可是我就是沒空。」有沒有發現,其實我們正是孩子肚子裡的蛔蟲,我們在跟別人抱怨之餘,就已經說出「孩子想表達什麼」。「媽媽有一個觀察,最近我比較會注意弟弟的安危,所以,比較沒時間跟你說話,如果是因為這樣而故意讓媽媽著急,那媽媽教你,你可以跟我說:〝媽媽,我希望你陪陪我〞。媽媽就知道了;如果〝你要求我的,我做不到〞我也會跟你解釋為什麼,讓你理解,知道嗎?」媽媽心裡有鋼鐵人也有溫柔窩。
我常常使用幾種方式,化解手足衝突。
1. 多多運用角色轉換
當我在開車時,兩歲的Emma跟我說:「媽媽,我要抱抱」。我說:「我們現在在開車,很危險,你要下車後才能抱喔!」這樣一來,不但讓孩子角色轉換一下,思考可能性,並且也透過角色轉換,輕鬆讓孩子來回應問題(答題者變成出題者)的概念,讓父母檢核和收割平日的教導,讓教養變好玩。
2. 善用同感於時時刻刻
尤其我能理解在 1.5 到 3 歲期間,孩子正值自我中心時期,還沒有建立分享的概念。此時,善用同感,去說出他的感覺,是很好的情緒同理練習。
1.讓他知道媽媽了解他的心情
2,思考一下他的想法,並也幫助他思考行為背後的意圖和心情
3.提供她其他選擇和方法,讓他選擇要怎麼面對有其他人共用玩具,也許可以選擇怎麼一起玩,或者不想一起玩,之後就是他的選擇和決定了
教與養共好的正向循環在教養的踽踽獨行之餘,我們依然可以選擇保有好玩的態度,和孩子同感的心意,我想這是在教養中,存款彼此的親子關係,並落實「身而為人,都值得理解和尊重」!
嚴選作者 -黃之盈諮商心理師;摘文: (親子天下嚴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