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冬季,冷空氣刺激使得鼻黏膜血液循環增加以提高進入的空氣溫度,鼻黏膜因而充血腫脹,造成鼻腔變小,也難怪天冷時鼻塞問題最易出現;再加上先天上呼吸道管腔較窄,鼻翼較塌扁以及鼻孔較小等因素,鼻腔內若有分泌物就很容易阻塞,因此產生較粗的呼吸聲。
是過敏還是感冒?
感冒
除了有鼻子症狀之外,鼻涕多為白或黃色、較濃稠的鼻分泌物,其他症狀會逐步出現,例如喉嚨痛、咳嗽,嚴重的還會發燒、頭痛、全身酸痛,甚至噁心、腹瀉;感冒病程除發病漸起外,消失也慢,一般約7~10天。
過敏性鼻炎
症狀則是同時出現,但發作時間也較短,包括連續性打噴嚏、流鼻水及鼻塞等三大症狀,鼻分泌物多呈現清澈、稀而水性,鼻子、眼睛、喉嚨常有搔癢感,常喜揉眼睛、揉鼻子及清喉嚨,如已經是過敏反覆發生時間較長,也可能出現嗅覺不良、睡眠不良導致食慾減退,學習效果低落等影響。
感冒時如何照護小孩鼻腔?
鼻腔自我保健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減少感冒的機會,平時要注意防止孩子經由飛沫以及接觸傳染兩個途徑得到感冒,就可以避免鼻腔發炎與分泌物的情形。若是已經感冒之後,雖然經過治療後症狀會逐漸緩解,但是鼻涕倒流、痰聲變多或鼻塞仍會困擾,因此鼻腔分泌物仍需要仔細清除乾淨,以免呼吸痰音持續產生。
鼻腔分泌物的處理方式
可以進一步分為:(1)鼻腔前端分泌物:可用棉花棒沾水挑出;(2)鼻腔後方分泌物:不易挑出,請勿使用棉花棒或者吸鼻器,否則反而可能造成黏膜傷害,建議使用蒸氣噴霧器給予蒸氣治療吸入,每次要深呼吸20分鐘左右,就可達到軟化潮濕鼻分泌物的效果。在蒸氣治療過程中,也可以每隔一小時給予鼻腔水霧噴劑(不含藥物),以更進一步軟化鼻腔分泌物。至於古老作法以毛巾熱敷、熱水杯吸蒸氣,都不會有真正效果。
鼻腔黏膜發炎腫脹的處理原則
● 注意不要讓孩子出入溫差過大的地方。
● 避免油煙、二手菸以及混濁的髒空氣。
● 睡覺時可採側睡姿勢,以避免仰躺時易於塞住鼻腔後端最窄處。
● 使用適當的治療鼻炎藥物,包括抗組織胺、化痰以及消炎用藥物。由於黏膜的感染發
※ 作者;周怡宏 資深兒科醫師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2歲刷牙心法:讓孩子習慣刷牙時間

當孩子冒出第一顆牙時,就該使用「牙刷」了。此時,紗布巾的清潔已經無法徹底清潔口腔。0~2歲的孩子,對於父母的言語指令是模糊的(少數發育快的能稍微明白)。此階段的孩子,建議「盡早」讓孩子培養「固定時間刷牙」的習慣。不管是飯後或睡前,讓他的生理時鐘能明白刷牙這檔事,而大腦也能提早記憶「牙刷」的樣子。

這個時期,談不上是「教刷牙」,反倒是讓孩子習慣「刷牙時間」與「牙刷」的存在。孩子若有模仿行為,反而是好的。

0-2歲刷牙小撇步

此階段的孩子,需要以半強迫的方式進行,大多成功的案例,是讓孩子躺在地上或爸媽的腿上 (以父母的視角,孩子是倒掛過來的),俗稱十字固定法,如此幫孩子清潔口腔。

3-4歲刷牙心法:孩子刷完後大人需要再刷一遍

此年齡的孩子,開始「意見很多」。一下這個「要」,一下那個「不要」。有時也會搶奪父母的牙刷,或者跟父母爭辯等等。

這個時期,會建議適度讓孩子「拿牙刷探索自己的口腔」,當然,父母們必須得認知—這樣的潔牙絕對不可能「刷乾淨」,這只是滿足孩子的感官統合、情感需求而已。在孩子玩完牙刷後,仍需要讓孩子「躺下來被爸媽刷牙一遍」。此時的小孩口腔,牙齒變多了,牙與牙之間產生「牙縫」,所以「牙線清潔」是需要的,由父母來幫孩子執行。

此年齡的孩子,在國內的蛀牙比率偏高,潔牙務必留意。

第一,牙菌斑其實是白的,刷牙就是為了要清除牙菌斑。第二,牙菌斑需要牙刷反覆的摩擦數秒,才能確實被刷掉,這也是為何刷牙需要時間,並非瞬間的事。

結語

孩子的刷牙學習歷程,跟他其他的生活技能一樣(跑步、寫字、騎腳踏車…)都是需要一段時間的演進,無法瞬間就體會,所以父母需要有耐心。

 

*本文出自【兒童牙醫侯侯醫師】。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給孩子肯定的5大基本原則

要將讚美給得恰到好處,確實不容易。最重要的是,當在讚美孩子時,需要以孩子聽得懂的語言,直接針對孩子的行為明確具體的給予正面評價,幫助孩子明白,哪些行為是會被肯定的,進而鞏固這些好行為。以下提供幾個重點參考:

 

1.單純且正面的肯定:直接對孩子的行為給予明確的正面評價,而不帶有其他負面的意涵或期待,以避免傳遞模糊的訊息。家長有時會說:「你把東西收好了,很好。但如果剛才你早一點收拾,不是更好嗎?」或「這次真的很好,下次可以更好!」其實只要第一句話就夠了,第二句話只是造成反效果。

 

2.避免與他人比較:爸媽有時會不自覺的拿孩子與其他人比較,好比說:「你比你姊姊厲害欸,都不會粗心!」這樣不但會讓孩子感受不到被肯定,甚至會有不被理解的感覺,甚至增添壓力。好的讚美方式需要聚焦於孩子個人的進步和成就,像是:「你這次比之前更細心了,有進步耶!」
 

3.明確具體的肯定方式:「你好棒喔!乖寶寶」這樣的表達過於籠統,沒有具體描述孩子的行為。建議父母可以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具體描述,例如:「你看完書有記得放回書櫃,而且有放對位置,放得很整齊,很棒!」這樣,對於孩子的行為進行了明確的描述,能幫助他更清楚知道自己做得好,加強他們對正確行為的理解和執行。
 

4.重視過程而非結果:強調孩子在達成目標時所付出的努力,而不僅僅是結果本身。例如:「這次國語考試,你寫完考卷後有記得檢查,所以沒有像上次一樣粗心寫錯,該會寫的都有得分,真棒!」這樣的讚美,比起只強調結果的「你這次國語考90分,真棒」更能指出孩子努力的過程,激發他的內在動機,樂意表現好的行為,而不只是追求物質獎勵或他人認可。

 

5.立即給予正向反饋:當你看到孩子做了你喜歡的事情,或者發現他進步了,要馬上給予鼓勵。即時的回饋能夠幫助孩子明白,他的行為和後續得到的回應是相關的,自己的哪些好行為會得到肯定。如果隔了一段時間才告訴孩子,他可能已經忘記了,就不容易達到回饋的效果。   

文/陳曦心理師(關渡醫院身心科臨床心理師)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原因會造成「功能性便秘」?
95%左右的小朋友都屬於功能性便秘,意思就是非病理性原因,只是排便不順暢,常見原因包括以下四種:

1 剛接觸副食品:4∼6個月的孩子開始嘗試吃副食品,此時奶量降低,可能會導致水、油脂攝取不足,發生便秘。

2 偏食、挑食:若只吃某幾吃食物,從飲食中攝取的水分、纖維質不足,就容易引起便秘。

3 大小便訓練造成的心理壓力:訓練大小便對孩子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生理挑戰,加上若訓練過程不順利,每次排便都會疼痛,就可能會因為心理壓力而抗拒排便。

4 生活作息調整或變化:作息調整或剛去幼兒園上學時,孩子心理狀態與生理時鐘尚未適應,不習慣在學校上廁所而忍耐不排便,就可能出現便秘情形。

什麼原因會造成「器質性便秘」?
器質性便秘則與疾病有關,常見相關疾病包括:巨結腸症、結腸過長、腸阻塞等,若是發現寶寶有異狀,或已經改善飲食、適應作息等,排除功能性便秘的原因,卻好一陣子仍未見改善,就應盡快就醫,找出便秘的真正原因。

如何無壓訓練孩子固定排便時間?
訓練把孩子排便的時間固定下來,是預防小兒便秘很重要的一件事。建議把時間設定在「用餐完畢後的半小時至1小時」之間,因為這段時間食物進到胃裡,腸胃就會開始蠕動、刺激腸道,就可以準備排便了。

爸媽可以趁著這個生理反應的時間,帶著孩子坐在馬桶上「嘗試」上廁所,每次大約5至10分鐘即可。若是有成功大便就可以給予他鼓勵,若是沒有也不必強求,避免孩子因為害怕、心理壓力大,反而不敢上廁所。

 

 

 

※ 作者; 巫漢盟醫師(禾馨醫療體系小兒科主治醫師)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勇敢和自信、決心、毅力密不可分
在探討勇敢時,很難將它與自信、決心和毅力分開,勇敢跟這些能力是相輔相成的。當面對挑戰,個人要承擔風險時或許會感到恐懼,但無論如何又一定要去做,這時就必需鼓起勇氣。

 

 

4個策略,培養孩子成為有勇氣的人


策略1.以正向心態去擁抱失敗
教導孩子放手一搏,但不要只專注在結果。當事情是按照原先的計畫進行時,我們會覺得一切順利和充滿成就感;如果出現差錯,別慌張,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是生活的一部分。這樣的正向成長心態能幫助孩子有更強大的心智,不管事情順利與否,他都會有勇氣面對,有能力處理。

策略2.具體肯定孩子的勇敢表現
當孩子做了勇敢的事情時,即使只是朝著正確方向邁出一小步,也要讓孩子知道你看到了他的新行為及努力。例如:我看到你今天跟班上的同學分享週末的趣事,你講得真好。幫助他看到自己已經克服害羞,施展勇氣站在全班面前好好的說話。父母的肯定,可以鼓勵他更進一步的挑戰自己。

策略3.鼓勵孩子融入團體建立友誼
鼓勵孩子交朋友。有的孩子在剛入學或進入新環境時,比較害羞,在建立新的友誼時放不開。父母可以提供一些建議或製造孩子與同伴相處的機會,讓他能練習與別人好好的相處、一起玩耍與學習。這也是增強勇氣很好的機會。

策略4.從故事或自身經驗提供榜樣
透過閱讀勇敢人物或歷史人物事蹟,讓孩子經由他人的故事,了解如何克服恐懼和承擔風險,激發勇氣。同時,父母是孩子很好的榜樣,跟孩子分享自己的經驗,例如:如何學會游泳不再怕水,並與孩子一起慶祝學習成果。

 

 

 

 

 

 

※ 作者; 林欣慧 美國休士頓大學維多利亞校區 人類發展與教育學院教授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歲寶寶自己吃飯總會吃得滿臉都食物,弄得全身髒兮兮,但這是孩子學會自己吃飯的必經過程,提醒家長不要因為怕髒、怕麻煩,寧願自己餵小孩,也不想放手讓孩子自己嘗試,這很可能會造成孩子失去練習與成長的機會。

 

用手吃飯增樂趣,防挑食

然而,孩子對「拿湯匙」、「用叉子」將食物送到嘴巴,這一連串的動作並不熟悉,且試幾次失敗後難免會有挫折感,可能就會直接用手抓來吃。此時家長也別貿然阻止,不適當地制止會使寶寶對食物失去興趣,可能引發一些負面反應,例如:挑食、不愛吃飯、用餐時不專心等。寶寶對食物感興趣的程度大多取決於他接觸食物的頻率,而非接觸的食物種類,應該讓寶寶和食物反覆地進行接觸,才能讓他對這種食物越來越熟悉,越來越有好感,養成不挑食的好習慣。

專家表示,寶寶用手抓食物送入口中這個動作,對成長發育很重要,因為寶寶喜歡自己動手,而用手吃飯能帶給他愉悅感,不僅能促進食慾,還能增加手指靈活度,這也有助於他未來更勇於嘗試新事物。

 

這些食物,寶寶8個月就可嘗試

加拿大兒科學會鼓勵父母在寶寶89個月時,就可引入手指食物,讓寶寶自己動手吃,食物盡量以簡單為主,且要注意吹涼了再讓寶寶吃,以免燙傷。以下分享幾種食材給爸媽參考:

1.全穀雜糧:麵條、米餅、麥片、全麥麵包、吐司、南瓜、地瓜、馬鈴薯

寶寶89個月就可以嘗試較軟的固體食物,主食可以選擇麵條、米餅、麥片、全麥麵包或切成條狀的吐司等。

2.水果:香蕉、桃子、西瓜、芒果、哈密瓜

色彩豐富的水果很能刺激寶寶的味蕾,可以準備去皮、切成小塊的水果,如:香蕉、桃子、西瓜、芒果、哈密瓜等,不過有些媽媽會將水果先蒸過再餵寶寶,建議不用這麼做,因為蒸的過程中,可能也會使部分營養素流失。

此外,提醒父母,若要給寶寶吃葡萄、櫻桃這種小巧圓形的水果,應先去籽,並切成四分之一,以防窒息。

如果想購買水果罐頭給寶寶吃,但由於裡面添加較多的糖,且直接用手拿比較滑,所以建議把裡面的水果用白開水清洗一下,擦乾後再讓寶寶拿會比較好掌握。

3.蔬菜:花椰菜、紅蘿蔔、菠菜、甜椒、小黃瓜

對於剛從泥狀轉為固體食物,且沒什麼牙齒的寶寶,經過蒸熟後的蔬菜會變得較軟嫩,很適合寶寶拿著吃,例如:花椰菜、紅蘿蔔、菠菜、甜椒、小黃瓜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4.蛋白質:豆腐、雞肉絲、碎牛肉、熟雞蛋

寶寶到了這個階段,必須攝取足夠的蛋白質,剛開始可以先讓寶寶嘗試煮熟的豆腐、雞肉絲、碎牛肉等,此外,也可以讓寶寶嘗試熟雞蛋,先從蛋黃嘗試,確定不會過敏後再試試看蛋白。

 

※ 作者; 周品攸(嬰兒與母親)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具備自制力是一個人在生活、學習、人際關係上取得優勢的基本條件。從小讓孩子立下作息規矩、建立好習慣,進而內化成自制力,孩子就能朝著自主學習邁進。
培養孩子自制力,大人要適時放手
寶寶1歲多開始,雙腳會走路,視野比爬行時開闊許多,行動速度也更快;雙手會取物、探索、把玩,享受隨心所欲,世界變得有趣極了。這時候的寶寶一心想要自由自在,不願受束縛。如果此時凡事順著寶寶,孩子確實很快樂,但是這樣的快樂是短暫的,只侷限在能保護及包容他的場合。
從小培養自制力的方法
好逸惡勞是人的本性,如果沒有自尊心或外在的規範,很容易就懶散,所以必須從孩子小的時候就建立規矩、培養好習慣,進而內化成自制力。建議爸媽從以下基本重點做起:
● 養成規律的作息
提供規律的作息時間,3個月大的嬰兒也能和大人一樣,日夜分明,即使夜間需喝奶,仍能繼續睡覺。孩子的生理時鐘規律化之後,早上睡飽自然醒,爸媽不必費神喚醒;進餐時肚子正感饑餓,就不會挑食;上床時間已覺疲憊,不須催促躺下即睡。從小有了良好的規律,孩子以後較能自我管理。
● 建立物歸原位好習慣
從寶寶6個月大開始,爸媽就可善用寶寶的視覺記憶,提醒他記住家中物品的位置,例如爸爸的安全帽放在矮櫃上;1歲以後,在日常生活中可練習將使用過的物品立即放回原處,例如喝完水把杯子放回茶盤上,玩好玩具後放回收納盒裡。爸媽不要小看這些細微的習慣,它會影響孩子學習及做事的態度和方法。
● 該嚴肅時爸媽要表現出來
當孩子1歲3個月進入幼兒反叛期,做出危險、無禮的言行時,如果孩子對於爸媽和顏悅色的規勸並不聽從,爸媽應改以嚴肅的態度、堅定的語氣,讓他知道不當言行不會被認同,這麼一來,孩子才會學習調整言行。
● 建立正確金錢觀和消費習慣
孩子無法克制欲望、看到什麼都想要買,這是爸媽非常頭痛的問題。如果爸媽能用身教、言教,帶領孩子一起過勤儉樸實的生活,平常愛物惜物,不亂花錢,孩子比較能學會有計畫地使用金錢,長大後也比較有自制力。
● 鼓勵孩子持之以恆
對的事做一次並不見得就能成功,持之以恆才會成功。英國倫敦大學沃德爾教授發現,大多數人每天都在同樣情況下做同樣的事,大約經過 66天之後,就會做到「習慣成自然」,把好習慣轉化成人格的一部分。
人生難免有起有落,遇到挫折、打擊時,唯獨有自制力的人才能面對難關。只要讓孩子養成自制力,懂得自我管理,孩子就能在「人生」這門終身學習的課程中,積極、快樂地學習。

作者: 文/高麗芷(臺北市立萬芳醫學中心精神科顧問、高麗芷感覺統合潛能開發學苑執行長)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的孩子是不是沒安全感?

有不少家長疑惑,明明都有在陪小孩,為什麼小孩還是沒安全感?其實小孩沒有安全感是有內外因素的,並不是陪得多就會有安全感的。先來看看孩子有沒有下面10種缺乏安全感狀況:

1、過度的黏人及討抱2、尋求大人的關高度注3、容易受驚嚇或緊張,晚上容易夜驚、睡不好

4、要大人陪在旁邊才能做5、不願意嘗試新的事物6、做不好時會情緒起伏很大7、常常還沒做就說「我不會」8、容易擔心東擔心西9、故意搗蛋或破壞10、不聽話、不配合行為變多

孩子沒安全感,會有哪些行為表現?怎麼解決?

1、過度黏人討抱:

有些孩子對主要照顧者的依附關係較為強烈,只要媽媽不在身邊,就會容易有焦慮及黏人的行為。尤其當環境或周遭人事物改變,例如剛去幼兒園、多了弟弟妹妹、甚至生病不舒服,會讓孩子更無法安心,所以會特別黏人愛討抱,希望爸爸媽媽可以一直陪在身邊。

【孩子沒安全感會超黏人,給父母的教養小叮嚀】

孩子黏人就多擁抱和安撫孩子吧!想讓孩子的不安情緒冷靜下來,爸媽可以善用安心話語詢問孩子,例如「跟我說說,是什麼事讓你這麼害怕?」,幾次後若孩子發現媽媽總是可以有很好的回應,有了安全感,自然更有信心自己去面對這樣的威脅,而討抱的情況就會逐漸減少的。

2、容易緊張哭鬧:

當小小孩表達需要幫忙或需求的溝通工具不足,無法滿足孩子的內在想法,會讓孩子焦慮緊張,就很容易用哭鬧的方式來互動,其實這是缺乏安全感的求救訊號。這時候如果爸媽沒弄懂孩子心理,還責備孩子「用說的不要哭」,當心孩子會更沒安全感喔!

【孩子沒安全感會哭鬧,給父母的教養小叮嚀】

這個階段的孩子發展上,語言或動作能力尚不足夠,會用較強情緒的表達方式來吸引大人的注意,這時候父母可以透過手勢引導說「你是不是要我拿玩具給你?」並同時增加與孩子的視覺注視,亦有助於孩子與父母的情感交流。

3、不聽話不配合:

很多大人,為了讓小孩快速聽話,常用恐嚇式語言管教,像是「你再不聽話,我就如何」的反話。孩子可能也會學到講反話的能力,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關心及注意,反而變得更加叛逆及愛唱反調。

【孩子沒安全感會唱反調,給父母的教養小叮嚀】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大人要跟他們對話前,先要找到這些優點;每個孩子都需要被認同,被認同的孩子就不需要抵抗,也才能安心的做自己。

4、故意破壞行為:

孩子在故意破壞的背後,是有目的、有企圖的,可能是想要你放下手邊的工作,想要你更瞭解我,也可能是我們對孩子的規範變多,當他認為他做不到你的期待,就可能出現不少我們大人認為的問題行為,例如故意搗蛋破壞、還沒做就說我不會。

【孩子沒安全感會愛搗蛋,給父母的教養小叮嚀】

孩子不會故意搗蛋找麻煩,通常是遇到無法排解的難題,才會透過這種方式表現。這時候,我們應該多鼓勵孩子,多表達出自己做出不良行為的原因。

作者: 天才領袖團隊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科醫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嬰幼兒最常見的皮膚疾患之一,最早有可能在 2 ~6 個月大時發生,約占小兒人口總數10%左右,屬於一種遺傳有關的過敏性體質,可從其家族史發現,通常會與氣喘、過敏性鼻炎、花粉症或過敏性皮疹等過敏症狀有關。

頻繁搔癢是明顯症狀,長期下來恐會造成皮膚失能

如何判斷孩子是異位性皮膚炎?兒科醫師提到,其中「搔癢難耐」是異位性皮膚炎最明顯的症狀,幼童的皮膚較脆弱且敏感,常因水泡抓破、磨破後產生糜爛、滲液結痂之情況,長期下來易引發皮膚損傷、脫皮及苔蘚化等病灶,嚴重的話,將導致皮膚功能的失常、局部免疫功能失調,或常見續發性病毒、細菌、黴菌的皮膚感染。

日常照護注重肌膚保濕,必要時使用藥物減緩症狀

兒科醫師建議,當孩子症狀發作時,可先從降溫、通風開始,並利用其他事物轉移注意力以免抓傷,平常在照護上,盡量避免悶熱、流汗,保持乾燥、通風與涼爽的環境對抑制發作有相當幫助,但皮膚也得注意保濕,過於乾燥的皮膚在接觸過敏原或病菌後,發炎情況將更惡化。

在使用藥物的部分,目前大多以類固醇藥膏及抗組織胺為主要治療對策,但家長們會關心長期用藥對幼童造成的後遺症,像是過多的類固醇暴露,對肝、腎等器官的負擔,或是影響生長發育,變胖、長不高、皮膚萎縮變薄等。不過,只要是專業醫師開立的藥物,醫師會控制安全的劑量,家長不用過度擔心,如有疑慮也可以主動詢問醫師。

輕微異位性皮膚炎則可由以下三大治療產品來改善

一、皮膚保溼劑

皮膚保溼是對抗異位性皮膚炎的基本要素,含水量較少的油性軟膏通常有較好的保濕效果,含尿素成分的亦可提升保濕效果。保濕產品應該一天至少使用兩次,或是在感覺到皮膚粗糙乾燥時就使用,特別是在皮膚清潔(例如洗澡或洗手)之後。

二、皮膚止癢劑(抗組織胺)

異位性皮膚炎會伴隨皮膚癢的症狀,因此病人經常使用抗組織胺外用藥膏來抑制患部的發炎反應及搔癢感。市面上許多止癢藥膏也會添加薄荷醇、冬青油或樟腦等清涼劑,透過清涼感來分散對癢感的注意力,但要注意的是患部皮膚若過於脆弱敏感,也可能因為清涼劑的刺激而誘發紅腫等反應,此外,2歲以下兒童應避免使用添加薄荷醇、冬青油或樟腦等清涼劑之藥膏。

三、外用類固醇

外用類固醇可說是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主力,但長期使用外用類固醇會造成皮膚變薄、變色等問題,且類固醇的強度與劑型不同,適用的皮膚部位也不一樣,民眾使用時應遵照醫療專業人員的指示,切勿自行用藥,亦勿自行增減頻率及塗藥範圍。

減少攝入致敏食物,可緩解異位性皮膚炎之發作

食藥署提醒,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在食物限制方面,要避開會致敏的食物,如下:

1.本身會過敏的食物:花生、堅果、巧克力、帶殼海鮮、魚、牛奶、蛋。

2.避開富含組織胺或會誘發組織胺釋放的食物:肉類、香腸、火腿、起司、優格、醃製物、罐頭食物、酒精類食物、茄子、南瓜、香蕉、鳳梨、柑橘類水果。

作者: Fan(嬰兒母親)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是最常發生事故的地點!

在1~4歲的成長暴風期,孩子會對這個世界產生強烈的探索慾望,可能會在探索過程遭受各式各樣的傷害,而「家」正是孩子最常發生事故的地點。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表示,很多父母都以為家是最安全的地方,但在孩子1~4歲這個階段,居家環境的風險其實比戶外來得高。因為幼兒待在家中的時間較長,照顧者只要稍不留神,孩子就可能會受傷。

居家溺水4大危險地點

1、2歲的孩子非常愛玩水,魚缸、澡盆、馬桶、洗衣機等「會出現水的地方」都是可能發生危險的地點。平常一定要將浴室的門關緊、洗衣機和馬桶的蓋子蓋好,才能降低孩子溺斃的風險。

此外,幼兒很容易因為重心不穩而跌倒。孩子進入學步期以後,最好在地板鋪設軟墊、家具邊角貼上防撞條、樓梯口加裝防護柵欄、避免讓孩子靠近樓梯或單獨進入電梯。

2歲開始,建立安全觀念

在孩子1~2歲的階段,身為家長的我們要負起保護責任,隨時陪在孩子身邊讓孩子能夠安全探索周遭環境。2歲以後孩子開始發展口語表達能力,慢慢理解什麼是「規矩」,到了這個階段,就可以開始灌輸孩子安全觀念。

林月琴表示,教孩子安全規範和教洗臉、刷牙等生活常規一樣,要先示範再帶著孩子練習。教的時候要有耐心不斷重複提醒,孩子才記得住。幼兒對故事的理解力與接受度最高,一開始可以先從繪本著手,讓孩子模仿故事中的主人翁,接下來再設定情境讓孩子學習正確做法。例如:「如果有人拿糖果給你吃,應該怎麼做?」

說清楚規則,讓孩子知道為什麼「不能做」

進行安全教育時要說清楚規則及不遵守規則的後果,例如:「在人行道上可以自己走,但走到路口就要停下來牽大人的手。如果在外面亂跑,以後出門就不能自己走。」讓孩子選擇要「自我約束」還是「被大人約束」。

許雅荏提醒,一昧說「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碰」會讓孩子疑惑「為什麼不能這樣做?」一定要具體說明因果關係,例如抓著孩子的手輕觸剪刀說:「這個硬硬尖尖的東西碰到身體會流血喔!」如此孩子才能將「危險行為」與「可能發生的後果」連結。

1~2歲必須學會的安全常識

在固定時間起床、吃飯、玩耍、睡覺

生活作息不規律的孩子容易頻繁哭鬧,很可能會在鬧脾氣時不小心受傷。平常一定要讓孩子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在固定時間起床、吃飯、玩耍、洗澡、睡覺。此時也可以開始教孩子養成吃飯不玩玩具、不亂丟玩具、不撿食地上物品的好習慣。

 

by 戴筠(嬰兒與母親)

ericbaby7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